文/张山凤 全洪松 张晓洁
S 医院在超声科绩效考核中创新性地探索使用RBRV 联合工作量负荷法,通过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工具,开展项目管理,产生了双效益。
RBRV联合工作量负荷法
S医院在超声科绩效考核中创新性地探索使用R B R V 联合工作量负荷法,使得超声科绩效考核分配方案顺利实践。
医技科室绩效考核一直是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难点。S医院超声科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及医疗检查于一体的医技科室,超声诊断业务对留住门诊患者、缩短住院患者床日等效益与效率指标起到关键作用。
根据2020年全国卫生健康财务工作会议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国卫财务函〔2020〕262号),组织开展以“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强化监管”为主题的“经济管理年”活动。S医院顺应活动要求,在超声科绩效考核中创新性地探索使用RBRV联合工作量负荷法,通过对超声科近一年的人财物技术等资源配置,结合超声科各项检查项目工作时长,测算出在现有资源配置下,工作量负荷的上限,制定院部一级分配和科室二级分配共用的RBRV分值,使得超声科绩效考核分配方案顺利实践。体现了S医院自身特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S医院超声诊断分为四维、普产、心脏、普超、血管以及阴超诊断业务,其中四维、普产业务归属于产前诊断中心,心脏、普超、血管以及阴超归属于超声科。
S医院在产前超声和超声科的医生人数配置不均衡,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不高,且患者对超声服务满意度也较低。一方面,由于生育率下滑,产科业务受到影响的同时,产前胎儿超声业务逐年减少,产前超声医生业务量不饱和。另一方面,心脏、普超、血管以及阴超诊断业务日益增长,超声科医生长期处于人员紧张的状态,同时为配合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建设,需要委派超声科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血管超声,心脏超声业务发展遇到瓶颈。
绩效调整前,S医院超声每年诊断约24.87万项次,医生人均日均工作量约39.97项次;在满意度满分为100分的问卷调查评价中,超声患者满意度88.76分,职工满意度86.72分,均低于院均值。
基于以上问题,S医院组建项目组,由总会计师任组长,从超声科奖励性绩效管理着手,通过对超声学科人力资源配置、学科效益、工作量负荷、发展瓶颈等方面进行运营分析,并给予科学性评价,应用成本管理和绩效考核工具,进一步提升超声科工作效益与效率。
目前,超声科配备医务人员共20人,其中医生16人,护士1人,导诊文员3人。科室超声诊断仪12台,资产原值3098.15万元,占科室总资产的95%,诊断仪成新率28%。其中,2021年初购入价值263万元的数字化彩色超声波诊断设备1台。超声医生与超声诊断仪配比1.36∶1,低于行业一般配置水平1.5∶1。超声诊室开放10间,其中四维1间,普产3间,心脏1间,普超、血管4间,阴超1间。
为提高诊断效率,弥补人员不足,自2020年11月起,S医院通过调整超声学科的行政管理架构,将产前的胎儿医学检查并入超声科统一管理,同时人财物技术等资源合并,暂时缓解了超声人员紧缺的问题。
超声科15名在岗医生(不含外出进修1人),按30日/月计算,共有450个人日数。每医生每月6.5日假期,每日2名医生值夜班和下夜班,则每月总人日数为292.5(450-97.5-60),则每月22.5天安排10间检查室(每日饱和工作量412人次),7.5天安排9间检查室(每日饱和工作量384/359人次)。
每月总饱和量为11963~12150人次,每年约14.36万~14.58万检查人次。各业务检查饱和工作量如表1所示。
表1 超声科检查饱和量测算
按测算,超声科现有人员及设备的月饱和工作量为1.21万人次,RBRVS饱和量7.61万,基于诊断项目时长、医疗服务价格、难度系数、风险系数,制定院部一级分配和科室二级分配共用的RBRV分值,测定RBRV绩效系数1.45。
对于饱和内的工作量按现有RBRV绩效系数分配,以5%~10%为间隔,设定四档增量绩效。明细如表2所示。
表2 超声科四档阶梯RBRV 奖励性绩效预测表(月度)
第一档:工作量增长在0%~5%区间时,工作量增额约0~605人次,且RBRVS增额0~3800,RBRV绩效系数增长10%,即1.6。
第二档:工作量增长在5%~10%区间时,工作量增额约605~1210人次,且RBRVS增额3800~7610,饱和量以上的RBRV绩效系数增长15%,即1.67。
第三档:工作量增长1 0%~2 0%时,工作量增额1210~2420人次,且RBRVS增额7610~15220,饱和量以上的RBRV绩效系数增长20%,即1.74。
第四档:工作量增长20%以上时,工作量增额2420人次以上,且RBRVS增额15220以上,饱和量以上的RBRV绩效系数同比增长。
如果院部对超声科增加人员及设备,待业务正常运转后,可对饱和工作量予以同比例调整,并相应调整工作量增额。
2016年S医院经批准成立市级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预计2023年投入使用。为了有效推动心血管学科持续发展,迫切须提高心脏彩超业务效率,为确保满意度保持现有水平,院部须加强超声人才梯队建设,因此外派1名医生到深圳阜外进修学习,在岗医生工作量超负荷,业务发展遇到瓶颈。
2021年,超声科执行的心脏彩超项目月均工作量约2343人次,收费单价259元,月均收入60.39万元,变动成本占收入比例的6.4%。明细数据见表3。
表3 2021 年超声科心脏彩超项目
在项目组与医生的现场调研中发现,若在心脏彩超配置1名打字文员,帮助医生撰写报告等助理相关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预计心脏彩超业务量增长约20%,同时变动成本增加2.2万元,其中月度奖励性绩效增加1.2万元,配置文员每月增加约1万元成本。
配置文员后,心脏彩超项目变动成本占收入比例由6.4%提高至8.4%,变动成本占比增长2个百分点,带来9.8万元的边际贡献,从经济效益分析,该项目可行。
对超声学科进行RBRV联合工作量负荷法专项绩效考核后,患者满意度提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产生规模效益,各项数据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超声学科整合效益分析
医疗服务量:与2019年比较,2021年超声诊断28.84万项次,增加3.97万,增幅15.96%。
满意度:在满意度满分为100分的问卷调查评价中,超声患者满意度91.44分,职工满意度90.79分。
成本效益:整合后人力资源成本降低,医生人数减少1人,节约人力成员约30万元/年。
人均效率:同时整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021年人均日均诊疗项次43.89,比2019年增加3.92,增幅9.81%。
与市均值比较,S院超声科医生人均日均工作量高出3.89项次,比例约7.8%。2021年S医院超声就诊人次14.54万人,每万人次就诊患者平均拥有的超声医师数量约为1.24,低于三级医院医患比均值1.3。
S医院应用RBRV联合工作量负荷法对超声科绩效考核,患者满意度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规模效益,是一次有推广价值的实践。但是该项目的运营管理并未结束,S医院项目组下一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开展项目运营管理。
首先,超声科是一门诊断型学科,出具诊断报告,具备一定专业特殊性,文员在为超声科提供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质量带来一定的风险,医生是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对文员编写的报告有审核责任。
其次,学科整合在短期内并未有所成效,其长远意义在于培养现有医生团队的各项超声诊断水平。从S医院整合后的前3个月来看,此次学科整合并未有效改善医疗质量,缩短患者等待时长。由于胎儿和体表腹部B超业务学科并不同,医生很多年未接触到胎儿或者体表腹部,业务生疏,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开始阶段工作效率也较低,患者预约等待时长虽有减缓,但是还是超出预期。
最后,S医院超声学科整合仅仅是暂时缓解了超声人员紧缺的问题,在医疗服务量逐年增长的情况下,尤其是心脏彩超业务2023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在现有资源的配置下,工作量会达到超负荷状态,医患双方的满意度将会进一步回归较低水平,因此超声学科发展仍需要引进人才,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