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杰
【摘 要】教学统编教材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容易陷入单一化、孤立化等困境。为此,围绕“整合”策略,对“词句段运用”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关联单元主题、语文要素,适时创设任务情境,联结课堂内外,改变程式化教学的现状,引导学生统整相关知识、技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词句段运用;整合;策略
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进行编排,凸显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单元课文,那些散落在教材中的板块理应成为单元整体的一部分。打破单元课文、板块的限制,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习惯,重组教学内容,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路径。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对三年级“词句段运用”板块的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一、观照整体,多元整合
“词句段运用”的内容较为丰富,其知识、技能目标各不相同。这些内容中,有的与单元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紧密联系,有的则相对独立。对于前者,教师可以整合的思路组织单元教学,力求达到共融互通的学习效果。
(一)关联课文,助推学习
1.充当阅读理解的阶梯
在阅读教学中,找到合适的时机,融入“词句段运用”,可使其成为让学生的理解由浅入深的重要抓手。
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词句段运用”板块中的第二个练习(如图1)与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高度关联。其中,第一个例句选自单元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在教学该课时,就可以将这个练习与感悟课文语句整合在一起。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2)学生先读一读句子,说说是怎么感受到小雨滴是音乐家的,再找一找句中描写声音的词,看看有什么变化,感受“淙淙、潺潺、哗哗”的不同。
(3)思考:“淙淙、潺潺、哗哗”在文中可以调换位置吗?学生明确与之相匹配的事物分别是“小溪、河流、大海”。
(4)引导学生关注加点的词语,发现句子的特点。然后,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流向汹涌澎湃的大海”,感受课文这种写法带来的节奏感,感受到它更能体现音乐性。
(5)出示图1中的第二个例句,学生朗读仿写句子。
上述教学,为学习课文搭建了支架。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感受加深了,对句子的印象也随之加深。课上很好地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同时巧妙地完成了“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任务。
如果“词句段运用”的内容选自单元课文,那么大多数都可以采用这种“勾连阅读教学”的策略。
2.作为读写结合的范例
“词句段运用”板块的教学要重视“运用”。该板块中有一些仿写练习,其模仿的对象为课文中的句子。教学时,立足文本的表达手法,读写结合,既能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板块中的第二个练习(如图2)与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相关联。教学时教师可作以下设计。
(1)结合本单元《燕子》教第一句。
①朗读句子,整体感受,圈一圈作者写了燕子哪些部位。
②思考:作者没有写燕子的头、嘴巴,只写了羽毛、翅膀、尾巴,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为什么?学生明白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③引导学生看看这句话还有哪些写法值得学习,使其关注整体与局部。
④出示小动物的图片,完成写话练习。
(2)结合本单元《昆虫备忘录》教第二句。
①朗读句子,简要说说独角仙的特点。
②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比对作者的描写,说说哪些地方观察得很仔细,哪些特点抓得准。
③出示《汪曾祺散文 夏天的昆虫》一书中关于螳螂、蝉、蝈蝈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简单仿写句子。
在仿写中,学生尝试迁移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对其进行内化,提高了习作能力。
(二)勾连习作,搭建支架
统编教材中的“词句段运用”关注句段的表达。教师可以将其与习作指导相结合,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为学生铺设台阶。
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有趣的发现等”“写完后,交换读一读,再评一评”。本单元的“词句段运用”设置了两个学习任务,与习作教学正好关联。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播放实验视频,在关键时刻停止,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实验过程。
(2)重复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实验中有趣的发现,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3)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两个句子(如图3),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写法:现象描述+想象提问。
(4)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写写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的思考。
在习作评改课中,教师引入“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二题,即學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为学生自评和互评作铺垫。
单元整体教学要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整合。“词句段运用”中的内容成为指导学生描写实验现象、修改评价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
(三)联合“交流平台”,相互助力
统编教材中的“交流平台”板块与单元语文要素、人文主题的关系最为紧密。它通常会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进行总结性回顾。如果“词句段运用”正好有相同的主题或相关的语文要素,教师就可以让两个板块联合互通。“交流平台”可以为“词句段运用”提供先导经验,“词句段运用”可以为“交流平台”提供实践机会。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是小组合作总结“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该怎么做。“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二题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教学时,可以先做题,再归纳出方法,完成“交流平台”提出的学习任务;也可以根据“交流平台”中书面总结的内容,在完成该题时进行实践运用。
站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将“词句段运用”与单元中的其他板块相整合,将单一的知识点、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转变为整体设计的学习活动,打破板块教学的单一性,进行多角度融合,能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活动串联,任务推进
三年级“词句段运用”中,有的内容相对独立,与单元其他板块的联系并不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为“词句段运用”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通过调整教学顺序、落实学习任务,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在小组合作中协同探究,体现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道题目:一是体会相同词语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思,二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教师可以联系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等板块开展教学。
(1)情境创设:在大海的那边有一个智慧岛,智慧岛上有一枚闪闪发光的智慧奖牌。我们需要冲过重重关卡才能获得这枚奖牌。
(2)任务推进:创设“获得参赛资格”“获得船票”“岛上头脑风暴赛”等一个个连续的小情境,将“回顾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辨析词义”“学习‘识字加油站”“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句子”等不同学习任务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保护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语言学习的内容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穿插在各单元的任务群中。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发现词语特点”的习题。对此,可进行跨单元整合,联系三年级上册中的同类题目,以不同特点的词语为学习内容,设计词语闯关竞赛活动。每一关对应一个词语特点,通过“你来演,我来猜”“比比谁说得多”“成语魔方小游戏”“词语生活馆”等有趣的任务,帮助学生巩固已有词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累、运用词语,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三、内外联合,对接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结。基于此,“词句段运用”板块的教学应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到学以致用,体现“学习即生活”的教育观。这意味着不应该只把“词句段运用”当作一种课堂练习,让学习目标停留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而应该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实践运用。
综观三年级的“词句段运用”板块,有一部分内容恰好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整理购物清单,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写通知、第七单元的学写寻物启事,等等。教師可结合实际,以解决生活问题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以学写通知为例,教材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情况,写一个通知”。结合实际,可创设情境,展开如下教学。
(1)提出问题:近期,同学们将返校复课,老师想在家长群里发一则通知,要怎么撰写呢?
(2)学习课文中的范例,了解通知的格式和注意点。
(3)出示学校复课的相关材料,小组阅读讨论,筛选、重组重要信息,撰写通知。
(4)交流探讨,完善通知。
除了通知,学写寻物启事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先回家调查曾经丢失过的东西或宠物等,然后在学习掌握寻物启事格式和要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遗失物,撰写寻物启事,并通过家长的协助,将其发布在朋友圈里。
对于“词句段运用”,除了完成教材要求的学习任务,还可以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比如,学习整理购物清单时,临近寒假。可创设年货购置情境,小组合作完成整理任务。也可以根据学校每年组织春秋研学活动的传统,以小队为单位,整理研学活动的物品清单。又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试着给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恰逢学校每学期周五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招生季,针对学校的社团名称大部分缺少趣味(如田径队、篮球队、航模队)的现状,可设计为社团取名的学习活动。
上述教学,紧扣“实用性”这一特点,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展开,关注知识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不仅是“词句段运用”,所有单元学习内容都可基于整合的思维进行教学。教师要研究单元内各个板块之间的联系,在单元语文要素的导引下,统整相关知识、技能,勾连课堂内外,这样语文学习就会有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检视大概念、主题、学习任务群与学习项目:基于知识观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6).
[2]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李怀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陈小燕.“语用”视角下的词语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9(10).
[6]刘雪莲.统编教材“词句段运用”教法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0(8).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