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西妮 杨树亚
【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强化,具有知识内化、能力训练、思维优化、习惯养成、自我教育等功能。学校应以校本作业改革为依托,革新作业实践的路径,改变以往的作业观,减少传统的、机械的作业,关注作业的过程性、生动性、合作性和综合性,让作业的育人功能得以回归,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关键词】四个转变;校本作业;改革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强化,具有知识内化、能力训练、思维优化、习惯养成、自我教育等功能。[1]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然而,现实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枯燥乏味、孤立单薄的。这样的作业不仅不利于落实“减负增效”的目标,还弱化了作业的育人功能。学校应改变以往的作业观,减少传统的、机械的作业,关注作业的过程性、生动性、合作性和综合性。笔者所在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从多个方面入手,拓展作业形式,重构作业内容,让作业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一、从终端走向全程,提升作业的过程性
一直以来,教师将作业视为教学的终端,为学生设计独立的作业时间。这严重割裂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且各学习时段作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对此,学校在校本作业中统筹规划了课时作业、周末作业、单元作业、假期作业等阶段性作业,且不同时段的作业各有侧重。这些作业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引导他们的学习进程不断走向深入。
学校的课时作业与课堂学习密切相关,包含预学作业、随堂作业及课后作业。预学作业旨在引导学生提前思考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随堂作业与课堂教学巧妙穿插,有机渗透,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各学科教师有计划地把各种“练习”内容进行有效切割、划分,配合教学使用,让学生分板块完成作业。课后作业结合作业本,在每课教学中配套使用,确保内容不超纲,难度不越级,数量不超额。周末作业侧重整理和实践运用,如数学学科每周精选学生错题,形成错题集,作为周末作业内容。该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巩固相关知识。
各科教师一般在周末布置学科实践类作业。如数学中的称量作业,数学教师让学生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单元作业是重在诊断与补偿的形成性测试,针对性、可解释性是其重要特点。[2]单元教学结束后,各科教师进行单元整体的作业设计,开展“学科嘉年华”活动,帮助学生诊断单元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假期作业注重体现作业的多方位、多类型,如学校为学生编制了《寒假生活指南》及《暑假生活指南》,低年級包含“每日必做一二事”“图文并茂记生活”“培养能力助成长”等板块,中、高年级包含“每日基本功”“健康地成长”“研究与表达”“实验与生活”“活动促发展”等板块,为学生快乐、充实地度过假期提供切实的作业指导。校本作业贯穿学生的学程,层层递进,有利于提升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从刷题走向可视,提升作业的生动性
当前作业布置的问题之一在于随便袭用大量的教辅习题,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学业负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此,学校力求在校本作业中体现“可视化”的原则。所谓“可视化”,并不是单指能够用眼睛看见,而是更加强调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3]。学校的“可视化”作业主要分为绘画类作业、导图类作业、表演类作业等。这些作业均以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绘画类作业将“写”作业变为“画”作业,用色彩丰富的绘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文学科中,某教师布置学生画一画四季的景物,仿写一小节关于季节的小诗,学生写诗的灵感伴随着绘画迸发出来。该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读诗歌时,将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以诗配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感。
导图类作业旨在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枯燥的知识变成图文并茂的结构图。高年级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且各种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对此,某数学教师要求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和总结知识,呈现知识间的联系。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梳理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美术创造的过程。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表演类作业也是可视化作业的类型之一。数学学科中,某教师让学生通过场景表演来体验具有生活意义的作业。如学习到人民币“元、角、分”时,该教师就在班级内举办了“跳蚤市场”活动,有的学生扮演“卖家”,有的学生扮演“买家”,他们拿着钱币购买自行准备的小物品,从而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认识并运用“元、角、分”。又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布置学生共同创编剧本。学生分别饰演西门豹、官兵、官绅、巫婆、围观百姓等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还原人物形象,强化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情感体验间的联系。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化的教学研训活动,将“可视化”的作业设计纳入教研组、备课组的常态化教研中。学校组织各科教师深度研课、磨课,聚焦学科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明确作业设计的路径,还组织教师对作业设计的质量、生动性进行深入研究。各科教师群策群力,共同思考作业设计如何与课堂进行整合,如何在保证内容精准的前提下使作业形式更生动活泼,实现作业的“可视化”。学校以教研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增强作业的生动性,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美妙的学习体验过程。
三、从个体走向团队,增强作业的合作性
以往,教师布置的作业常常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此类作业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但在合作精神的培养上有所欠缺。学校结合学科实际,在校本作业中融入了多种类型的团队作业。团队作业需要学生自主确定人数,组成合作小组,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协同完成作业。组内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互帮互助。团队作业主要可分为制作类作业和调查类作业。
制作类作业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动手实践完成。学校依托传统节日课程,鼓励学生围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组成团队,分工制作节日小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汇报。学校还围绕节日课程,组织班级开展多样化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寒假来临之际,学生分组合作剪窗花、写春联,提前迎接新年的到来;端午节,学生小组合作包粽子、做香囊,感受端午节的氛围;中秋节,学生小组合作做月饼、做花灯,并参与点灯仪式。此外,学校还融入跨学科的多媒体制作类作业。如:结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使用“画图”软件,让学生分组设计图文并茂的“诗配画”作品,印刷后编成作品集;结合数学学科中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使用办公软件,合作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与分析……这些制作类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加强生活知识与学科知识的交互,使知识得到充分运用。
调查类作业指的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调查研究完成的作业。这类作业的結果是开放的。学校各学科组结合学科内容,为学生布置了不同科目的调查类作业。语文教师结合“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为学生布置了多样的团队作业。如针对四年级上册“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口语交际内容,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小组调查作业,有的学生了解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有的学生查找保护视力的资料,有的学生整理调查结果,完成“学习任务单”。数学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布置调查作业。如某数学教师在教授完“复式条形统计图”后,布置学生统计班级男女同学一分钟跳短绳比赛的成绩,并根据统计结果绘制统计图。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搜集数据,有的学生整理数据,有的学生依据数据绘制统计图,最后共同汇报。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教师在布置调查性作业时,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互相协作,亲历调查过程。这些合作性的作业赋予了学生更大的交往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四、从即时走向长程,增强作业的综合性
即时作业,指需要学生及时完成的作业。此类作业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缺乏。因此,学校在校本作业中开发了多种类型的长程作业。长程作业,就是学习过程长、完成周期长的作业。[4]其持续的时间可以是一周、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学生通过完成长时间的、带有相关主题性的学习任务,提升兴趣,进行深度思考,并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长程作业常结合各类活动进行布置,主要分为实践型长程作业和创造型长程作业。
实践型长程作业有“遗脉传承·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活动等。学校依托“非遗大讲堂”,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与中国传统的“非遗”项目结缘。学生在各位传承人的指导下,开展“葫芦上的丹青”葫芦画作体验活动,开展“画脸谱·识国粹”戏剧脸谱鉴赏活动、手工制作活动、绳结编制活动等。学生还参与元宵节花灯、纸艺风筝等的制作,在长时间的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文化自信。同时,学校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让他们亲历劳动过程,丰富自身的学习体验。如设计“星辰劳动月历”,让学生打卡记录暑假期间在家中的劳动成果,并进行评价反馈。学校还开展了“田园小径”播种计划,在植物种植前开展班级授种仪式。学生利用一周时间搜集、整理资料,了解将要种植的植物和种植方法。随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播种,在翻土、种植、采摘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在此过程中,学生持续观察,完成植物生长日志。这样的作业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实现了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目标。
创新型长程作业体现的是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特创造。学校依托为期一个月的“校园科技节”,让学生通过各种小发明、小制作,完成长程作业,由此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利用科学课对学生进行选材及竞赛指导,结合年段特点,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创新型作业。一、二年级的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了各种创意小帽子和头饰;三年级的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风车;四年级的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旧塑料瓶、牛奶盒、牙膏盒等材料制作气球动力小车;五年级的学生用扑克牌、透明胶、双面胶等搭建“高层建筑”。这些创新型作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意与灵感,体现了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
作业改革,不应只在“量”上做减法,还应在“质”上做加法。学校以校本作业改革为依托,革新作业实践的路径,让作业的育人功能得以回归,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素养本位下的语文作业改革与创新[J].语文建设,2022(1):5.
[2]张丰.学习设计与作业设计:融汇“教”“学”全过程[J].人民教育,2019(23):51.
[3]吴霞芳,张云.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可视化例谈[J].小学教学设计,2021(36):71-72.
[4]金立义.长程作业:为学生幸福成长赋能[J].人民教育,2022(Z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