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束缚中发展的自由学习

2023-02-15 23:15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家长探究老师

本刊编辑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呼唤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成为新的时代需求。作为人一生中接触得最多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旨在让学习者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习自由发生。那么,处于教学双方的老师和学生是如何理解和定义非正式学习的?在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困惑?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心声。

“范式学习让我活成了被动模式”

◎李艾冉(高二学生):虽然不知道“非正式学习”的定义是什么,但这是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很有学习欲望的概念。初次听到这个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图书馆看书的美好画面,还有和朋友们一起在阳光下观察树叶脉络的童年时光。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学习场景是非常少的,因为社会传递给我们的观念是“成绩决定未来”,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考上好大学、选中好专业、找到好工作,这些目标似乎只能通过正式学习达成。

作为学生,我们的一切行为和想法都要按照家长和老师心中“正确”的要求和标准执行,这样的生活和学习范式让我们活成了被动模式,丢失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不只是我,我身边大多数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都是被家长和老师计划好的,大人们就像程序员,给我们的人生设定好程序,要求我们做“听话”的孩子,不允许我们做程序之外的事情。有时候脱离了老师或家长的指令,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学业负担让儿时梦想逐渐消逝

◎陈晟(八年级学生):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世界未解之谜》,里面记录了大千世界的各种科学谜题,有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神农架野人、玛雅文明……现在,我依旧能清晰地记起自己每翻开一个新章节的那种兴奋。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启蒙,我特别喜欢人文、自然的相关内容,也喜欢看一些科幻和科学题材的书籍、纪录片和电影,不断积累知识。与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同,那是一种迫不及待想要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冲动。

自从升入初中,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父母对我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无论是阅读还是看电视的时间都少了很多。在父母眼中,我的这些兴趣爱好是“与学习无关的事”,他们更希望我把精力用在提升成绩上。小时候,我也曾梦想过自己将来可以做科学家、探险家,做解开那些未解之谜的人,然而越长大我越觉得那些梦想遥不可及,因为现实中的我只是一个成绩普通的学生,要面对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学校教育和学生终身发展的割裂

◎孙立新(高三学生):我所理解的非正式学习,就是能在课堂之外、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基于自己的需要去获取知识的行为。比如旅游时体会当地的风俗文化,打篮球受伤时学习清理和包扎伤口,等等。然而在家长和老师的传统观念中,只有习得书本知识的行为才是学习,其他生活知识、生存技能、人文素养都是“打辅助”的,我们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用优异的学业成绩博取良好的社会地位。尽管学校不断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无论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都是以“智”为主要参考。甚至连选三好学生和文明学生时,同学们首先要考虑的也是这个人学习成绩怎么样。

一个很明显的差别,正式学习的时候,我是懒的、疲惫的;非正式学习的时候,我是精力充沛的、积极主动的。我觉得学习应该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结果。现在学校和家长给予我们非正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了,更多时候我们只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而非学习的能力。

轻松的学习氛围难能可贵

◎宋俊熙(五年级学生):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我最喜欢科技馆,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设施,比如静电球、颠倒屋,可以一边玩一边学。我特别喜欢这种“不用学习”的学习,我觉得这样学到的知识能记得更清楚、更牢固。对于“玩”这件事我很擅长,不管是在公园玩、在活动课玩还是在家玩游戏,我总是反应很快,也爱动脑思考,对此我妈评价我“不务正业,一到玩的时候就学得快”。我觉得我“学得快”的原因在于没有负担,在学校和在家学习时,如果学习不认真或者犯了错,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感觉压力很大,但玩的时候不需要担心玩得好不好,反而脑子转得更快了。

排在“正式学习”后的“非正式学习”

◎大嘴(创新教育从业者):在我接触的许多家庭中,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喜欢让孩子用“正式学习”换取“非正式学习”的权利。比如孩子想去科技馆,家长就要求孩子考试要考到多少分,或者完成钢琴训练,等等。在这种换取之中,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个观念:正式学习是排在首位的,非正式学习只是可有可无的依附性存在。

对于这部分家长而言,非正式学习是正式学习之外“不务正业”的消遣,是没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所以他们将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仅仅局限在成绩、知识习得等正式学习的范畴之内。这就会让孩子产生认知上的矛盾,一方面,非正式学习对于孩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能为了达成目的而和家长“斗智斗勇”;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于正式学习无益”的态度而对非正式学习产生下意识的否定。

单一刻板的学习观亟待扭转

◎江晨曦(创新教育从业者):一直以来,大众所理解的学习大多局限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场景中。一些教育理念比较超前的家长,会认为学习不只发生在课堂上,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认可“玩中学”的形式,因此对非正式学习抱有支持的态度,能够主动为孩子创造更多学校之外的学习场景和条件。但绝大多数家长依旧简单地将学习定位在学校范围之内,即使经历并认识到了非正式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也会因为成绩、升学等各方面压力产生不确定感,对非正式学习无法真正地接纳。

这种“臣服”于主流教育体制的心理,背后折射的是传统和刻板的学习观。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通过非正式的学习方式收获快乐,另一方面囿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固有经验,认为只有经历正式学习的磨炼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

非正式学习是学习和生活的交汇

◎陈佳佳(数学老师):在日常生活中,非正式学习无处不在,它可以是偶然产生的。但于教师而言,非正式学习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来设计,为学生提供自由而美好的学习体验,为他们好奇心的延续提供“保鲜剂”。对比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没有硬性的标准,学生可以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滋养童年情感生活,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提升协作能力,获得“活性”知识。将学生對于非正式学习的兴趣和专注程度延伸到正式学习中,将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

通常,我会采取德育活动的形式在每个周末让学生开展非正式学习,每周活动都有所不同,涉及学生的全感官参与,给予每个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形式的活动大多需要家长陪同和参与,虽然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但也让学生缺少独立完成的空间。如果家长比较忙的话,孩子将无法进行这项学习。

植根实践探究的非正式学习

◎杨莉(物理老师):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以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基于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能达到学会“物理知识”的效果,能从物理学的视角去认识自然、了解生活、解释现象,但离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仍有一段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实践、缺乏自主,不少课堂基本是教师“喂”什么学生“吃”什么。在某些注重课堂生成的教学中,能做到让学生根据现有“材料”,自行完成“做”和“吃”的半自主教学;但大部分课堂教学由于课堂容量、课程进度、教学环境的限制,很难做到学生想“吃”什么就“做”什么的地步。所以需要开展独立于教室之外、延伸到课下的非正式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宽泛的场所去创造、去探究、去实践。

延伸至周末或者寒暑假,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开展非正式学习,但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可供非正式学习的方向和途径,比如选择课堂中不会涉及的生活化问题展开探究,让学生真正自主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并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

非正式学习能够反哺课堂

◎郭文静(地理老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媒体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知识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非正式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经常有家长反映地理难学,问我怎样帮助孩子学好地理,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知识,并不一定非要一本正经地坐在教室里才能学习。初中地理通常探究的是“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在我们生活中,往往能直接感知到地理事物“在哪里”和“怎么样”,所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究地理事物背后的原因来解答“为什么”。

以旅行为例,同样的旅途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学生在旅途中仅仅感受到了风景的优美,而有的学生通过旅游体会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了山脉的不同地形部位并通过手机识花草软件认识了不同种属的植物。这些收获就会作为知识储备和经验反哺于课堂,当老师讲解到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当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非正式学习可以促进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正式學习的效率。

猜你喜欢
家长探究老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家长请吃药Ⅱ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