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鸽,祖雪晴,许 雁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中俄科技合作和交流是两国战略合作优先发展的重要方向。2021年年末,中俄两国国家元首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了双边会晤,高度赞誉了两国专家学者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未来的科技合作方向精准对标,把舵领航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高科技领域的合作研究。近年来,双方并未因疫情影响而暂停合作和交流,而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农业、食品和环保等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2021年5月,中俄科技创新年系列活动“2021中俄高端催化国际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成功举办,参会的中外方专家学者积极开展了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旨在探索高端催化领域未来合作的国际前沿。黑龙江大学多年来一直打造对俄合作办学特色,2011年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立国家试点学院——中俄学院,办学宗旨是培养高水平“专业+俄语”的对俄战略性拔尖创新人才。中俄学院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逐渐成长壮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国内诸多同类型院校学习和借鉴的榜样。2011年至2021年,中俄学院为对俄科技合作的各个领域、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储备了大量既精通俄语,又掌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为国内各领域输送对俄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人才的重要阵地。
生物技术专业是中俄学院开设的4个理工科专业之一,旨在培养既精通俄语,又掌握专业知识的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以往,中俄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开展的实质性科研合作较少,然而新冠疫情暴发后,中俄两国科研人员在交流联合抗疫、疫苗临床试验、抗病毒药物筛选、联合培养研究生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质性合作,凸显了中俄联合办学“生物+俄语”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为“生物+俄语”创新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发展动力。事实上,中俄两国在教育、农业、林业、环保和食品科学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发展合作空间,有待两国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因此,中俄联合办学“生物+俄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为两国开展上述领域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提供强大助力。
在对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一直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补充了中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避免崇洋媚外。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例如,在“基础生物学”课程过程中,授课教师讲到遗传学基本理论时,补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发明杂交水稻的过程,从专业视角阐述育成杂交水稻的难度,诠释袁隆平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高尚情怀。在讲授与细菌、病毒相关的章节时,授课教师引入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内容,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该病毒的结构、致病机理,以及与普通病毒的异同之处,结合理论知识讲解防治病毒的一些做法和疫苗的作用机理等,从专业视角认识钟南山院士和陈薇院士等抗疫先锋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充分体会他们“医者仁心”“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和“为国奉献”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乐趣和自豪感。在讲授生态系统中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相关章节时,授课教师补充了我国自主创新科研成果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对疟原虫的作用机制,使学生理解疟原虫在生态系统上作为分解者的地位和青蒿素对疟原虫的作用方式,感受屠呦呦教授潜心耕耘、默默奉献和不断创新的高尚科研精神,充分理解和认识到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全世界的礼物。
中俄联合办学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定位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半外式”向“全外式”渐进式教学模式的过渡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和接受[1]。在教学之初,考虑到俄语学习具有一定难度,以及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递进掌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低年级以通识教育、基础俄语和专业课学习为主。通识教育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和大学语文等。低年级教学重点是强化俄语学习,而俄语教学主要采用中俄双方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的方式,主干课程“俄语实践”“俄语语法”和“俄语阅读”等由中方教师主讲,“俄语视听说”和“俄语口语”等课程由俄方教师主讲,专业课程由中方教师讲授入门课,如理论课“基础生物学”和“文献检索”等,以及实践课“生物化学实验”和“微生物学实验”等。低年级“半外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夯实学生的俄语学习基础,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未来过渡到“全外式”教学奠定基础。俄语作为屈折语,学习难度较大,主干课程“俄语实践”学习难度逐年、逐级递进,四年时间俄语学习不断线。进入高年级后,更多的俄方专业课教师开始参与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理论授课过程由“智慧教室”全程录像,授课视频全部上传学院网站作为网络教学资源使用。为了充分保证“全外式”授课过程的学习质量,帮助学生克服“全外式”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说不出、听不懂”的困难,中俄学院通常选派助教参与“全外式”教学,中方助教和俄方教师保持密切交流,采用课前商讨内容、课上辅助授课和课下集中答疑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多年来,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俄语教学依托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八十年的优良传统,充分保障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目前,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尤其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俄方教师线上授课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考虑到不可抗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中俄双方联合开发线上教学网络平台,尤其是“互联网+”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使用,为学生回看授课视频、在线实现网络答疑和师生即时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累了经验。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半外式”向“全外式”过渡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俄方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生物+俄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秉承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办学主旨思想,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保证中方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引进了俄方专业优势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中俄双方专业负责人多次商讨修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考虑双方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的优势课程,又引进了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优势专业——遗传学的相关课程,旨在双方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考虑到中俄双方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通常存在的共性问题,即课程设置冗杂、学生课业繁重和学习压力较大,中俄学院多次在学生中开展调查研究,悉心听取学生的问题反馈,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同俄方院校专业负责人开展积极沟通交流,对于相关课程内容和学时进行删减或补充,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谈心,请专业人士帮助学生适应高强度的学习任务,缓解心理负担。高水平师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中俄双方通常选派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具有博士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教学材料由授课教师提供,俄方教师提供俄文原版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等,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中俄双方教师还联合编写了一些核心课程的教材,满足了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按照中俄双方联合培养计划,三年级学生赴俄方院校作为本科插班生学习一年,课程学分和成绩两校互认。在俄学习期间,带队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俄方教师密切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助俄方教师组织文体活动,帮助联络沟通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按照培养方案,四年级学生在国内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和研究生升学考试等环节。毕业设计采用中方教师指导和俄方教师把关的方式合作进行,研究工作主要在国内完成,毕业论文以中俄两种文字形式呈现,最后中俄双方共同选派专家完成答辩工作。教学质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中俄学院的教学传统是严格把关教学质量。俄方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师会通过随堂测试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随堂测试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对于俄方教师的授课情况也有权进行“评教”,对授课教师的优缺点进行打分评价,“评教”结果会及时反馈给俄方教师,以此互评互促,教学相长,切实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中俄学院着重培养师资力量,派遣年轻教师外出访学或攻读学位,不断扩充和壮大师资队伍,扩充俄方合作办学院校和合作伙伴,力争未来能够为中俄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对俄科技合作贡献力量。
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自成立以来,在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开展了中俄双方一系列的实质性科研合作,中俄学院逐渐由单一教学向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方向转型。依托中俄学院搭建的合作和交流平台,以及诸多教师在外访学期间建立的合作渠道,中俄双方定期互访,讨论教学实践,交流科研成果,寻求合作伙伴。2021年,正值黑龙江大学建校80周年,中俄学院建院10周年之际,中俄学院举办了迎校庆“百大名家进校园”系列讲座之中俄学院国际学术报告会,邀请了多名俄方专家学者参与此项活动。一方面,双方学者可以充分了解彼此的科研方向,瞄准未来合作的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了解生物技术领域前沿发展动态,熟悉该学科和其他专业的内在联系[2],为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中俄政府致力于促进中俄两国科研人员联合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RFBR)共同资助中俄双方专家开展科技合作,逐年加大互访和交流的支持力度。自2020年起,中俄双方重点支持两国专家学者围绕新型冠状病毒开展联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的中方申请人能够依托在研项目,同俄方学者联合申请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双方项目书以中俄两种语言形式呈现,各自申报提交,中俄学院学生承担了中俄双方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和申报书中俄版本的互译工作,为双方专家学者开展实质性合作起到了桥梁作用。中俄学院组织的中俄双方专家学者的线下和线上定期会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中俄双方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提供了平台,为双方未来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用实际行动践行“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发展目标。
中俄联合办学培养“生物+俄语”创新人才是一项长期系统建设工程,为了能让学生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中俄两国专家学者开展实际科学研究工作和转化科研成果所需的高水平人才,中俄学院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为学院的未来和学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十余年来,中俄学院教师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绩,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资助体系单一、对俄优势学科认识不足、俄方合作院校单一、双方实质性科研合作较少等[3]。相信在未来,秉承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的坚定信念,在黑龙江大学的全力支持之下,在中俄学院师生和其他相关学院的共同努力之下,存在的问题都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中俄学院将成为黑龙江大学对俄合作办学和对俄科技合作的一面鲜明的旗帜,为黑龙江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做出更多的贡献,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和储备更多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