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娜,戴 轶,谢雾清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518000
口腔是个特殊的有菌环境,各种致病因子可从其侵入机体,感染风险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口腔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口腔感染控制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1]。近年来,口腔门诊人流量大、病情隐蔽,且口腔仪器精细、种类繁杂,其治疗过程中易产生较多污染物造成病原菌传播,为医院感染较高的科室。对于口腔门诊管理,感染控制是其日常管理较为重要的工作,由于人流量多,口腔器械过度使用易导致管理不规范,继而影响口腔门诊的感染控制效果[2-3]。故如何做好口腔门诊感染控制工作,减少病人诊疗术后并发症,控制口腔门诊的感染率是临床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在口腔门诊中,护理工作对其感染控制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病人治疗效果。常规护理对医疗器械没有做到及时、规范性维护保养,使器械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易造成诊疗不顺利、诊疗时间延长,进而加重诊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严重者可造成细菌、病毒传播,导致门诊院内感染[4]。椅位护理作为一种新的干预方法,具有良好效果,逐渐应用于临床[5]。为此,本研究探讨椅位护理干预在口腔门诊感染控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我院口腔科治疗的70例病人。纳入标准:①牙科疾病于医院就诊病人;②年龄20~45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正服用抗菌类药物病人;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精神病病人;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病人;⑤肝肾功能不全及泌尿系统障碍病人;⑥依从性差病人。将病人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38.75±4.56)岁;就诊类型:牙痛18例,拔牙9例,牙周治疗6例,其他2例。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38.43±4.73)岁;就诊类型:牙痛17例,拔牙7例,牙周治疗8例,其他3例。两组性别、年龄、就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在确认病人血液及分泌物等存在感染性后,须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同时对病人及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的健康宣教,防止出现血源性或非血源性感染传播。制定管理制度、加强护理管理人员知识与培训,做好严格消毒灭菌处理,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椅位护理干预[6],具体如下。
1.2.1 制定健全口腔专科规章制度及操作指引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口腔医院感染管理标准》并结合口腔门诊特点制定专科感染管理规范、仪器设备维护保养标准化流程和医护人员操作指引、手卫生、开诊前消毒湿巾擦拭消毒诊室工作台面,包括办公桌及治疗台面,擦拭牙椅从上到下,从清洁到污染原则,顺序:灯炳-治疗台-三枪连接处-各水路连接管-躺椅从头至脚-强弱吸引器及痰盂,每擦拭1个位置更换1张消毒湿巾。地面500 mg/L含氯消毒液湿拖每天2次,牙椅管道冲洗:踩牙椅脚踏,每个牙椅出水口冲洗2 min,强弱吸吸引清水1 000 mL冲洗下水管道,检查诊室所有无菌器械有效期、包装是否完整、材料有效期,仪器设备性能,保证治疗使用,牙椅及所有设备仪器接触部位使用避污膜做好避污。
1.2.2 护理人员分配
将护理人员分为两组,每组9名或10名,每名护理员负责护理2张椅位,所负责的椅位病人就诊、复诊期间治疗和健康指导及椅位周围环境,配合医生操作。每个病人治疗后器械处理:分类所有使用器械,一次性器械一人一用一弃,重复使用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用75%乙醇棉球做好预清洁保湿存放,与消毒供应室做好器械交接,使用后牙椅手机撤离前踩脚踏冲洗30 s,冲洗出水管道,使用后的强弱吸吸引清水300 mL冲洗下水管道,清洁痰盂,牙椅及所有仪器接触面拆除避污膜,消毒湿巾擦拭消毒,特别注意牙椅三枪接头处、吸唾管连接处,所有接触面贴避污膜避污,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所有治疗台面。
1.2.3 口腔椅位器械护理
全天诊疗结束后牙椅管道消毒,配制500 mg/L含氯消毒液500 mL消毒下水管道,5~10 min后强弱吸吸引1 000 mL清水冲洗管道,空吸30 s保持管道干燥过夜,各出水管道各冲洗2 min后打开转换开关排除管道积水,保持各管道干燥过夜,关闭牙椅电源,所有使用后仪器消毒液擦拭消毒、归位,做好诊室各登记本记录。下班前检查所有无菌物品、一次性物品、材料等为第2天的诊疗工作做好准备。
1.2.4 诊室空气消毒
紫外线循环风机器消毒,时间设定每次1 h,每日3次。每天开诊前、诊疗结束后开窗通风30 min。每月对诊室空气、物表、牙椅水路及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改进并追踪改进效果。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接触病人前、诊疗结束后洗手或速干手消毒液消毒,诊疗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物品保证一人一用一弃,可重复使用器械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治疗中做好病人口腔黏膜的保护,避免损伤。
1.3.1 感染控制
病人口腔出现糜烂、粒状水疱、圆形斑块等症状即为感染,观察护理后两组病人发生感染例数,比较两组感染率。
1.3.2 负性情绪评估[7]
护理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测。SAS用于评估病人焦虑状况,<50分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SDS用于评估病人抑郁状况,<53分为正常,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焦虑越重。
1.3.3 护理满意度评估
发放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估表让病人对各项护理措施进行评分,总分100分。评分<60分为不满意;评分60~80分为良好;评分>80分为满意。每个季度进行1次评分,比较4个季度评分。
1.3.4 并发症
记录护理后病人出现的牙龈出血、牙龈肿胀及口腔感染等并发症,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均无感染情况发生,感染率为0。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口腔是各种致病因子最易侵入机体的通道,感染率较高。口腔感染常因医务人员及病人缺乏感染知识,对其防范意识较低,加上口腔诊疗室面积偏小,接受治疗的病人较多,治疗中通过飞沫传播并伴有细菌性气溶胶和粉末,为医院感染较高的科室[8]。随着口腔医学及诊疗器械的不断发展,新的口腔诊疗技术、设备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口腔解剖结构特殊,口腔设备较为复杂,诊疗器械繁多,导致其清洁消毒有一定难度,无法达到卫生要求[9-10]。除此之外,加上医护人员无菌意识不够强,操作不规范易造成口腔门诊感染的发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口腔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口腔感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故如何控制口腔门诊医院的感染率是临床研究热点[11]。为加强口腔诊疗器械、设备清洁消毒以预防控制医源性感染,本科室制定并实施椅位护理,通过此干预方法可有效控制感染率,有助于病人病情恢复,防止并发症发生[12]。
椅位护理重视每一项细微环节,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中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不遗漏任何细节,消除潜在危险因素,从而提高病人安全性。该干预方法通过人员分配使每例病人有专门的责任护士对其护理,专人负责管理椅位及口腔器械清洗消毒、设备维护保养,保证治疗中正常发挥性能、使诊疗顺利进行、缩短诊疗时间,效果更安全有效且能有效避免病人间的交叉感染[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无出现感染情况,可能原因为口腔科医疗器械得到有效消毒灭菌,且医护人员和病人无菌意识较高,减少了交叉感染机会,从而未发生感染,也可能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所致[14]。牙科疾病本不严重,但牙痛极难忍受,持续疼痛会引起病人焦虑烦躁,严重者易导致抑郁发生,需及时治疗。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提示通过责任制椅位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病人口腔诊治过程中出现的负性情绪,从而降低其焦虑、抑郁评分。椅位护理使医护人员做好口腔诊疗中的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均加强护理管理措施以杜绝感染发生,病人的治疗效果更佳,也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研究中观察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更高,明显优于对照组。椅位护理中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准则,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无菌氛围,加强医护人员及病人无菌知识,使病人能意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以预防感染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通过椅位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以预防感染发生,从而减少其口腔并发症状况[15]。
椅位护理包括开诊前先擦拭消毒,每个地方清洁到位,每例病人治疗后分类所有使用器械,一次性器械一人一用一弃,重复使用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全天诊疗结束后牙椅管道消毒,诊室工作及操作台面消毒湿巾擦拭消毒,牙椅所有接触面及各管道连接处擦拭消毒。所有使用后仪器消毒液擦拭消毒、归位,关闭电源,做好诊室各登记本记录。应用椅位护理干预在口腔门诊感染控制中无感染发生,有效缓解了病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且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人满意度更高,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研究收入的样本较少,且治疗后未对病人进行长期随访调查,故此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