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长兴冶陶居紫砂工艺美术工作室
各朝各代饮茶的方式不同,器具自然也就各有差异。唐朝“煎茶”,茶具腹大口大;宋朝元朝流行“点茶”,包括罗茶、烘盏、炙茶、碾茶、候汤、击拂等一系列的完整的过程,点茶最终的形态美表现在于体现茶汤的外观之美,所用的器具为长曲流、小口;明代至今流行“泡茶”,茶壶矮小,保留茶的“色、香、味”,紫砂壶便是在明代的泡茶之风中兴起的,由此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紫砂壶最早可追溯到北宋中期,欧阳修曾在诗中写道:“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洒脱有余情。”其中的“紫瓯”便是紫砂壶。此时的紫砂壶只是作为饮茶的茶具或者日常器具,并未深层次地发展。到了明代,“泡茶”之风盛行,紫砂壶随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 创始篇》中有提到:“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1]由此可见,紫砂壶由日常器具逐渐走向艺术道路,造型和陶刻图案变得丰富多样,涌现了一大批制壶名家。发展至清朝,紫砂壶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富足,上至文武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十分喜爱紫砂壶。清代的紫砂壶练泥和烧制工艺得到空前发展,相较于明朝有了明显的进步,此时的紫砂壶泥质细腻,壶身平滑,色泽丰富,融入了绘画、书法和篆刻等传统艺术。到了近代,民国初期实业救国之风盛起,紫砂壶企业商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供应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远销国外,受到海内外紫砂爱好者的追捧与喜爱。抗日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紫砂壶工艺经历了由衰转盛的时期,虽然在大跃进时期,紫砂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过度追求产量却不注重质量,流水线式生产,缺乏精神与内涵,但是由于老手艺人们的坚守,支撑着紫砂厂挺过这个时期,开辟了紫砂工艺的新道路。
陈峰工作照
紫砂壶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是用于泡茶饮茶的器具,集诗文、画作、篆刻于一体的一门独特艺术形式。“紫砂泥价可比黄金”:紫砂壶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一句“玩赏揩摩在人手”就能说明紫砂质表感觉的重要性。紫砂手感不同于其他陶泥,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而非紫砂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工”:紫砂壶在“工”上,融汇了国画大写意的豪放、京剧唱段的严谨。想要达到“手中捧壶,心中有壶”的境界,紫砂壶创作者们必定具备着高超的制壶技艺和优越的文化和美术功底。在紫砂壶创作中,点、线、面三元素,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方寸之间把控细节,无半点含糊。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个人作品《西子碧玉壶》以曼生十八式之一周盘壶为原型,融入全新创意,采用红泥制作,于壶身微刻三十首描写西湖的古诗词,壶身宛如西子湖畔中升起的一轮明月,故而取壶名为西子碧玉。
八方壶
大唐贡茶院(1)
大唐贡茶院(2)
大唐贡茶院(3)
大唐贡茶院(4)
陶刻艺术是紫砂装饰的方法之一,“刻刀作笔走龙蛇,千姿百态名陶间”是对紫砂陶刻艺术的崇高赞扬,紫砂陶刻艺术是集书法、绘画、篆刻等传统艺术为一体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既展现了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飘逸与刚柔并济,也包含了刀客力度和走笔风格所展示的理想与追求。紫砂陶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陶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工作者工匠精神需要传承,装饰技法、装饰题材需要创新,陶刻工作者的艺术素养需要提升。
紫砂陶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凭借着其精致美观的外观造型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其精美造型的背后蕴含了陶刻工作者浓厚的情感与心血,是锻造者内心情感和精神气质的体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是对陶刻艺术的高度评价,集书法、绘画、篆刻等传统艺术于一体的陶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传统艺术得以传承的基础,如果一种艺术是空有其表,缺少内在的文化灵魂,那么它永远不可能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这种艺术所携带的文化和技艺也无法在岁月的冲刷下保存下来,终将会消失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内涵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紫砂陶刻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只有坚持文化内涵的传承,才能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2]。
古代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和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形成了悠久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认为“工匠精神”必备的三个要素,第一是兴趣和热情,第二是精雕细琢、坚持不懈的精神,第三是守正创新。我们选择紫砂陶刻艺术,一定是对它拥有无限的热情。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紫砂陶刻才得以传承和发展。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精美绝伦的陶刻作品,离不开陶刻工作者们精雕细琢、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陶刻工作者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要有精雕细琢、坚持不懈的毅力,在坚持守正的原则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为紫砂陶刻艺术开辟新天地。
龙旦 (2)
泥绘半月壶
狮绣迎春(1)
狮绣迎春(2)
四方壶
真正的精致紫砂“泥绘”是什么样的?
泥绘,泥绘的颜色,紫砂泥料号称五色土,紫砂泥的基调是紫肝色,段泥的基调是黄色,红泥的颜色是红色,相互搭配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就像画画时颜料调色一般,所以对于泥绘的颜色不需要害怕,都是原矿泥料。紫砂壶制作好后,在生坯有一定的湿度的时候,把紫泥泥料研磨成细泥浆,可以用本色(制壶用的泥料)、也可以用其他色泥料,用笔在壶坯上作画,堆、塑、抹、捺、染,以泥造境,以境传神,难度极高。
题材多为山水、花卉、诗文短句,用泥浆堆画,须有一定的厚度。烧成后,泥绘作品多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以本色泥绘绘以山水楼台之景,笔意洒脱,予人清幽娴逸之境,气韵高雅,非俗手可为。泥绘完成后,阴干,再正常入窑烧制,一把壶前前后后需要很长时间,泥绘出来的效果,层次立体感很强。用笔娴熟、泥绘用色贴切、深浅层次分明,注重意境深邃,整个装饰面,细品如一幅国画,有浓重的书卷气。
明清以来,紫砂壶的陶刻一般都是文人雅客的爱好,所以传统的紫砂陶刻题材主要以书画为主,极具文人意味。如今的紫砂陶刻的题材已经不局限于书画篆刻了,而是与时俱进,增添了一些与陶文化和茶文化有关的诗句或者名人名言,创作者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追求刻于紫砂壶之上,我认为这是比较好的一种创新形式,观赏者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与创作者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更好地进行心灵净化和情操陶冶[3]。紫砂壶陶刻技法也要进行创新,多方面学习紫砂壶的装饰技艺如刻砂、泥绘、堆塑贴花等等,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给人一种“新、奇、特”的艺术感觉。将当地的自然景观与紫砂壶的制作巧妙的结合,精心设计创作的作品―《太湖之恋》《吴兴赋》《清风与归》等,无不透露着我对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独有的情感烙印。
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要走出去,积极参加培训班提升艺术修养,与同行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借鉴学习,通过采风、研讨、创作,让自己逐步得到锻炼和提升,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展示个人特色。个人作品《青铜印象》,根据秦汉瓦当加以现代工艺重新创作,内刻有动物青铜纹饰,在烧制后刻意稍加破损,以营造出古朴的历史感。因此我们作为创作者不能只拥有精湛的手艺,艺术修养也是我们的灵魂刻刀,只有当灵魂与手艺相互交融,我们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具有灵魂的作品。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紫砂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紫砂壶工艺作为我国传承两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工艺,承载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做好对紫砂壶工艺的传承,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果想要传承好紫砂壶工艺,就必须了解紫砂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了解紫砂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结合历史文化进行紫砂壶创作,赋予紫砂壶独特的文化内涵,达到“人壶合一”的境界,如此创作出来的紫砂壶更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
第二,紫砂壶创作者应当弘扬先辈的工匠精神。当代的紫砂壶工艺的创作者应当学习先辈们的工匠精神,将坚苦耐劳、勤奋创新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在坚持守正的原则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为紫砂陶刻艺术开辟新天地。
第三,积极招纳年轻人才。想要做好紫砂壶工艺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必须要有新生力量来继承和创新这项技艺。我们应当注重年轻人才的培养,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年轻人创新观念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加入这个行业,为紫砂工艺引入新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紫砂壶工艺传统文化的相关协会应当积极地与高校合作,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开办相关课程,培养年轻人才,促进紫砂工艺专业化发展。政府应当放宽政策引导开办专业化技术学校和工艺作坊,促进年轻的从业者进入,使得紫砂壶工艺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市场上年轻人的需求,改善紫砂壶工艺从业者的年龄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快速进步和迅速转型的时代。新旧更替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发生,社会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我们所有人想象,这就使得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很多人选择将其摒弃甚至抛弃;但正是这种抛弃才造就了紫砂文化这种独特而又不可复制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价值理念,我们不应该将它遗忘或者丢弃,而是应该保留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与价值追求。保护好紫砂壶工艺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表面上,应当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将紫砂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视起来,才能保护好紫砂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紫砂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使得紫砂壶工艺在当今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中华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不失传统艺术内涵的前提下,以巧妙表达方式融入现代元素,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有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如果不想要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在紫砂壶工艺中注入现代元素,要着力创新,兼收并蓄,师古不泥古,追求紫砂壶文化创新的巧妙、风格的独特,用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广阔视野和包容的胸怀去合理地创新,需要别开生面、融会贯通,从而做到独具一格。在陶刻题材方面,重视当代的审美价值观,融入一些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传统艺术。在陶刻手法方面,要结合现代刻砂、泥绘、堆塑贴花等,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给人一种“新、奇、特”的艺术感觉。现代审美观是基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心理需要而产生,是以人为中心形成的社会文化系统。只有加入了现代文化元素,才能创作出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的紫砂壶作品。
紫砂壶工艺源远流长发展至今,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改变,但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并没有减轻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与痴迷,这便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紫砂壶工艺的创作要紧随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实现创新性改变和创造性发展,紫砂壶创作者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涵养,弘扬工匠精神,助力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站稳脚跟并且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