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皓,罗大成,薄 鑫,李海静,刘云霞,王翠宁,马建斌,时春喜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泾阳县植保植检站,陕西泾阳 713700;3.西安市鄠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西安 710311)
葡萄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作物,其种植规模大、分布范围广且品种丰富,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葡萄霜霉病是中国葡萄种植区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害,其病原菌为Plasmoparaviticola,每年均会不同程度发生,在夏季多雨时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流行传染。该病害主要对葡萄的叶、梢、果等较为幼嫩的部位造成危害[1-2],可导致叶部产生大面积的病斑,进而使叶片干枯掉落,最终影响葡萄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而幼嫩的树梢部和穗部被病原侵入发病后,则会逐渐枯死,严重影响葡萄品质和产量[3-5]。葡萄霜霉病会给种植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中,化学防治是最高效、速效的重要一环。本试验选取目前广泛应用的16种对葡萄霜霉病有效的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其中包括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甲氧基吗啉类等内吸性治疗剂、传统多作用位点保护剂、生物农药、植物免疫诱抗剂。旨在筛选出针对葡萄霜霉病效果好、见效快、环境相容性及安全性好的药剂,为病害防治中杀菌剂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农药的复配和交替使用提供参考选择。
供试杀菌剂详见表1。
表1 供试杀菌剂信息Table 1 Information of tested agents
试验在宝鸡市凤翔区横水镇进行;葡萄品种为‘红提’,树龄8 a,篱架式栽培,株行距1.5 m×3.0 m;土壤类型为塿土,pH中性;有机肥施量 1 000 kg/667 m2,复合肥40 kg/667 m2,浇水2次;该地葡萄生长情况一致,树势均匀,较易感病,往年有多次发生霜霉病的记录。所有小区作物的种植培育处理条件一致。与当地农业实践相符。
经统计,该试验区域历年来经常使用的杀菌剂有:代森锰锌、铜制剂类(传统多作用位点保护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氟吗啉(甲氧基吗啉类);甲基硫菌灵(苯并咪唑类)。
试验于2020年6月25日进行,共设16个处理,分别为20%氟吡菌胺悬浮剂2 500倍液处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30%王铜悬浮剂800倍液处理;8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20%霜脲氰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100 g/L氰霜唑悬浮剂2 500倍液处理;40%烯酰吗啉悬浮剂2 400倍液处理;30%氟吗啉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60%唑嘧菌胺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处理;22.5%啶氧菌酯悬浮剂 1 200倍液处理;40%噁唑菌酮悬浮剂2 500倍液处理;8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 500倍液处理;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处理;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3亿CFU/g 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33倍液处理;0.5%氨基寡糖素水剂400倍液处理。另设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设8株葡萄为1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采用植株茎叶均匀喷雾法进行施药。供试设备为新加坡利农HD-40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1.2 mm压力0.4 MPa)。喷液量以均匀喷湿叶片正反面、无药液下滴为准,喷药液量约900 L/hm2。于葡萄霜霉病初期开始施药,每隔7 d施药1次,共施药3次。
末次施药后7 d(7月16日)进行药效观察。每小区随机调查 10 个当年抽生新蔓的全部叶片,按下列分级方法记录各级病叶数及总叶数。叶片分级方法为:0级,叶片无病斑;1级,有病斑,面积占全叶片5%以下;3级,有病斑,面积占全叶片6%~25%;5级,有病斑,面积占全叶片 26%~50%;7级,有病斑,面积占全叶片51%~75%;9级,有病斑,面积占全叶片76%以上。参考《GB/T17980.122-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及施药后的病情指数;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及施药后的病情指数。
采用SPSS 23.0软件对田间试验数据进行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生物统计分析。
试验期间经田间不定期观察,未发现供试药剂在剂量范围内对葡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未发现供试药剂在剂量范围内对其他非靶标生物有影响。
由表2可见,16种供试药剂中,20%氟吡菌胺悬浮剂2 5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80.82%;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 77.46%;30%王铜悬浮剂8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67.40%;8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70.40%;20%霜脲氰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74.66%;100 g/L氰霜唑悬浮剂2 5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77.60%;40%烯酰吗啉悬浮剂2 4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80.07%;30%氟吗啉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74.42%;60%唑嘧菌胺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84.43%;22.5%啶氧菌酯悬浮剂1 2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85.16%;40%噁唑菌酮悬浮剂2 5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84.48%;8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 5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73.72%;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 69.56%;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70.20%;3亿CFU/g 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33倍液处理的防效为64.51%;0.5%氨基寡糖素水剂4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65.10%。
表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凤翔,2020)Table 2 Field efficacy of tested agents (Fengxiang district,2020)
试验结果表明,16种供试杀菌剂在发病初期按推荐用量使用,防治效果都在60%以上。在现代选择性杀菌剂方面,氟吡菌胺、烯酰吗啉、唑嘧菌胺、啶氧菌酯、噁唑菌酮的药效好,均处于80%以上,建议进行大规模的示范推广应用。吡唑醚菌酯、三乙膦酸铝、霜脲氰、氰霜唑、氟吗啉、嘧菌酯的药效较好,为70%~80%。所有选择性杀菌剂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但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氟吗啉的防效与该地历史试验数据相比,表现得有所下降。与其他地区的田间药效评价相比亦然[6-7]。这是它们在该地区使用时间过长、频次过多导致的。此前已经有过多例葡萄霜霉病菌对该类药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8-10]。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甲氧基吗啉类药剂作为对卵菌类病害高效的杀菌剂,本身就有较高抗性风险,加之不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很容易使病害对其产生抗药性。氟吡菌胺、噁唑菌酮等作用机理新颖的药剂在该地无使用历史,表现出较好的防效,但不能对该类杀菌剂产生依赖性。由于作用位点单一,选择性杀菌剂大都表现出“防效高、抗性也高”的特性。供试药剂中的的唑嘧菌胺,是具有双作用位点的三唑并嘧啶类线粒体呼吸抑制剂,病原对其产生抗药性的速度较慢[11]。这种作用机制特殊的选择性杀菌剂,在未来的生产实践中有很大的潜力。
在保护性杀菌剂方面,丙森锌的防治效果最好,在70%以上。王铜和波尔多液的防治效果略低于丙森锌,为65%~70%。所有供试药剂均在病害发病初期统一施用,所以本试验中保护性杀菌剂的防效表现得相对较低。保护性药剂杀菌谱广,有优秀的预防作用,是难以替代的杀菌剂种类。铜制剂类和有机硫类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两类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按推荐剂量使用,防效基本都能达到70%以上[12]。该试验地区历年数次使用铜制剂和有机硫类杀菌剂,防治效果一直保持稳定。保护性杀菌剂由于作用位点多样,病菌不易对其产生抗药性。但不能因此乱用和滥用保护剂,尤其是铜制剂与部分农药不能混用,施药时还要避免发生药害。
哈茨木霉菌(生物农药)和氨基寡糖素(植物免疫诱导抗性剂)在推荐用量内单独使用的防治效果一般,见效较慢。但这类药剂的环境相容性好、安全性好,并且不易产生抗性和药害,符合绿色农药的标准。建议把它们与传统的化学杀菌剂交替使用或混配使用。
试验地往年有多次发生葡萄霜霉病的记录,且流行速度快、发病规模大。原因是该品种葡萄易感病、田间管理一般。本试验正值病害盛发期,并伴随高湿环境条件,因此末次药后调查发现空白对照区发病较重、施药区的病情指数相对于初次施药前都有一定上升。为了减少霜霉病的大范围流行,除了实施化学防治外,还要落实好田间管理措施,如及时清除病残体、做好修剪、排水等。
葡萄霜霉病很容易对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为了减缓抗药性的发生,应轮换使用、合理混用不同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的药剂。要精准把控各类药剂的施药方法和最佳施药时间,这样可达到兼治多种病害、延长持效期、减少施药次数的目的[13-14]。同类的杀菌剂因为作用机理相似,防治效果相差并不大。但病原对某种药剂本身产生的抗性,和对同类型药剂产生的交互抗性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点可以给替代药剂的选择提供参考。防治葡萄霜霉病需要把握好药剂的最佳施药时间、次数、方法、用量和浓度,合理选择药剂品种,化学、农业、生物防治等多种方式共用,做到“科学用药,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