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 尧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上海是中国进出南北极的门户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促进国家极地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城市。如今上海处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征途上,强化“四大功能”和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可谓正当其时,“极地元素”的深度融入将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极地语境下的门户城市有三类:南极门户城市、北极门户城市和其他新兴极地门户城市。其中国际公认的是南极门户城市——阿根廷乌斯怀亚(Ushuaia)、澳大利亚霍巴特(Hobart)、智利彭塔阿雷纳斯(Punta Arenas)、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Christchurch)和南非开普敦(Cape Town)。南极门户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与人类在南极的探险和旅游等活动相关,深深打上了“地理决定论”的烙印。然而,上海和德国不莱梅哈芬(Bremerhaven)等城市在参与极地事务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优势,成为突破“地理决定论”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潜在对象。
基于此,本文首先阐释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理论脉络、概念和特点,其次分析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有利条件,进而归纳南极门户城市的建设经验,最后提出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路径。
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理论脉络包括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和全球极地门户城市。
1.世界城市
1886年英国的《伦敦新闻画报》第一次使用“世界城市”(World City)这个词来对当时的利物浦进行描述。[1]1915年帕特里克·盖迪斯明确使用了“世界城市”这个概念,指那些在世界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1966年彼得·霍尔第一次对世界城市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世界城市是指对世界或者大多数国家产生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大城市。1986年约翰·弗里德曼发表文章《世界城市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提出了七大著名论断,着重解释了世界城市的等级层次结构,并对世界城市进行了分类。
2.全球城市
1991年丝奇雅·沙森指出,全球城市(Global City)起着以下作用:世界经济组织高度集中的控制点;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公司的主要集聚地,其已经替代了制造生产部门而成为主导经济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基地;作为一个产品及其创新活动的市场。[2]沙森的全球城市假说标志着全球城市理论实现了从“世界城市”向“全球城市”的转向,标志着全球城市理论走向成熟。[3]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都着重研究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功能及其作用。[4]
3.全球极地门户城市
全球极地门户城市是在极地事务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极地是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周边特定区域,南极指南纬60°以南的地区,包括一切冰架在内(《南极条约》第6条);北极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极地事务涉及经济、科研、环保和资源等方面。目前全球极地门户城市停留在专家学者的建议层面,比如杨惠根认为,上海已是中国极地研究水平的中坚力量,建议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5]
全球极地门户城市指在已独立开展极地考察的国家中,具有参与极地事务优势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港口城市。与全球城市的“经济决定论”和南极门户城市的“地理决定论”不同,全球极地门户城市具有综合性。根据这一概念,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特点包括:
第一,所在国家已独立开展极地考察。除北极国家和南极门户国家外,全球仅有少数国家已独立开展极地考察,比如亚洲国家中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全球极地门户城市存在于这类国家①。其他国家像朝鲜尚未开展极地考察、泰国已有极地考察实践但非独立开展,因而这些国家的城市不在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讨论范围之内。
第二,具有参与极地事务优势且具有全球影响力。不来梅哈芬是代表城市,它是德国“极星”号破冰船进出南北极的主要城市,也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暨亥姆霍兹极地海洋研究中心(Alfred Wegener Institute)(简称AWI)的所在地之一。“极星”号和AWI是许多全球极地考察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方,比如2019—2020年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冰站项目(Multidisciplinary drifting Observatory for the Study of Arctic Climate)(简称MOSAiC计划)。其他城市像加拿大丘吉尔城(Churchill)不具备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这一特点。
第三,港口城市。上海很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自1984年以来一直是中国进出南北极的最主要港口城市。沿海国家的内陆城市)不具备这一特点,像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这类内陆国家的城市自然也不在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讨论范围之内。
通过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上海将成为全球极地科技创新要素的汇集地。不论是在国际层面还是国内层面,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都是一种创新和突破。上海与极地结缘可以追溯至19世纪的国际极地年,当时位于佘山的台站参与了观测,但上海真正发挥极地门户城市作用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情。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上海是中国极地科学研究的重镇。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简称极地中心)位于上海浦东,科学研究是该单位的主要职责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极地科学研究的对外交流窗口,特别是在2007—2008年第4次国际极地年发起了极地领域的大科学计划。极地中心首任所长、中国首次登上南极大陆的科学家董兆乾主持起草编写了“东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计划”(简称“熊猫”计划),该计划吸引了多国科学家加盟,标志着极地国际合作关系逐渐转向以我为主。第4次国际极地年以来,极地中心在南极冰盖起源、等离子体云块演化和黑洞吸积等前沿科学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上。随着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等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陆续开展极地科学研究。
第二,上海是中国发起极地国际组织的最主要城市。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建立为标志,极地国际组织在冷战后得到蓬勃发展,但基本由北极国家和南极门户国家主导。2004年和2013年极地中心作为中方代表单位先后参与发起极地科学亚洲论坛和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The China-Nordic Arctic Research Center),打破了极地国际组织由欧美国家主导建立的局面,同时上海乃至全国的极地研究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见表1)。上海因此成为举办相关国际会议的“大本营”。
表1 中国发起的极地国际组织
第三,上海在极地医学、破冰船设计建造和负责任极地旅行等方面走在全国甚至全球前列。首先,上海市东方医院拥有国内最大的极地医生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极地医疗保障经验,完成了中国首部《极地医学》专著。[6]该医院设有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其次,2016年以来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等上海的单位设计建造了“雪龙2”号,该船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首、船尾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最后,上海的旅游公司是国内较早开展极地旅游的旅行社,2009年上海组织了首个北极低碳之旅。2017年多家中国旅行社和一家国际游轮公司的中国代理联合发起了“负责任极地旅行行动”的倡议。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由民间旅行社发起的极地旅游碳中和联盟。[7]
第四,上海建有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简称极地码头)。极地码头是世界首个极地考察船专用码头,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和“雪龙2”号均在此地停靠。对此有学者指出,极地码头的建成使用可能让上海成为公认的门户城市。[8]1984年至今,中国已开展39次南极考察和12次北极科学考察,其中有30次南极考察和9次北极科学考察从上海出发,历次考察的返回地都在上海。[9]极地码头已让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极地门户城市——参加南北极考察的国内人员在上海集结,共同随船前往南北极;也有外国科学家前往上海搭乘中国极地考察船前往南北极,比如2019年泰国科学家搭乘“雪龙”号参加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
对于上海来说,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是一个新议题,因而有必要总结南极门户城市的建设经验,更好回答上海如何开启和推进的问题。霍巴特和克赖斯特彻奇都已发布南极门户战略,下文以这两个城市为例加以论述。
霍巴特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首府和最大港口城市。霍巴特与南极相联系始于19世纪,作为海豹捕杀者和捕鲸者的补给港。到20世纪初,卡斯滕·博克格尔文克、罗阿尔德·阿蒙森和道格拉斯·莫森等南极探险家将霍巴特作为他们南极探险的出发港或返回港。[10]
2017年12月,澳大利亚国家发展部发布了《塔斯马尼亚的南极门户战略》(Tasmanian Antarctic Gateway Strategy)③。该战略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制定该战略的背景以及治理、愿景、目的、目标和行动,当中设立了塔斯马尼亚南极门户咨询小组(Tasmanian Antarctic Gateway advisory group),用以促进该战略的实施。二是具体目标和行动。目标1是加强南极和南大洋的研究、教育和培训,对应的行动有:与澳大利亚政府就塔斯马尼亚南极研究组织的长期资助和合作安排进行接触等;目标2是促进国际参与和访问,对应的行动有:支持霍巴特机场和塔斯马尼亚港口公司进行南极门户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成为东南极国际航空枢纽,并适应未来的航运增长需求等;目标3是推广极地创新和专业知识,对应的行动有:保持对塔斯马尼亚极地网络的支持,并投资其战略活动等;目标4是促进对塔斯马尼亚南极门户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应的行动有:促进对霍巴特港的投资,以持续提升国际南极物流保障等;目标5是促进积极合作,对应的行动有:扩大南极塔斯马尼亚包括海运业以及全州的行业和企业客户服务团队,确保该州的所有企业都了解并支持获得向南极行业和塔斯马尼亚南极门户供应的机会等。
可以看出,霍巴特的南极门户城市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塔斯马尼亚的南极门户战略》的实施,霍巴特的南极门户城市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
克赖斯特彻奇历史悠久的南极联系与其天然海港利特尔顿(Lyttelton)有关。利特尔顿是著名的英国南极探险队的出发港,例如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发现探险队、特拉诺瓦探险队以及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的尼姆罗德探险队均从此港出发。克赖斯特彻奇发展南极门户城市与美国南极计划项目有关——1928年理查德·伊夫林·伯德将克赖斯特彻奇视为其南极探险的中转站;1955—1956年他将美国南极计划“深冻行动”带到克赖斯特彻奇,带来了数百名人员、新飞机、强大的船只和破冰船。克赖斯特彻奇欢迎这种人员和设备的涌入,新西兰很快就从这种联系中受益。[10]
克赖斯特彻奇打造南极门户城市的经验体现在设立机构、建设场馆和制定战略等方面。克赖斯特彻奇南极办公室由克赖斯特彻奇市议会于2016年3月成立,该办公室的作用是协调、促进、激励、发展和探索克赖斯特彻奇与南极洲的长期联系带来的更大的社区、文化、经济、教育、环境和科学价值。1992年位于克赖斯特彻奇国际机场附近的国际南极中心正式开放,该中心旨在向人们展示为什么克赖斯特彻奇国际机场对南极科学计划如此重要,以及为什么这些计划和南极大陆对世界如此重要。
2018年和2021年克赖斯特彻奇市议会先后发布了《克赖斯特彻奇的南极门户战略》和《克赖斯特彻奇的南极门户战略2021年》④。两份战略都阐释了克赖斯特彻奇打造南极门户城市的机遇、愿景和行动计划等内容。第一份战略列出了4个优先事项:欢迎并提供卓越服务;联系和激发;增进知识;支持可持续发展。第二份战略列出了3个优先事项:欢迎并提供卓越服务;联系和激发;分享知识并支持气候变化行动。这些优先事项涉及2021—2024年及以后年份。
可以看出,克赖斯特彻奇早在20世纪初就发挥南极门户作用,2016年以来越来越重视南极门户城市建设,在3年内发布两份战略文件在所有南极门户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近年来,极地逐渐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抓手。比如《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指出:开展极区环境与空间观测、极地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冰盖深部取样、极地生态健康评估与保护、极地航道、生物与空间资源利用等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制极区航行船舶、冰盖运载工具、超低温材料等,构建极区立体观测网,提高我国极地观测、探测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为我国极地利用战略提供支撑。[12]以此为契机,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将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动上海的城市发展。近期可将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融入强化“四大功能”和深化“五个中心”建设进程中,中期可建立“上海极地网络”,远期可制定和实施《上海的全球极地门户战略》。
早春二月,既有春寒料峭,又有无限生机,《二月》书信里的问句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彼时交往理性的某种“早春二月”,情侣之间应该有建立在真诚、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应该符合交往理性,《二月》中的萧涧秋和陶岚之间有建立交往理性的动机,有其萌芽,无奈因为他们自身和环境的局限,未及开花结果。
第一,发起大科学计划和打造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近年来中国提出并开展了南大洋“大环”计划(Big Ring),极地中心学者还提出了“仰望计划”(Space and Universe Ground-Based Observatory),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以这些计划和上文提到的“熊猫”计划为借鉴,发起更多高质量的大科学计划。比如,极地中心可通过极地科学亚洲论坛发起类似“MOSAiC计划”的大科学计划,以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破冰船为平台,联合有关国家开展中北冰洋的冬季观测甚至全年观测。此外,1990年至今极地中心主办了《极地科学进展》(英文版)(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杂志,涵盖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学、极地大气科学和极区空间物理学等学科,今后需进一步发挥该杂志国际学术交流窗口的作用,汇聚全球顶尖科研创新人才的智慧,从知识到行动强化上海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第二,利用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极地探险邮轮设计建造可以成为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新的着力点。上海凭借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中船外高桥邮轮供应链(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国际邮轮产业园在国产邮轮建造、本土邮轮供应链体系构建和邮轮配套产业园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3]但就极地探险邮轮而言,上海有待进一步突破。2021年9月招商局集团旗下招商工业制造的中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阁默号”在江苏海门基地顺利交付,该地区的邮轮制造基地、邮轮配套产业园、国际邮轮城同步在推进。上海、江苏和浙江均有邮轮产业规划布局,上海应利用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实现极地探险邮轮的“上海制造”。此外,江苏科技大学和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参与研制了我国首台5MW吊舱式电力推进器(可用于极地破冰船);上海交通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参与研制了多款无缆自主潜水器和缆控潜水器(可由极地破冰船搭载),当前上海亟需强化极地科考装备产业的引领功能。
第三,通过极地国际合作深化国际贸易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同时探索深化国际航运中心的极地路径。当前,中国与北欧国家(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关系的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14]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为契机,上海可扩大与北欧国家的极地合作,比如在进博会设立极地贸易的专门交流机制(2020年依托进博会国际平台,北欧可持续发展城市项目总结会暨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医疗产业合作研讨会就在上海举行)。与此同时,北欧国家的科技创新走在全球前列,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很多领域具有互补性,[15]上海可依托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和上海-北欧科技合作论坛深化与北欧国家的科技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水平(2020年上海北欧创新可持续中心项目就落户虹桥前湾)。此外,上海应利用北极航道的开通提升其区域优势,为该城市及其辐射腹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比如上海与德国汉堡通过北极东北航道的往来)。上海还可开发穿越北极圈的“冰上丝绸之路”邮轮新航线,服务国际一流邮轮港建设,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
上海参与极地工作的单位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和极地中心,今后可将两家单位作为牵头机构,加强极地议事协调机制,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研讨相关极地工作的部署和推进,更好服务国家极地事业发展和上海城市建设。在此基础上,上海可以借鉴塔斯马尼亚极地网络的经验,建立由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组成的上海极地网络。
上海拥有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极地中心、江南造船、七〇八所;上海市东方医院、上海船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一批参与极地工作的单位,但他们大多处于分散的状态。上海极地网络的建立发展一是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和机构,比如在破冰船设计建造上,上海企业应对标芬兰赫尔辛基的Aker北极技术有限公司、ABB集团和Arctech赫尔辛基造船厂等企业,上海企业的产品不仅要面向国内,更重要的是面向全球。二是把长三角的相关企业和机构纳入其中。
为更好推动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远期来看应制定《上海的全球极地门户战略》。2032—2033年是一个契机,根据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和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的倡议,2032—2033年可能举办第5次国际极地年。经过十年发展,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将有一定基础,进而可以制定《上海的全球极地门户战略》。该战略可涵盖三部分内容:首先是上海与极地的联系。纵向来看,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上海通过台站观测间接参与国际极地年;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上海作为中国进出南北极的门户城市;21世纪20年代往后上海或将朝着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目标迈进。横向来看,上海从各个领域推动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其次是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抓手——成为全球极地科技创新要素的汇集地。最后是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行动计划,比如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列出行动内容。
历史的积淀与时代的发展让极地成为上海进一步展现“排头兵”姿态、“桥头堡”定位和“先行者”担当的新领域。[16]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将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再添一块拼图,做出极地领域的贡献。
注释:
①北极国家指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南极门户国家指南极门户城市所在国家。
②Asian Forum for Polar Sciences. About AFoPS.https://afops.org/home/about. China-Nordic Arctic Research Center. Members.https://cnarc.info/members.
③Tasmanian Government. Tasmanian Antarctic Gateway Strategy[EB/OL].(2017-12-12)[2022-07-28].https://www.antarctic.tas.gov.au/__data/assets/pdf_file/0004/164749/Tasmanian_Antarctic_Gateway_Strategy_12_Dec_2017.pdf.
④Christchurch City Council. Christchurch’s Antarctic Gateway Strategy[EB/OL].(2018-05)[2022-07-28].https://www.christchurchnz.com/media/3o1dd2ca/antarctic_strategy.pdf;Christchurch City Council. Christchurch’s Antarctic Gateway Strategy 2021[EB/OL].(2021-10-12)[2022-07-28].https://christchurch.infocouncil.biz/Open/2021/10/CNCL_20211012_AGN_7295_AT_files/CNCL_20211012_AGN_7295_AT_Attachment_33507_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