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平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岗课赛证”是基于现有职业教育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课程改革,其目的是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岗课赛证”贴合我国实际国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职业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新起点,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路径[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工程技术的提升和发展,《工程制图》是工程技术研究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在高等工科课程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是研究工程图绘制和阅读的一门专业学科。研究高职院校中对《工程制图》课程的设置还停留在传统的一师多生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略有不足。因此,为进一步提质培优,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培养真正有技术的工程制图技术人才,实现“岗课赛证”与《工程制图》教学互融互通意义重大,这是一项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改革举措。学习《工程制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相关的工程制图国家标准,培养手绘以及计算机绘制图样的能力。“岗课赛证”是结合专业对应岗位的育人理念所开发的一种将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
“岗课赛证”育人模式指结合专业,对应岗位设置有关课程,“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指职业技能大赛,“证”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课程体系是上融下通的核心与载体,是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衔接,将岗位实践知识与专业课程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教学相衔接,做到考证与课程相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融合,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提升到岗以后的实战能力。实践证明,“岗课赛证”融通能给产业增值,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工程制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围绕教学层面实施的“岗课赛证”一体化改革[2]。这有效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他们的就业本领,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同时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做到真正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以及工科院校里,《工程制图》都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开设,是学生必修的课程。特别是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工程制图》是提升专业素质,培养工程制图技术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除了机械类专业开设了此课程,环境、电信、食品等专业也开设了《工程制图》课程,与机械类这些工科专业的课时相比,非机械类专业的课时安排严重不足。根据调查,部分高职院校里,机械类专业课时安排多达100 课时,而非机械类专业的课时只有机械类专业的一半甚至更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减,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学习到《工程制图》课程的精华,更无法在现实的实践操作中有所创新。部分高校的做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升,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不在状态,游离在课堂之外,所谓的绘图能力、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以及空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都成了浮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得到了普及,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图形进行实时转换,音视频可以动画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现,教师可以将一些知识讲解交由计算机控制,实现课堂自动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一些以往难以展示的图样模型可以动画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最大程度提高教育质量。来自一所高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工程制图的教学通过交互式多媒体的演示,可以将学生的接受率提高30%,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应用不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高校教学《工程制图》的教师年纪都稍大,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多媒体技术,例如BIM 技术、“互联网+云技术”的应用不够熟悉,这是《工程制图》教师在教学时一直存在的问题,“岗课赛证”就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针对《工程制图》课程配备了相应的绘图模型室,为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运用该教室为学生展示简单模型提供了便利,而且在课程活动中可以方便学生近距离观摩模型的内部和外部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自己动手绘画草图,然后用计算机绘制完整图形[3]。但是,目前很多学生对这一活动并不感兴趣,在观看时无法产生真实的感受,此外,很多高校由于资金紧张,很多模型都比较老旧,没有及时更新,和市面上一些比较新型的模型相比无法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真正的生产线上生产的是什么样的模型,对岗位的需求也并不清楚,所学的知识有一部分难以真正应用。也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这反映出很多高校的理论知识讲解与现实的生产实践是脱节的,与实际的岗位需求相脱节。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一方面是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观念存在偏颇。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他们没有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也没有接受过统一的职业培训,对自己所生产岗位了解不清晰,这些大部分都是临时务工人员,离岗风险较高。此外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紧缺,这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工程制图是很多模型生产过程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一环,没有图纸模型做支撑,很多产品无法投入生产。在我国,高职院校发挥着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高职院校非常缺乏工程制图方面的高技术教师;此外,很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误解,认为职业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无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导致高职院校也缺乏足够且优质的生源。所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方式的出现,为促进职业教育向前发展提供了思路[4]。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育人模式,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问题,片面认为学生只要专业水平高,技术能力强就是优秀的学生,这种“唯技术论”的现象非常普遍,给很多后进生带来了困扰和压力。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高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很多学生在就业后的状态是技术还行,但人文素质不高这样的尴尬状态。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就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高职教育不能只关注社会实用性而忽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本质。时代要求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即使技术再高,人文素质不足也很难走得长远。要成为制造强国、职教强国,高职院校不能轻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深挖职业教育的内涵,培养人文素质高,技术过硬,服务党和国家的高质量人才。“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高职教育出现的问题。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教育改革,是在职普融通、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化综合育人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强化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成果,对解决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培养、怎样培养人才问题的飞跃性的回答,解决了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难题,为培养更多综合性技术人才提供了实现路径。“岗”是课程学习的标准,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针对性非常强,职业标准与工作过程有效对接,不断吸收行业最前沿的知识,最新的技术、方法、工艺,吸纳更多主流生产技术,让教材更专业;“课”是将“岗”的知识进行转换的中间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推动课堂进行革命性转化,适应生源多样化,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赛”是对“岗”和“课”知识运用又一体现,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证”是对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对所学知识的最终检验,通过开发、融通多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提高所学知识的应用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内容。高职院校要对本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展开翔实清晰的调研,调研主要目的是明确专业对应的相关职业岗位实际情况,从教师到学生都能以岗位需求为重点对工作进行有逻辑的分析,并对完整工作过程的各项任务项目来设置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实际操作性强的工程制图知识体系,实现“岗课赛证”的育人目标[5]。
其次,要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教学。了解岗位要求的技能标准,对基础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的相关要求都有实际的掌握,并按照认知规律设计实践教学步骤。
最后,发放岗位标准手册,对企业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如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自企业实际发生的问题,整合真实案例,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行真题真分析真动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专项技术工作,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一,借鉴竞赛理念,改革院校技能大赛。创办于1950 年的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职业交流最高水平的平台,是体现技能水平的重要场合。赛项设置依据世界职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发展情况,目的是检验各国职业教育水平,革新职业技能教育理念,提升职业技能人才专业素质。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应依据教育部出台的系列文件要求,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理念,开展竞赛以检验教学成果。竞赛要凸显世赛理念,体现世赛标准,力求赛出水平,形成“岗课赛证”的初步格局,“赛教”融合。改革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让我国的赛事成为真正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
第二,要着力赛课融通,引领教学改革。一是要以赛促学,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与赛事项目相应的教材以及课程,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以赛事项目为中心引出知识。将竞赛成果这些资源以微课或者是教材的形式进行整合,积极使用赛事设备,让学生学习使用。二是要以赛促教,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动态,摸清企业对学生技能素养的要求,提升自我,教得更加深入。
第一,基于行业标准,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果评价体系,评价证书体系。逐步完善社会职业技能鉴定、院校职业技能资格认定的办法,多维考核多维评价[6]。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制定一套符合学生就业需求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探索在校专业能力认证,促进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融互通,把技能人才的培养落实到行业标准上。
第二,健全教学标准体系。根据企业的岗位标准和高职院校教学实际,设置符合学生就业需求的教学标准体系,让毕业生在获得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一套教学体系,明确规定行业要求,例如顶岗、跟岗需要的技术标准。
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探索岗位实际和生产需求的教学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术创新人才,是革新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