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平,黎苏晓,张 玲,李阳露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4.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工程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打造工匠队伍,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2]。更是将大国工匠及其精神提高到国家层面,将其置于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走向创新制造、智能制造基础的战略高度。
高职院校培养的正是直接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新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主要内涵的工匠精神[3],与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也是建设高质量高职院校的不懈追求和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殷切期望,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工匠精神的培养,正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要求。
高素质技能人才、工程师、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的培养,需要在高职教育中启迪工匠思想、传承大师精神,弘扬大师文化,提高做人修养;需要在社会和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创新思维、强化责任担当、笃定职业操守、提升工匠精神品质;需要用一生的精力,不遗余力去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并将其深深根植于内心。高职教育处于培养工匠精神的起点和初期,是新时代培育大国工匠的有效路径之一。
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所需要的不仅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进步、突破和创新,需要大量的拥有高精尖知识的科学家、大国工匠、技能大师的引领,还需要海量的拥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基础技术技能型人才作支撑,才能使高精尖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有效地助推产业升级。
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都表明,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些都离不开大量高级技能人才的支撑。“日本精工”“德国重工”的经验表明,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关键在于培育和锻造“工匠精神”。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总量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最终目标是要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
从传统文化挖掘工匠精神。工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在中国人几千年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4]。工匠精神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自古就有着对“匠心”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发自心灵深处的膜拜。从古至今,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诸子百家的墨子百工教育,是中国工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体现了百工教育的人文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平民性特征,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源头[5]。
从新时代使命重塑工匠精神。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新时代我们赋予了工匠精神以新的内涵。2016年3月,国务院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6]。新时代培育和追求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类典型、各类案例开展工匠精神宣传教育,帮助师生树立工匠精神新理念,将工匠精神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各个方面、教育各个环节之中,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合格人才的本质要求。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要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追匠梦,高职院校应营造出浓厚的工匠精神氛围,打造更多关于工匠精神的文化设施,注重人文知识融通,积极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引导师生在知识交汇中感受文化、拓宽视野。注重艺术文化熏陶和文化实践锤炼,搭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载体。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注重校园体现工匠精神文化设施、环境和活动的打造,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工匠精神的品牌。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接受熏陶、提高认识、加深体会,促进师生对工匠精神的人文涵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7]。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体现、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深化校企合作,弘扬工匠精神”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加深学生对企业“工匠文化”的认知。工匠文化本质上属于企业文化,一个具备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一定存在精准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文化。学生在校期间,对社会、对企业接触的不多,更谈不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乃至企业文化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还过于模糊和遥远。校企合作使得学生有了了解企业的机会,有了与企业师傅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企业师傅通过授课、展示、示范和讲解,让学生现场感受“工匠精神”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声誉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体会和领悟到“工匠精神”的真谛。
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追求的兴趣。人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的引导、培养与学习密切相关。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在模拟实习实训室进行仿真作业和练习,没有在真实的生产条件下参与真实的生产、经营、创作活动,很难对“工匠精神”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唤起他们的“匠心”意识和兴趣,更谈不上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政校行企”多方资源优势,构建多方联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大力开展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教育,助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创造学生向“工匠大师”学习的机会。在高职院校虽然强调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也占有相当比例,但从工作量和质量上看,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与企业的非遗传承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工艺大师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企业,师傅是“工匠精神”的传授者,学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师傅在指导学生时以“匠心”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将精益求精、创新超越等精神融入指导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匠心”意识和“工匠精神”,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大师的魅力,让大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扩展学生“工匠精神”的国际视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为打造全球经济一体化,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倡导了“一带一路”,在职业教育方面开办了鲁班学院、各类中外合作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教育。不管是从职业教育阶段,还是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方面,学生都应具备更加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工匠精神不是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独有的,而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宝贵财富。瑞士的手表、德国的精工、日本的电器无一不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典范,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以开拓的视野和虚心的态度,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的工匠精神更具有国际意义,才能使产品质量更加精细、工艺更加精美。
在专业建设中贯通工匠精神。和本科院校的学科相比,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的开发与建设,专业更贴近岗位,专业知识更贴近岗位技能,高职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设计,引导师生严格遵守专业标准规则,精益求精地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应当充分认识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对专业的学习要贯穿专业的知识、专业的素养、专业的精神。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学典礼,到每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都要向学生灌输爱学校、爱专业的思想,要将匠心意识、工匠精神贯穿到学习的各个环节。
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课堂是学生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突出高职学生认知行为特点,科学制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堂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结合专业和课程特有的技术、技艺或非遗文化,在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的同时感受到技术、技艺的魅力,提升对“匠心”的崇敬之心,传承“工匠精神”。
在实践课程中践行工匠精神。经过理论教学工匠精神的渗透,学生已经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还缺乏对工匠精神在生产实践中重要作用的充分认识。通过实践课程的延伸,既可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还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价值的追求,产生成为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结合课程思政,充分融合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和项目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专注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引导学生对重要细节加以关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受、体会和践行工匠精神。
在工学结合中淬炼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意识的建立、对大国工匠的追求,是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反复锤炼和提升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学中做”和“做中学”过程中不停地灌输企业先进文化、工匠精神内涵,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反复磨练,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无穷魅力和巨大力量。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培育学生“知行合一”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
专业课程,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理念。专业紧密对接的是社会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相关专业课程要与行业企业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行业企业真实情境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情境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融入工匠精神的校本教材,共同实施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学校在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征求和听取行业企业意见和建议,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典型工匠精神案例、大国工匠人物、企业技术能手先进经验等纳入教学内容,将思想品德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纳入理实教学的始终,将工匠意识在理论教学阶段就深深的嵌入学生脑中,融入学生的心中。
工作岗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在一般的模拟实习实训教学中,由于可以重复进行,可以推倒重来,可以不计成本,缺乏严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学生的“匠心”意识就会降低。而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一切都要计成本,不仅要达到产品合格,更要追求完善完美,品质最好最优。推倒重来,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匠心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可视化、成果化就使工作岗位成为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重要场所。
技能大赛,是锻造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做到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加,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各级各类大赛均以“精、细、新”为追求目标,标准高,要求严,不仅检验学生基础操作水平,也最考验选手心理素质、现场调整能力,不论是哪类项目都“匠心藏于指尖”。通过大赛,这些技能不仅停留在“会做”的层面,更需要选手做精、做新、做到极致。这些大赛对于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它促使高职院校把过往比赛的经验总结到课程和实训中,把技能大赛赛项标准转化成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把大赛的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融入案例和实训教学,大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专业证书,是检验工匠精神的重要成果。专业证书也叫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等,在现代高度竞争的职场环境中,拥有专业技能证书已成为衡量个人能力和竞争力的标准之一。在各级各类职业证书的考试中,都将职业道德纳入考试内容,因此专业证书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精神、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标志和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专业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准。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8]。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一大批“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的好老师,自身品德高尚,是理论上能讲、实操上能做的工艺大师。
以大师教导为方式传承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个好老师不仅可以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灵成长的引路人、精神品格的塑造人、工匠精神的培育人。要想培养学生有工匠精神,教师首先应具有工匠精神。教师的工匠精神,一是要提高认识,主动培育。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道就具有道理、道德、品质、精神等方面的涵义,主动引导、传承大师精神、工匠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二是积极发挥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的“传、帮、带”作用,在技术创新、技艺传承、项目引进、竞赛指导等方面对教师的指导作用,弘扬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营造具有匠心文化的校园氛围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尚。
以“双师”建设为引领培育工匠精神。“双师型”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功底,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掌控能力,“进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既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规模、类型和结构不同,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结构上,应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这些兼职教师,有效改善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结构,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强化了工学结合的过程,创造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条件,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上,专职教师应采用岗位练兵、专业证书考试、到企业挂职任职、到车间实习等多种方式,也可以与企业技师、大国工匠建立长期联系,以建立稳定的机制。
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锤炼工匠精神。技能大师指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9]。这些技能大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相关部门批准,成立各具特色的大师工作室,推广绝技绝活、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些大师工作室所开展的工作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功能高度契合,成为”传帮带“青年教师,弥补高职课堂教学的不足,彰显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传承和培养师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承劳模精神,发挥工作室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创新实践中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培养青年人才、提升师生技能水平,开展技术攻关,立足解决实际中技术难题,传承工匠技艺。
工匠和工匠精神,中国自古就有。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大批富有爱国情怀的能工巧匠,更需要体现时代特征和意义的工匠精神。中国要崛起、要富强,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必须重拾工匠品质,重塑工匠精神。在这些方面高职院校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