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亮
(十堰市委党校,湖北 十堰 442000)
乡村振兴帮扶车间(以下简称帮扶车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振兴实际效果具有重大意义。脱贫攻坚工作完成后,一批帮扶车间逐渐兴起,有的发展比较顺利,有的生存困难重重。本文选取了十堰市部分乡镇的帮扶车间进行研究,通过对当前帮扶车间发展现状的分析,以提炼好的做法和成功因素,查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短板。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问题和困难,以期提出可行性建议。
1.十堰市帮扶车间的分布情况
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十堰地区最先发展及目前发展较好的帮扶车间都集中在交通物流条件便利的地区。如丹江口市的六里坪镇、丁家营镇、三官殿街道等,特别是六里坪镇紧靠十堰市,该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国道、一级路、高速、高铁穿境而过,距离武当山旅游特区10分钟车程,辖区内就有高铁站(武当山西),镇核心区距离飞机场15分钟车程,辖区还建有物流园,为帮扶车间提供了较为便捷的物流条件,方便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节约了运营成本。另一个特点是多为大型易迁安置点。究其原因,一是大型易迁安置点的建设为人员聚集提供了可能。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使得原来一些居住分散的群众,通过搬迁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实现了人口的聚集。如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该村是全省首个因易迁而建立的现代化新农村,总占地面积约160亩,2019年1月正式建村,分村建和企建,集中安置了柳陂全镇24个村843户304 4位的贫困群众,建成入驻后,该安置点的常驻人口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了约4000人左右。二是大型易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实用。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工作中,为解决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特别一部分大型及较大型安置点,因地制宜修建了一部分配套的就业场地和车间,这些易迁资产为就近发展的帮扶车间提供了场所,简单改造后就满足了生产条件。如丹江口习家店镇习家庄大型易迁安置点,该安置点共安置了627户2397人,安置点周围建有鄂西北最大的柑橘交易市场,占地120亩,建有柑橘分类、分级打蜡车间4个,中转筐制造车间1个。每年9-12月柑橘交易季,可交易柑橘两亿斤左右,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
2.十堰市帮扶车间的用工情况
近年来,随着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地区留下了许多老人、妇女和儿童,导致帮扶车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渐凸显[1]。经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十堰地区存在一部分潮汐型劳动力,他们的年龄大多在30到55岁之间,承担了家务活和照顾老人和小孩的责任。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无法按照正规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进行要求。然而,帮扶车间采取了灵活的工作时间管理方式,尊重了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工人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后进入车间工作,晚上孩子快放学时下班接孩子,时间安排相对灵活。这种时间管理方式释放了劳动潜力,让这部分潮汐型劳动力成为了车间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不仅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还能够解决家庭顾虑,实现了工作家庭两不误的目标[2]。因此,十堰市的帮扶车间在用工方面,通过灵活的时间管理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当地潮汐型劳动力加入到车间工作中。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车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十堰市帮扶车间的产业基础和相关产业企业群体
调查中笔者发现,帮扶车间发展的快慢,与这个地方本身的工业基础或者说相关产业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是当地有工业基础或其他同类型企业较多的乡镇,帮扶车间的发展就顺利很多,门类也相对较多,招工也相对容易,老百姓操作上手也更快。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丁家营镇、浪河镇,这三个乡镇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辖区内汽车尤其是专用车产业链较为成熟,企业相对较多,这些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城镇化进程也相对较快,当地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化成了相关产业的产业工人,形成了发展工业的内在氛围,这些乡镇的帮扶车间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托这样的工业企业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此外,一些帮扶车间还依托当地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如竹编、草编、藤编等手工艺品,以及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等。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十堰市帮扶车间总体上呈现出了相对较快和持续发展的势头。在脱贫攻坚最后的攻坚扫尾阶段,重点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这意味着脱贫攻坚期间出台的一些针对扶贫车间发展的政策可以继续保持,随后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发展落地举措,鼓励市场主体、能人大户通过发展生产来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激发了各方的积极性,为帮扶车间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同时,发展不能脱离实际,同样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以上这些有利条件最终也要落脚到“低成本、有需求、能多赢”这三个层面:一是低成本。通过产品成本核算,帮扶车间生产的产品与同类型产品相比成本更低,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房租及人力资源成本这些更加便宜的有利因素,切实做好降成本工作,确保低成本,形成产品竞争力;二是有需求。帮扶车间生产的产品要找准市场的痛点,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如此才能让产品有市场,才不会出现产品生产出来卖不出去,或者买卖主要靠政府来干预的状况;三是能多赢。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实现市场主体、务工人员(脱贫户)能挣钱,消费者能得实惠,村集体能够有收入的多赢局面,才能调动帮扶车间建设各个参与方的积极性,从而让“政府一头热”变成“众人拾柴火焰高”。
帮扶车间的出现虽具有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说,当前帮扶车间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客观来看,仍面临的很多问题。
1.市场主体实力普遍偏弱,持续生存压力大
从调研的情况看,经营帮扶车间的市场主体整体实力相对偏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车间资金规模较小,很多帮扶车间都是简单购置几台机器就直接开工,比如服装生产车间,该类型车间只需采购一批缝纫设备就可,投资规模一般在8—10万元左右。二是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相对偏低,调查发现目前帮扶车间专技人员较少,技术人才招引比较困难,比如服装行业的打版人员,直播带货车间的带货主播等;三是管理水平相对粗放,如部分帮扶车间环境卫生、物料堆放、生产流程设计等管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车间脏乱差,同时,在人员管理上也有不少负面情况,潮汐型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工问题,但增加了管理成本。如一部分工人工作随意性太大,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纪律和规则意识不强,不仅让车间制度流于形式,更影响了整个车间的风气,甚至会出现影响产品质量,关键岗位工人的请假耽误整个产品交付等极端情况。
2.产业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很多帮扶车间都是承接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产品多以简单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为主,如柑橘等食品加工类的帮扶车间、服装生产类的帮扶车间、简单的毛绒玩具帮扶车间等。这些帮扶车间的产品门类少,品种单一,品质一般,大部分的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容易被复制,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容易饱和,导致产品积压。
3.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进取意识不强,极易自我满足,缺乏奋斗激情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结束,绝大多数群众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加上乡镇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导致市场主体的竞争意识,劳动者的奋进意识不强,容易自我满足。很多市场主体负责人认为车间现在的收益已经不错,一年挣个一二十万在乡镇已很理想,不愿扩大再生产,不想操更多的心,一些群众也认为,当前吃穿住不愁,一个月在乡镇挣2000元,个人收入也已达到预期,这些想法容易导致不思进取,极易被市场淘汰。
4.帮扶车间隐患多
一是消防隐患。由于帮扶车间的场所大多都是闲置的厂房、居民房、废弃学校等改建,导致部分车间消防设施配备不够,消防应急能力欠缺,消防安全隐患大;二是环保隐患。一些帮扶车间生活污水没有集中处理,或者处理能力不够,导致污水直排;三是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很多大部分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部分车间还有不少儿童进入,在车间中打闹玩耍容易出现一些安全事故。
5.镇村干部经济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帮扶车间开设在乡镇、村中,大部分镇村干部来自于基层一线,这部分干部虽然基层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但抓经济工作的办法不多,全凭“土办法”,经济类知识懂的不多,全靠老经验,且年龄偏大,思想相对保守,学习动力不足,对新事物的认知和新形势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会导致虽干事创业积极性高,但是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有效的指导帮扶车间发展,甚至还可能出现帮倒忙,拉倒车的情况。
通过对帮扶车间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梳理,笔者认为十堰帮扶车间的发展及推广要做到“五要五不能”。
1.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帮扶车间的发展有其规律性,要注意立足“土”字,挖掘本地区,本乡镇的优势资源,历史传统,有针对性的发展,切忌不切实际,随意创新,比如原本乡镇上是农业产业优势强,但发现生产汽车零部件挣钱,全然不顾产业链条是否成熟,生产资料运输是否方便,盲目上马,这样的帮扶车间一定很容易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失败。同时,帮扶车间决不能靠行政命令一哄而上,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推而广之,自然风景好适合发展农家乐,就一窝蜂的发展农家乐,没有服装产业工人,非要搞服装,这样只会导致不仅产业培植不起来,还影响镇村干部的公信力。
2.要长短结合,不能杀鸡取卵。要在帮扶车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兼顾好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比如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多,砂石原材料价格猛涨,部分地区建设了造砖帮扶车间,碎石帮扶车间等等,从短期看,效果非常好,脱贫户工资有了保障,村集体收入也随之大幅度提升,但如此杀鸡取卵的发展方式会导致几年后地方政府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代价来做生态修复,破坏了环境得不偿失。
3.要形成合力,不能单打独斗。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多方努力,因此,帮扶车间的发展需要各负其责,形成强大合力。地方党委政府要根据国家大政方针,研究制定符合经济规律和地方实际的落地意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市场主体要积极进取,改进生产技术,加强车间管理,依靠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广大劳动者尤其是脱贫户要自我加压,自我约束,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追求更好的生活。
4.要提升管理水平,不能坐井观天。帮扶车间的发展主要靠人,人的格局、能力、素质决定了帮扶车间发展的好坏,快慢。镇村干部要认真学习,掌握用好各级各类政策,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帮扶车间的发展;市场主体和车间管理者要加强学习,运用好各类政策,利用一切有利发展因素,提高自身水平,带领劳动者一起奋斗前进。
5.要防微杜渐,不能因小失大。安全生产大于天,各责任主体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属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市场主体履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第一责任人责任,认真排查相关隐患,增强安全、环保意识,切不可认为帮扶车间小,不是大企业,认为无所谓,不需要注意,对安全和环保工作放任自流,造成一旦发生安全和环保事故,直接导致车间破产,人财两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