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凡,高 伟
城市建成环境与公共健康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1],通过环境设计改善公共健康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其室外建成环境在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绿色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社区”这一概念首先运用于社会学中,一般是指集聚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为:良好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状态,而公共健康便是公众处于一种健康的生活和生产状态,即公众的健康,而不局限于医学领域[4]。
在相关学者研究中,James 等人认为健康社区包括两个目标:一是基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改善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状态[5];Norris 等人认为健康、可持续的社区应该是健康的自然环境、积极的社区参与、有活力的经济发展和个人健康与幸福的统一[6];杨立华等人认为健康社区必定是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7];孙文尧、王兰等人认为健康社区是社区范围内所有组织以及个人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健康发展整体[8]。
在相关机构研究中,代表性的有世界卫生组织(WHO:Word Health Organization)和美国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健康社区运动最早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发起的一项健康促进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内居民个体的健康与福祉以及整个社区群体的健康水平[6]。美国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认为积极健康的社区环境可以促进体力活动,减少肥胖等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提升社区健康水平,为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健康[9,10]。
综上所述,良好的物理环境、基本的社区支持服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的社区参与是健康社区的共有特性。
国际上,绿色社区、可持续社区和健康社区的评选以及社区相关评估标准的制定成为发展趋势,如LEEDND 社区发展、BREEAM 社区技术标准、绿星社区、WELL 健康社区标准等,这一系列健康社区相关国际评估标准除了用于社区的评选工作外,也被广泛运用于社区的新建、更新和管理工作当中。
在我国国家层面上,国务院于2016 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地提出要把健康城市的建设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一步[11];2018 年《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 版)》的出台,从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和健康文化5 个宏观层面对健康城市进行概括[12];随后,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于2020 年9 月1 号出台的《健康社区评价标准》从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和服务6 个方面对健康社区进行概括[13]。这一系列政策和标准的出台推动健康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在城市层面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超一线城市都在社区导则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上海市的社区导则建设较为成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于2016 年8 月15 日出台《上海市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该导则从住宅、就业空间、出行、社区服务、公共空间共6 个方面为社区提出更加细化的导则规范[14]。
北京市于2011 年10 月17 日出台《北京市“六型”社区指导标准细则(试行)》,涵盖干净社区、规范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社区、健康社区和文化社区6 个方面[15]。深圳市于2014 年出台的《深圳市智慧社区建设导则(试行)》以及广州市于2018 年出台的《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设计导则》都是社区实践工作的有效探索[16,17]。
综合上述健康社区的实践发展情况,我国健康社区建设工作在有力推进的同时仍然存在些许不足:其一,健康社区的建设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工作的推进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和超一线城市当中;其二,缺乏以健康社区为主题的导则建设,在指标细化和具体措施提出方面可进一步展开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的论述提出研究假设:是否可以通过对健康社区相关国际评估标准与导则的研究,为国内健康社区相关导则的制定提供借鉴,为健康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更具实际操作性的经验。研究的展开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有哪些先进的健康社区相关国际评估标准和导则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二:以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福祉为结果导向,健康社区在室外建成环境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是否可进行框架的构建以及指标的细化?
基于文献综述,借用CiteSpace 工具进行健康社区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得出目前关于健康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地区和国家[18],再结合国内快速城市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高密度的城市特性,研究地理范畴定为4 个世界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伦敦湾区和东京湾区。纽约湾区选取纽约、波士顿和华盛顿特区3 个城市,旧金山湾区选取旧金山、圣何塞2 个城市,伦敦湾区选取伦敦,东京湾区选取东京。以上7 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体量和城市化程度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先于国内,已率先将城市建成环境与公共健康理念运用到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当中,健康社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产出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可为国内健康社区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2.2.1 导则筛选
导则一般是由国家、城市的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用于规范工程咨询与设计的手段和方法,也可看做一种政策性文件,是在定性、定量的图文结合方式下的一种弹性控制,起引导作用[19]。在确定城市对象后,以“community”、“neighborhood”、“guide”、“guideline”作为关键词对这7 座城市的市政府网站,城市规划部门、社区发展部门、公共健康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进行关键词检索;除此之外,根据检索导则的附件和网站资源的相关索引,进行导则的补漏和拓展,截止2021 年6 月7 日,最终筛选导则共115 篇,包括报告书、计划、指南等其他政策性文件。导则根据主题可分为城市设计、街道、社区、景观绿化、住房及建筑施工共5 个主要类型,其中以社区为主题的导则共31 篇(图1),纽约湾区16篇,旧金山湾区11 篇,伦敦湾区2 篇,东京湾区2 篇,详细见附录(附录:社区相关导则汇总表)。
附录:社区相关导则汇总表
图1 导则类型统计图
2.2.2 国际评估标准筛选
目前健康社区相关国际评估标准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2009 年出台的LEED-ND 社区发展(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针对绿色社区,主要用于识别、实施和衡量绿色建筑及邻里设计,它力求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通过促进再生和修复策略,最大程度地减少建筑、景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20];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于2012年出台的绿星社区(Green Star Community),针对可持续社区,是一系列支持和引导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激励措施,在尊重场地、尊重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同时寻求社区发展和居民福祉[21];英国建筑研究所于2012 年出台的BREEAM 社区技术标准(BREEAM Community Technical Manual),针 对可持续社区,通过将可持续设计理念纳入到总体规划设计中,实现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综合绩效评估[22];国际健康建筑研究院于2017 年出台WELL 健康社区标准(WELL Community Standard),针对健康社区,其职能是保护社区居民的健康与福祉,让社区更加具有包容性、互通性、复原性,全面推动以健康为核心、具有高度融合性和支持感的社区发展[23]。
以上健康社区相关国际评估标准是目前国际公认具备权威性且通用的,所以选取为本次研究的基础素材(表1),这些国际评估标准从绿色、可持续和健康等角度为社区提供评价体系,虽然侧重不同,但都导向健康社区,其中WELL 健康社区标准与本次研究主题最为切合。根据这4 个健康社区相关国际评估标准的评估体系,得到28 个具体要素,为后续研究提供标准参考。
表1 健康社区相关国际评估标准
研究技术路径分为两个部分:模型构建和指标细化。在模型构建部分,首先基于文献综述,总结室外建成环境的健康影响机制,完成社区室外建成环境与公共健康的理论搭建;其次根据社区健康影响模型,梳理社区健康需求,确定目标层;最后参考4 个健康社区相关国际评估标准的评估体系,确定准则层,完成健康社区室外建成环境健康影响模型的构建。
在指标细化部分,采用NVivo 12 质性文本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文本数据处理。首先进行文本主题分析,筛选出31 篇健康社区相关导则,根据模型的目标层和准则层对文本数据进行编码和节点构建,丰富该框架下的具体指标。最终完成基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健康社区室外建成环境健康影响模型构建与指标细化(图2)。
图2 模型构建与指标细化流程
现已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建成环境是影响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包括影响人们的交通出行、休闲活动等[24];除此之外,建成环境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福祉[25]、慢性疾病[26]、饮食所造成的肥胖[27]都有紧密联系。虽然不同尺度下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不同,但作用机制可总结为三个主要途径:(1)减少伤害,减少在污染空气、噪音、炎热等环境下暴露;(2)恢复能力,包括注意力的恢复、心理压力的恢复;(3)建设能力,包括促进体力活动、促进社会凝聚力等[28](图3)。通过对建成环境健康影响机制的了解,为构建健康社区室外建成环境的健康影响模型提供理论支撑,完成“建成环境—影响机制—公共健康”的理论闭环。
图3 室外建成环境健康影响机制
在构建健康社区室外建成环境的健康影响模型之前,需梳理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有哪些?以及这些需求在社区室外建成环境中的具体表现?社区健康影响模型(图4)是由美国维斯康星大学人口健康研究所与美国各州政府联合制定的社区评估模型,该模型的制定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政策和计划、健康因素、健康结果,使用30 多项衡量标准来诠释社区居民的潜在健康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健康状况(健康结果),通过具体的衡量标准以及权重赋值,既可以用于社区的健康评估,也可以指导健康社区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
图4 社区健康影响模型
根据模型得出社区健康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 个方面:健康行为、医疗护理、社会与经济支持以及社区物理环境,其中与社区室外建成环境关联度较高的是健康行为、物理环境以及社会与经济支持这三方面,而医疗护理主要受社区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所影响,与社区室外建成环境的关联性较少,故本次研究不加讨论。
基于室外建成环境的健康影响机制并结合社区健康影响模型,可初步构建“健康结果—影响机制—影响方面(社区室外建成环境)”的闭环,得出社区室外建成环境的健康影响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物理环境、健康行为、心理健康以及社区支持,最后参考4 个健康社区相关国际评估标准筛选出10 个要素,其中物理环境包括空气、水、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材料,健康行为包括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以及心理活动和社区支持,这10 个要素构成健康社区室外建成环境健康影响模型的具体影响因素(图5)。
图5 健康社区室外建成环境健康影响模型
根据健康社区室外建成环境健康影响模型,其目标层共4 个,包括物理环境、健康行为、心理健康和社区支持,准则层共10 个,包括空气、水、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材料、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心理健康、社区支持。基于此,结合4 个健康社区国际评估标准和31 篇导则,利用NVivo 12 质性文本分析,对标这10 个具体准则进行文本导入、编码和节点构建,最后整合得到876 个参考点(图6),归纳得出45 个具体指标,具体指标如下(表2)。
图6 基于具体准则的文本编码与归纳
表2 健康社区室外建成环境健康影响模型的指标细化
在物理环境方面,空气包括植被空气净化、空气污染管理、空气质量监察、空气质量教育;水包括饮用水质量、卫生设施用水、水景用水、绿化灌溉用水、雨洪管理、污水管理;光环境包括照明规划和控制、照明设计、光干扰、自然采光;声环境包括声环境规划设计、噪音管理;热环境包括热环境规划设计、极端天气支持服务、个体太阳照射防护、极端天气教育;材料包括材料使用、废旧材料更新及循环使用、废弃材料管理、材料可持续教育,共24 个指标。
在健康行为方面,健康饮食包括食物提供、食物获取、食物保障、社区农场、饮食习惯与营养教育;体力活动包括交通活动、休闲娱乐活动、无障碍设施、其他活动支持,共9 个指标。
在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服务、恢复性室外空间、减少暴力和受伤、弱势群体保护、社区公平、饮酒和药物治疗,共6 个指标。
在社区支持方面,社区支持包括社区参与、社区卫生与医疗、社区住房、社区教育、社区经济与就业、社区养老与幼儿,共6 个指标。
最后,利用NVivo 12 软件根据编码内容进行聚类和聚量分析,得出10 个具体准则的重要性排序,从而反映出健康社区重点问题的分布情况,其权重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体力活动、社区支持、健康饮食、水、材料、心理健康、空气、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图7)。
图7 编码内容聚类聚量分析
根据权重分析结果得出体力活动是最重要的要素,具体内容包括交通活动(街道空间、人行支持、骑行支持、路网规划、安静交通、公共交通、停车),休闲娱乐活动(活动空间场所、活动基础设施、活动空间的位置和可及性、混合用途开发),无障碍设施,其他活动支持(集体活动、宠物活动支持)等方面。
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基本单元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也表明健康社区在未来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国内健康社区建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需求。本文基于健康社区相关国际评估标准与导则的研究,构建健康社区室外建成环境健康影响模型,体现在物理环境、健康行为、心理健康和社区支持4 个方面,包括空气、水、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材料、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心理健康、社区支持共10 个要素,细化为45 个具体指标;除此之外,进行各要素的权重排序和重点问题分析。
研究完成了“健康结果—影响机制—影响方面—影响因素—具体指标”的理论搭建,有利于以社区健康福祉为导向,指导社区室外建成环境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结合国内后疫情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健康社区建设初期的现状,其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于指导健康社区的更新、建设和管理工作;二是为各城市健康社区相关导则的制定提供经验和借鉴;三是更好地满足后疫情时代中社区居民的健康诉求。
虽然本次研究梳理出健康社区室外建成环境健康影响模型和具体指标,可以为社区的更新、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但仍缺乏更加细化和具体的操作指南以及策略总结,需要进一步深化并结合不同地区和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地域性总结。
图、表来源
图1、2、5,表1、2:作者绘制;
图3:作者基于参考文献[28]绘制;
图4:作者基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口健康研究所社区健康需求模型改绘;
图6、7:作者基于NVivo 12 软件编码结果改绘。
注释
1)“…”表明该导则未查询到准确的颁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