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庆忠,史鹏飞,韩剑磊
(1.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供应链”。纵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变动呈现加速趋势,我国多数省市进行的以链长制为代表的制度创新成为产业链强链、稳链、补链的现实选择,也引起了学界的充分关注。对于旅游产业,自我国以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培育,特别是以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推动其发展以来,旅游经济活力不断释放,辐射效应显著增强。旅游产业包含对旅游产品的生产有所贡献的所有经济活动,[1](P96)产业边界的模糊性以及旅游要素在多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使之已无法以清晰、简单的办法与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相类比。这背后的需求逻辑在于旅游者消费的大都不是物质产品,而是可深刻留存于记忆内的旅游体验,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本质是企业内和企业间的生产链与信息流。[2](P100)由初始投入和要素转化为中间设施并最终产生旅游体验的旅游产业供应链联系,揭示了旅游企业、产业以及关联企业、产业间存在的互依关系,[1](P98)间接证实了旅游产业链的存在。在由旅游体验不断升级驱动旅游产业集聚速率加快,并从大旅游向全域旅游深度发展,特别是应对新冠疫情对旅游产业链巨大冲击的过程中,如何夯实旅游产业链基础,提升产业链稳定性与供给能力,夯实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迫切需求。
迈克尔·波特关于企业价值链的纵向链式思考启发了供应链、产业链等概念的相继产生与深入研究。[3][4][5]这其中,产业链由于表现出企业与产业间复杂关联的“波粒二象性”特征,成为经济管理领域的关注重点。[6]从最早孵化产业链概念的农业及制造业来看,产业链涉及产业要素联结以及企业间供应关系与价值形成,[7]既是狭义上产业经济活动、过程、业务的链式结构,又是广义上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组成的产业价值系统,[8](P37)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表现为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间要素供应链和产业间结构链。[9](P51)相比于农业、制造业产业链,有关旅游产业链的研究尽管较少,却已在产业链基本形态刻画、[10]产业链权力渠道、[11](P74)产业链关联产业量化识别、[12](P18)绿色供应链、[13][14]产业链旅游[15]等问题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学界自始便以旅游现象特殊性将旅游产业链与农业、制造业产业链相区别的同时,也不可否认现有研究在对旅游产业链基础理论刻画方面的欠缺。随着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全产业链”这一概念在旅游产业链中焕发新生,已经成为业界实践的重要取向,却未达成应有的学术关照和理论生命力。天然具有泛产业属性的旅游产业若在研究中冠以“大”“全”论之,将不自觉地肤浅化而无法深入。如何在旅游泛产业属性之下回归学术理性、探寻旅游全产业链的理论内核、发展适应旅游产业链理论充实和实践需求的新理论成为本文的逻辑起点。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物理学中的链传动理论切入,在诠释产业链基本要素、刻画旅游产业链内涵的基础上,剖析旅游全产业链基本内涵、理论逻辑,并对旅游全产业链构建问题进行探讨,希冀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产业提档变速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
产业链是相对抽象的经济学概念,附着于供应链、价值链以及产业关联、产业集聚、企业一体化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使之纠缠于多种经济现象,又常常游离于产业经济学体系之外。在经历过21世纪初期对制造业、农业产业链的研究热潮之后,产业链已成一泛化概念,虽在细分产业领域广泛提及,却始终未能回答究竟何谓产业链,产业链的研究对象为何等基本问题,忽视了对于产业链元素、结构、关系等方面的探索。若从具象的视角来看,“链条”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夏商时代,[16](P10)作为一种以链条挠性拉曳链轮的啮合传动,链传动已成为物理学尤其是力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并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大规模推进渗透在各类机械设备中。有学者借鉴这一现实生活随处可觅的客观实在对产业链理论进行了尝试性探索,[8][17]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图1 链传动系统
在链传动理论中,链传动系统由两个及以上链轮和传动链组成,用以传递动力和能量。链轮和传动链之间以链轮的轮齿与链条的链节相对接,由主动链轮以一定速度旋转驱动传动链运动,进而驱使从动链轮旋转,推动整个系统运动(图1)。[17](P98)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链传动过程中,除链轮与链条外,存在于链轮之间、链轮与链条间的“链接”关系不仅客观存在于链传动系统中,也是驱动系统运动的直接环节。已有研究主要关注链条与链接诠释产业链的作用,[8](P36)本文在审视链传动系统并结合产业链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链轮、链条以及链轮与链轮、链轮与链条间的链接关系皆应在产业链刻画中予以关照。产业链作为一种特殊的链传动系统,整个系统经由传动,将资源、要素、产品、效益、价值、理念等传递开来。承接链传动理论对产业链进行剖析,产业链中的“链”有着“链主”“链接”和“链条”的三重含义。
所谓“链主”,即链传动中的“链轮”。产业链中的基础“链主”是企业。上下游产业位序中的“链主”也如主动轮与从动轮一般,存在力量、功能等方面的差异。相比于链传动系统更为复杂的是,产业链“链主”不仅有以生产分工不同区别的上下游“主动—从动”角色差异,也有以知识分工不同形成的平行功能组合的消费门类功能差异,而在更多情境下是两种差异的混合,也因此造就了产业链的活力与张力。产业链“链主”不仅是产业链中生产与服务的主体,还是资源配置的价值主体和资源利用的创新主体。在企业之外,一些产业组织、行业组织及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也渗透了重要力量于产业之中,成为对产业链发展演进形成调控与干预的重要“链主”。
所谓“链接”,即链传动中“链轮”与“链轮”“链条”的对接、影响关系。在产业链中,表现为企业、产业间的经济、技术、功能联系,其实质是广泛存在于企业与产业之间相互的供需关系。[18](P153)制造业产业链“链接”关系主要由生产联系维系,而服务业产业链“链接”关系更多受消费功能联系制约,二者皆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优质要素的渗透下不断向现代化“链接”关系发展。“链接”关系不仅有空间特征也有时间特征。在空间上,区域在资源、要素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异质性影响到具体产业部门的布局,进而影响“链接”强度与成本;在时间上,生产与消费的时间序列与结构差异也体现于“链接”关系之中。
所谓“链条”,即链传动中的“传动链”。产业链的“链条”是以企业为单元、消费为终端的复合链条。其中,供需链条是基础、企业链条是形式、空间链条是条件、价值链条是导向。产业的不同门类决定了“链条”结构方面的差异。“链条”在市场与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下,自生秩序与构建秩序不断耦合,由此形成的是秩序化的经济机制。这一机制具有系统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张力的特征。随着技术渗透和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产业链“链条”也逐渐开始实现跨链融合,“短链”“孤链”开始加快推进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整个产业链“链条”将逐渐由单一“链条”向交织“链条”转变,并逐渐形成以“链条”为单位的产业网络和产业生态圈。
在对何谓旅游产业链的问题上,有研究类比农业、制造业产业链从宏观层面刻画了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并从产品供应链、体验价值链等角度对其内涵做了延伸。[10][13][14][19][20]由于旅游体验过程的精神性特征和符号化形态,旅游消费并不以物质产品的使用为前提,进而使旅游产业部门间呈现出弱化的技术依赖性和强力的功能依附性。有鉴于此,旅游产业链界定不能陷入产业边界模糊性的陷阱和旅游产品泛化的桎梏,而难以从诸多表象剥离出实质。在接受学界普遍以旅游活动作为旅游产业链纽带的前提下,本文倾向于从体验功能的角度切入,认为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体验功能需求为导向的,由创造不同功能的“链主”通过功能组合与渗透“链接”形成的非线性、“模块化”的“链条”结构。[21](P19~31)旅游产业链结构分化的背后并非以旅游资源禀赋或技术差异为凭借,而是以功能创造和知识分工为遵循。[20](P20)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链条在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方面的复杂性,既存在纵向链环关联,也突出表现出横向组合的特点。旅游产业各关联部门间关系的维系不是直接的生产联系,而是功能组合以实现各自利得最大化。因此,旅游产业链实质上是以旅游体验功能创造和知识分工为基础,表现出极强结构性张力的秩序化经济机制。
尽管旅游产业链是一较为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但其立足点仍是“生产—消费”关系。这组对子引致的相关产业的复杂关联性,也造就了旅游产业链的独特性。相较于其他经济活动,旅游活动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以及旅游生产部门的相对独立性、旅游消费的无形性,都使得旅游产业链区别于农业、制造业产业链,更多地表现出“链主”约束的脆弱性、“链接”关系的跳跃性和“链条”结构的开放性。[7][22]
产业内容与结构的发展演变是经济运行中必然存在的经济现象,[18](P31)也将引起产业链的升级跃迁。全产业链概念发轫之时是一种企业成长战略,或应更准确地表述为全“业务”链,不论是以发展模式切入还是以组织方式论之,[23][24]都强调了涉及业务、环节的完整性,而未立足于产业链本身,实质是企业纵向一体化。[25]近年来,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新要素、新平台等向“生产—消费”全过程渗透与延伸,加速产业转型升级。[26](P10)全产业链已不仅是企业全业务链,而是产业链向现代化、高级化、全球化、数字化、协同化、集聚化发展的一种结果,伴随着企业与产业规模、效益、结构及空间的变化,弥补了传统产业链由“链主”地位、“链接”能力、“链条”结构局限造成的协同效应、系统韧性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26](P12)其根本落脚点是产业链向高阶发展进化并建立产业共生体。[27]当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增长最快的板块,[28](P7)随着旅游消费加速变革,旅游要素、旅游产业结构面临功能转型和价值升级,以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为代表的新要素应用将会重构小康旅游时代的旅游供给体系,[29](P3)旅游产业“链主”将紧密衔接生产端各环节,有效对接旅游体验全过程,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以更强的张力吸引跨界主体进入,构建旅游全产业链。
因此,旅游全产业链是旅游体验、知识生产加速变革背景下,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主”生产功能在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充分渗透的过程中涌现新“链主”,以更强的融贯性和扩展性进行“链接”,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产生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是功能互补与价值共创、覆盖旅游体验全过程的多“链条”复合式“链网”结构。旅游全产业链的实质是用当代科学技术、先进产业组织方式、产业融合来武装、改造传统的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竞争力水平。
旅游全产业链是旅游产业链的一种高阶状态,表现出高水平的系统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张力作用,[30]高效率的本底资源拓展、新旧动能转换和终端消费衔接,及高质量的文旅创意迭代、功能兼容共生及治理体系重构。旅游全产业链以强张力充分吸收关联产业的现代化成果,集成多要素优势,衍生旅游体验价值,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换挡提速、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旅游全产业链的“链主”约束、“链接”关系、“链条”结构较之传统旅游产业链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1.“链主”约束
与制造业以纵向生产末梢产业对接消费者不同,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令旅游产业链多环节“链主”均可直接面向旅游者。拥有资源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运营优势等不同渠道权力优势的“链主”有着相对独立的存活能力,[11](P74)知识分工而非生产联系造成“链主”间较弱的约束性,“链主”间的约束更多的是“链主”自发的市场行为。旅游全产业链作为涉及旅游体验全过程的完整价值链,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等“链主”将面对文化、体育、健康、商业、农业等跨界主体进入与泛旅游资本的冲击,[29](P186)进入壁垒与渠道权力优势逐渐瓦解,需求变革、消费升级驱动创新能力跃升和功能柔性组合导向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重构成为“链主”面临的现实挑战,旅游全产业链“链主”也将以更强的约束性应对产业渗透与融合引致的替代性危机。“链主”约束已经由自发的市场规范转变为自觉的制度创新,逐步形成“链主”跨界创新的外部约束与要素独立化发展的内部约束并存的约束机制。[31]
2.“链接”关系
旅游产业链的“链接”关系表现在以“链主”为核心的内外部协作融合与边界渗透扩张进而形成秩序化旅游经济机制的过程之中。长期以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以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为主要特征,技术因素的贡献度较小,[32]这也充分反映在以资源互补、资本渗透为特征的旅游产业链“链接”关系上。作为向现代化旅游产业纵深发展的重要组织机制和发展模式,旅游全产业链以其强力的融贯性和扩展性对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现代要素的动能培育提出更高要求。旅游全产业链的“链接”,将以现代要素在“链主”内外部的渗透与拓展为持续动力,加速要素、产业融合,瓦解“链主”空间阻隔,推进旅游装备制造等实体“链主”功能创新,实现“链主”网络化、立体化交叉对接,促进旅游产业“链接”关系由以横向联结为主向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网络相嵌转变,“链主”由点式跳跃“链接”向面状协同推进,强化“链主”约束机制,提升旅游全产业链“链条”的运转能力。
3.“链条”结构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链式产业,这一链式特点不同于制造业生产的上下游联系,更多地表现为旅游消费体验过程先后的时间序列。在以较单一的观光业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发展时期,旅游产业“链条”由于旅游体验深度不够而难以延伸,“链条”往往是局部的功能衔接。尽管由旅游者偏好异质性推动了多“链主”间的联结,甚至已经形成产业链网,[12](P22)但这样的旅游产业链结构仅仅是宏观表象。基于微观的个体旅游者视角来看,能够形成多“链主”的链条结构,是不同旅游者不同功能体验在“链条”的不同局部产生交叉而维系的,由于旅游者体验链缺乏延伸,引致旅游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和功能创新都有待提升。在旅游个性化、碎片化消费需求逐渐强劲并作用于旅游产业链时,原有产业“链条”在文化创意、科学技术、金融投资冲击下,“链条”边界被打破,“链条”张力被强化,不断涌现新“链主”,吸引现代生产要素转变“链接”关系,形成重塑旅游体验功能与知识生产,以旅游者深度体验延伸消费链的基础上包括核心链、支撑链、加成链的网络状、立体化“链条”结构,实现了由“链主”横向联系为主,纵向短链条为辅的初阶旅游产业链网向横向、纵向、立体协同、深度互动的高阶全产业链网络结构转变(图2)。
图2 旅游全产业链“链条”结构
(1)核心链。在横向关系上,以“食、住、行、游、购、娱”基础服务链与“文、医、养、体、学、智”新兴内容链构成贯通旅游体验全过程的核心链,这组双链复合互嵌的核心链条将精神化的服务与实体化的产品结合,把传统的旅游产业优势与新兴的内容体验价值统一,协调基础业态与新兴业态,有效对接不断升级的旅游体验对旅游功能以及非旅游消费的生活功能的品质需求。旅游全产业链核心链既是直面旅游者消费环节的消费吸引链,又是资源整合、空间营和、功能组合、产业融合、业态调和、产品创合的知识生产链。在本链的功能重构与竞合关系转向中强化链条的内容创造与要素吸附能力,在与他链的融合中极度扩张关联产业的空间渗透范围,全面释放旅游经济乘数效应,推动旅游产品体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
(2)支撑链。在纵向延伸上,以科技、金融、人才、政策等增长要素的深度渗透串联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产品精深加工、旅游产品信息传递、旅游消费环境制造直到旅游消费体验服务等环节,在科技赋能、金融增能、人才促进、政策推进的过程中推进旅游全产业链供应链由“短链”“孤链”向纵深的“链网”转变,优化要素组合,深化现代产业增长要素的“脱虚向实”功能。随着要素独立化“链主”不断孵化,逐渐形成以核心要素为主的科技链、金融链、人才链、政策链,促进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及政策供给在旅游产业链内外部的自由流动以及旅游市场、文化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的跨界共融,提升泛旅游产业系统韧性与黏性,形成纵向服务、横向拓展、互动交叉的支撑链,发挥要素“链群”效应。
(3)加成链。在立体联系上,核心链与支撑链形成的链网实现了旅游产业链从以资源、劳动力等为主导的非创新密集型产业链向以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创新驱动的密集型产业链的跨越,同时在旅游体验需求的驱动下,实现了旅游产业链创新链向创新密集型旅游产业集聚,形成从旅游体验需求驱动、“链主”创新引领、要素综合调控、成果开放共享、创新能级提升的旅游全产业链创新链。旅游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螺旋式互动推进,逐渐使以旅游体验知识生产为核心的价值链各环节附加值得到攀升,并形成旅游体验知识分工、知识生产、知识消费的完整旅游产业价值链条,在市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利用高级化、旅游产品精细化、旅游服务数智化等潜在价值挖掘环节进行价值追加,厚实旅游全产业链价值链结构。
回归到链传动系统,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保持链传动的高效运转,并有效抵制由于“链轮”磨损、“链接”僵化、“链条”断裂及外部力量冲击等而引致的链传动失效。[16](P11)这同样是旅游全产业链研究中必需的学理关切,归根到底是如何充分发挥旅游全产业链结构化张力优势,以增强其动能与韧性,降低内部阻力,保持运转活力。至关重要的前提是,精准识别旅游全产业链形成演进的基本动力,并刻画其动力在怎样的系统中发挥效能。
产业链是社会分工下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已有相关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多种生产要素及产品或服务动态循环于不同主体间的过程。[33](P64)专业化分工克服了交易费用上升的影响,也带来了企业与产业的协作问题。产业链的出现,串联起企业、产业内外部的生产环节及消费端,缓解了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深化凸显的协作矛盾。因此,产业分工是产业链得以形成的前提,市场交易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链发育。[8](P37)随着需求、供给、制度、科技等要素的变化与创新以及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智经济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企业间、产业间、企业与产业间竞合关系的焦点由成本降低转向创新增能,创新成本的增加促使不同产业链间“链主”强化合作,瓦解了产业边界,加速了产业融合,通过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参与推动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这也促使产业链的基本属性由“生产制造”向“知识创造”的高级化转变。
旅游产业链向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演化的基本逻辑亦受到整个社会经济产业链属性转变的影响。其转变是交易费用降低而创新成本增加,是产业分工深化发展至产业融合阶段的必然。同时,旅游全产业链是旅游体验需求及消费场景不断拓展驱动“链主”约束、“链接”关系、“链条”结构变化的结果。本文在制造业从产业分工程度、市场交易程度建立二维框架的基础上,从旅游体验需求、市场创新能力、产业融合程度三维视角对旅游全产业链的理论逻辑进行刻画(图3)。
图3 旅游全产业链三维动力框架
1.旅游体验需求
旅游体验是旅游世界的“硬核”,也决定了旅游现象及旅游产业供需结构的基本矛盾。[20][34]旅游体验的需求导向是旅游产业链区别于其他产业链的根本特征。旅游体验的主观建构性决定了旅游产业链“链主”以知识创造为主而非以技术应用为主的特点,需求组合性决定了旅游产业链“链接”关系的多元性和“链接”结构的开放性。进一步地,旅游体验需求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链条”结构张力的极大延伸,决定了旅游产业供给端的状态、与体验端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新“链条”结构性质。深度旅游体验带来的不仅是旅游现象从舞台前的戏剧场向舞台后的“菜”市场转变,更是旅游产业将生产属性和生活功能紧密衔接,并向生活领域泛化渗透,进而促成对消费场景变化、产品功能提升、服务体系健全的品质化需求升级。[29](P239)这样的结果是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创新主体参与萌生新“链主”,多种要素融合产生新“链接”,形成复合旅游体验全过程功能的全产业链“链条”结构。
2.市场创新能力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也是非惯常环境得以驱动旅游活动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从这一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必然要求强劲的市场创新能力。在主客共享理念的深入推进下,此间的生活空间亦是彼间的旅游世界,生活功能与旅游功能有机结合。[29](P2)日常生活场景向新鲜旅游体验转变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以创新激发旅游市场活跃度。从新资源挖掘、新要素投入、新技术应用到商业模式创新、新兴业态孵化,旅游产业创新能力经历了从产业链上游到消费端的不断更迭,以及由主导“链主”创新能力优势到“链主”集群创新能力优势的转变,已经渗透到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成为活化空间、转换动能、扩容市场的关键能力。与此同时,旅游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是旅游功能的拓展和新“链主”的涌现,是新的旅游服务消费形态快速崛起,是红色、研学、乡村等细分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增能以及旅游关联产业的一系列积极变化,这从根本上拓展了传统旅游产业链“链条”结构,促进其向旅游全产业链演进。
3.产业融合程度
产业融合程度不断深化是产业链向全产业链跃迁在产业层面的直接动力,旅游产业的系统开放性及产业链结构化张力为旅游产业内外部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在向旅游全产业链的演进过程中,产业融合程度加深的意义在于模糊了涉旅产业边界、瓦解了传统产业进入壁垒,加速了现代产业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配置,促进了旅游知识生产和体验功能升级。[35](P89~107)当前,文化创意、教育研学、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等为旅游产业带来了全新动能,进一步激活了旅游存量资源,扩容了增量投资,转变了“链接”关系,是现代要素渗透旅游产业链而形成的“链条”结构内部优化;农业、工业生产空间的休闲化改造,旅游消费场景向公共服务和商业休闲空间的扩张等,拓展了旅游产业发展新空间,实现了旅游关联产业的功能置换与创新,形成了旅游产业链与关联产业的外部“链接”。以“食、住、行、游、购、娱”基础服务链为核心的传统旅游产业链加速延伸本链、融合他链,推动了泛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链功能重构。
旅游全产业链包含有“链主”“链接”“链条”等产业链的三个基本维度,因受“旅游体验需求—市场创新能力—产业融合程度”三维动力驱动而造就了其独特的性质、形态与结构。旅游产业天然的边界模糊性和产业渗透性以及旅游全产业链的广延性和结构化张力,决定了旅游全产业链的形成演化将受到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复杂系统影响。除三个基本维度和三维动力外,资源生产端的资源本底、文化创意等,要素投入端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综合治理端的政策调控、竞争结构、治理能力等都会直接干预三维动力乃至跳跃作用至旅游全产业链“链主”“链接”“链条”。随着三维动力的演进以及与旅游产业外部环境的兼容,更多因素会受到旅游全产业链张力化结构的吸引而进入,由此形成“3+3+N”的旅游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图4)。
图4 旅游全产业链的“3+3+N”系统
“3+3+N”旅游全产业链生态系统中由“链主”“链接”“链条”组成的核心系统决定了旅游全产业链扩张、延伸、运转的基础和实现形式;旅游体验需求、市场创新能力、产业融合程度三维动力形成的动力系统基于旅游产业链的内在规律和现实机制驱动其向旅游全产业链演进;支撑系统下资源生产端、要素投入端及综合治理端的多种因子对核心系统、动力系统进行综合调控。从旅游全产业链区别于传统旅游产业链及制造业产业链的层面审视旅游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即可发现,由于旅游产业的泛产业性质,仅仅聚焦于核心系统或支撑系统会使旅游全产业链或局限或成为失去旅游基本矛盾和内核的空壳,而从整体切入又会陷入内涵宽泛无法窥其全貌的逻辑陷阱。[20](P21)进一步地,使旅游全产业链区别于其他的,是位于生态系统中间层的三维动力系统,形成对核心系统驱动力和支撑系统吸附力的亦是三维动力。因此,本文从三维动力切入,探究三维动力系统与核心系统、支撑系统间的作用机制。
1.三维动力系统对核心系统的驱动力机制
旅游产业发展脉络表明,需求已成为最重要的旅游产业驱动力。从旅游体验需求始,不断变革、升级的旅游体验需求引致旅游产业“链主”在供给端进行新产品研发与设计。旅游与生活功能的捆绑交织使目的地要素皆存在向旅游功能转化延伸的潜能,并加速目的地全方位的旅游化。旅游产业“链主”为满足旅游体验需求,需要对旅游产品革新,亦需对生活消费品升级,随之而来的是对整个旅游市场创新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这其中标志性的变化包括旅游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旅游中介服务的颠覆,以及早已蓄力并在后疫情时代迅猛发展的云旅游对旅游体验地理空间的拓展等。在有关市场创新能力一系列积极变化的背后,“链主”间的约束机制以及“链主”与“链主”“链条”的“链接”关系随交易成本降低而创新成本增加实现了结构化转型。“链主”逐渐以创新能力最大化为导向进行自觉的制度创新,推进旅游产业链内外部产业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其结果是“链条”结构在横、纵向的立体化更迭,表现为核心链中基础服务链与新兴内容链的功能复合,支撑链要素扩张及独立化链条形成,加成链创新链与价值链的动能丰富等。
2.三维动力系统对支撑系统的吸附力机制
支撑系统对旅游全产业链生态系统作用源于三维动力系统对其强劲的吸附力。当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复合型产品成为旅游市场供给主流之时,旅游产业对传统山水资源的依附性已明显弱于单一观光时代。然而即使现代的人工化景观以及科技赋能的消费场景重构,也都难以脱离资源本底和文化创意长期积淀形成的国民审美和价值选择。从这一角度分析,旅游体验需求升级不是对资源生产端的剥离,而是令其更积极地与旅游体验需求对接,进行全新的价值挖掘与创造,进一步反哺旅游市场创新能力。在充分利用旅游体验需求引致的旅游供需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市场创新能力还需包括要素投入端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改变传统“链主”“链接”关系,[28](P8)综合治理端譬如加快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探索“链长制”以实现产业赋能等对旅游产业格局的优化。这一过程中,广泛应用于多领域的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共性技术、作为底层器件的综合性人才以及治理能力提升等加速打破垄断竞争与产业壁垒,在推动旅游产业内部及多产业互融共生的内容创造中反向刺激旅游体验需求,形成交互作用以促进旅游产业链向全产业链加速延伸。
形成整体良性运行的旅游全产业链是“3+3+N”生态系统中的积极因子逐渐向高级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然而从旅游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当前仍然面临着个性化旅游体验“倒逼效应”不断增强与观光旅游本底需求尚未根本改变之间的矛盾;市场创新经验不断积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与区域创新能力不平衡、创新系统不成熟之间的矛盾;产业融合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与融合成效评估及推进机制不健全之间的矛盾,存在着旅游全产业链核心链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与协同发展效应不显著,支撑链链条较短,互动能力偏弱以及随之引致的创新链、价值链潜能挖掘不充分等问题。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旅游产业开放性也为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带来潜在隐患。基于上述现实构建旅游全产业链,根本在于调和旅游体验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增强三维动力对旅游全产业链核心系统的驱动力和支撑系统的吸附力,落脚点在于夯实“链主”、优化“链接”、锻造“链条”。
“大洗牌”阶段的旅游市场意味着全产业链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旅游全产业链在内部新生“链主”扩张和外部跨界“链主”进入的过程中面临着新与旧、内与外力量的博弈。无论传统“链主”转型还是新兴“链主”扎根,都必须以创新能力的质变谋求跨越式发展。旅游全产业“链主”的三个重要选择是泛化、细化与虚实共生。所谓泛化,是传统旅行社等“链主”的大集团战略。“链主”应充分利用旅游产业边界模糊性,主动选择跨界经营、跨业发展、跨文化整合乃至跨国延伸,[36](P74~104)积极挖掘全要素旅游资源、打造全环节旅游产品、加快全领域功能渗透,以旅游服务为基础,向文化引领、休闲立生的综合性生活服务“链主”转型,实现“链主”纵向一体化;所谓细化,是农业、工业等跨界“链主”进入旅游产业链的精细化战略。“链主”应精准定位,克服简单的资本移植,立足自身优势,拓展原生产业技术、文化及服务环境的旅游休闲功能,推进精细化发展,以“精耕”“匠心”的经营传统打造特色项目,形成专业化品牌;所谓虚实共生,是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引擎,拥有现代要素优势的新兴“链主”所选择的立体化战略。以旅游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链主”应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旅游信息、流量红利,积极转变文化、科技、人才等要素利用方式,将虚拟化与实体化相结合,推动现代要素独立化“链主”孵化,共同支撑旅游经营业务整体功能改善和价值链再造。
旅游体验过程的系统性和复杂化需要充分发挥各类功能“链主”的协同效应,其前提是“链主”间充满张力和活力的“链接”关系,确保旅游全产业链高效运转。“链接”关系的优化有赖于政府、市场、目的地、旅游者多方协力,渗透于“链主”内部、“链主”之间与“链条”之间,其主要路径是从不同层面用好政府、市场“两只手”,对接目的地与旅游者双向需求,实现价值共创。在微观层面,要处理好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关系,探索权、责、利有机衔接的创新机制,激活旅游景区、旅行社等“链主”创新能力,释放文化、体育、康养、科技等创新因子潜能,使“链主”在满足自身利得最大化的同时,自觉服务于改善民生等社会事业;[37]在中观层面,要建立贯通不同“链主”间的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为“链主”在同一“链条”间的互融共生及不同“链条”间的跨界合作创造制度环境和消费环境,积极推广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共性技术在不同“链主”间的运用,[38][39]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吸引综合性旅游研发、管理及服务人才,以现代化增长要素形成市场逻辑驱动的“链接”关系;在宏观层面,应积极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增强政策激励效能,[40](P151~167)做好各旅游产业“链条”与不同产业链融汇贯通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旅游全产业链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形成合力,就旅游统计、服务标准、生态安全、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改善,推动“链接”关系进一步优化。
作为一项多元化经济活动,旅游所形成的产业生态较为松散。由核心链、支撑链、加成链构建的旅游全产业链网络化“链条”结构,意在增强旅游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和系统韧性,强化产业辐射能力,降低经济漏损,推动形成旅游产业生态圈。其中关键问题在于完整旅游产业“链条”结构核心环节,形成强张力的全产业链运转机制。这将依赖于“生产—消费”这一对矛盾的发展演变,并借助政府与市场合力从消费增能与供给结构优化方面发力解决。在消费增能方面,首要解决资源错配、业态重叠引起的旅游功能分布不均、低质体验过剩、“链主”恶性竞争、旅游流集中冲突等问题,进而畅通旅游全产业链内外循环机制,对接区域性、国际性旅游消费市场,以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功能和科技、金融等要素广泛渗透于社会经济系统涌现出的新业态与新消费场景为基础,形成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倒逼旅游全产业链“链条”调整。在供给结构优化方面,通过“链主”相互带动与政策扶持,推动新兴内容链“链主”功能创新与新“链主”培育,提升全产业链内生发展动力。[41]与此同时,克服旅游产业资源禁锢与空间局限,推进旅游创新密集型业态布局,加快旅游产业向现代化转型。进一步地,以产业融合弥补旅游全产业链“链条”短板,构建主链与他链相互交织、融合共生的“链网”,增加旅游全产业链回旋空间与韧性,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动能的旅游全产业链“链条”生态。
深入剖析旅游全产业链是全面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驱动旅游产业提档换速的重要理论命题。本文在借鉴链传动理论抽象出“链主”“链接”“链条”等三个产业链基本维度,从旅游体验切入明确旅游产业链内涵的基础上,对旅游全产业链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旅游体验需求—市场创新能力—产业融合程度”三维动力取代“产业分工程度—市场交易程度”二维诠释框架,构建起“3+3+N”旅游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刻画了其形成演化的理论逻辑,并就旅游全产业链构建等问题做了探讨,主要结论为:
第一,旅游产业供需两侧的结构性变革及高质量发展诉求,使旅游产业链向旅游全产业链升级跃迁成为必然。作为旅游产业链的高阶状态,旅游全产业链是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核心链“链主”在转型、升级、融合的过程中实现“链主”知识高质量生产,并以更强的融贯性和扩展性进行“链接”,形成覆盖旅游体验全过程、多“链条”功能互补与价值共创的复合式“链网”结构,是一种极具张力的秩序化旅游经济机制。“链主”“链接”“链条”等链传动基本维度在旅游全产业链刻画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第二,旅游全产业链的形成演进受到整个社会经济产业链属性转变的影响。基于“产业分工程度—市场交易程度”二维动因发展形成的“旅游体验需求—市场创新能力—产业融合程度”三维动力系统在对“链主”“链接”“链条”核心系统驱动及外部圈层支撑系统吸附的过程中,深刻影响着旅游全产业链的形态、结构与性质。“3+3+N”生态系统决定了旅游全产业链的发展演进,是后续研究在理解如何依托旅游产业链结构化张力优势提升产业链运转效率,克服阻力、增强韧性,保持活力的基本点。
第三,旅游全产业链旨在以一种新的结构与机制促进旅游体验各环节资源、要素高效率配置,夯实旅游产业生态圈。然而,旅游全产业链构建在实践层面尚面临着由旅游体验供需基本矛盾引致的多重矛盾与问题。立足于“3+3+N”生态系统,本文认为构建旅游全产业链的根本在于调和旅游体验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充分释放旅游经济活力,关键在于增强三维动力对旅游全产业链核心系统的驱动力和支撑系统的吸附力,落脚点在于夯实“链主”、优化“链接”、锻造“链条”。
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经历了旅游投入产出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也经历了产业地位及产业属性于争议中的不断明晰。在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理论构建日趋完善并广泛应用于发展实际的背景下,审视旅游全产业链内涵与理论逻辑将对丰富旅游产业理论体系,科学指导旅游全产业链构建产生积极意义。然而,产业链概念的抽象性与模糊性以及旅游产业的泛产业属性,使旅游全产业链的相关研究存在较大困难,易于泛化而难成体系。本文对旅游产业链相关问题的探索,致力寻求抽象理论命题下的关键内核,在应用更具象化的链传动理论诠释抽象的产业链内涵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旅游全产业链相关问题的初步探索。相比已有研究,拓展了“链接”关系作为理解产业链的基本维度,[17](P98)并始终坚持旅游体验作为旅游产业供需基本矛盾本质规定性的基础上,以“旅游体验需求—市场创新能力—产业融合程度”三维动力切入并发展了“产业分工程度—市场交易程度”的产业链动因二维分析框架。[8](P37)进一步地,本文围绕旅游全产业链“链主”“链接”“链条”进行的研究,将有助于学界深入探索、厘清旅游全产业链研究对象与研究体系,并有利于有效对接旅游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竞争能力,夯实产业系统韧性,贯通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毋庸讳言,本文有关旅游全产业链的刻画是对现有发展趋势下的预期结果,在旅游体验需求复杂性与旅游产业开放性的综合作用下,尚难精准预测旅游全产业链的发展状态。后续研究还将立足于旅游全产业链内涵,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对话的过程中,以多元方法与案例嵌入,对旅游全产业链评估体系、驱动机理、创新机制、综合治理等问题做深入研究,服务于旅游全产业链理论体系构建与发展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