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秋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深圳 518000)
泌尿系统感染是儿童常见疾病,在尿路疾病中的发生率为8%-10%,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1]。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婴幼儿以及女孩中的发生率更高,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容易导致该病的反复发作,甚至会诱发肾功能衰竭,威胁患儿的健康[2]。头孢类药物是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但是长期服用头孢类药物容易出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寻找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是一种中成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功效,对于该病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联合头孢类药物可以强化疗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4]。为了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19年3月-2022年6月60例儿科收治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6月60例儿科收治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按照治疗方案分组。观察组30例患儿中有男孩18例,女孩12例;年龄为6个月-9岁,平均为(4.8±1.1)岁。对照组30例患儿中有男孩17例,女孩13例;年龄为7个月-10岁,平均为(4.1±1.4)岁。入选标准:临床表现、尿常规、血常规确诊为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排除标准:①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患儿;②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儿;③对头孢克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过敏的患儿。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单用头孢克肟治疗,每次1.5-3mg/kg,每日2次,连续用药10天。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头孢克肟用药方法同对照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用药方法为:1岁以下儿童每次服用3mL,1天3次;1-3岁儿童每次服用5mL,1天3次,>3岁儿童每次服用8mL,1天3次,连续用药10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最后比较两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次研究疗效判断标准[5]:显效:下尿路症状、发热症状完全缓解,尿实验室培养为阴性;有效:下尿路症状、发热症状明显改善,尿实验室培养为阴性;无效:症状以及尿实验室培养无变化。血清炎症指标选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ELISA法检验,严格按照设备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差异采用χ2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疗效差异 观察组患儿疗效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差异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差异 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差异(,d)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差异(,d)
组别(n=30) 下尿路症状缓解时间 发热缓解时间观察组 3.4±1.6 2.2±0.6对照组 5.5±2.1 4.1±1.7 t 5.561 5.468 P 0.045 0.044
2.3 两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对比
2.4 两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差异 两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差异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作为儿科常见疾病,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发生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位居第二,尤其在不明原因发热的婴幼儿中,该病发生率达到了5%[6]。根据感染途径分型,可以分为上行性感染、血性感染、淋巴感染,其中以上行性感染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在临床中的发生率最高。同时由于女性泌尿系统的特殊性,阴道与肛门的距离较短,相比于男性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女孩的发病率高于男孩[7]。同时婴幼儿由于免疫力低下,加上使用尿不湿,如果不及时更换尿不湿,排泄物长期浸渍,容易导致尿道口污染,从而引起该病的发生[8]。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同时还伴随发热、腹痛等症状,婴幼儿则多表现为排尿哭闹、血尿、发热等症状。该病反复发作可诱发肾功能损伤,增加患儿成年后高血压、慢性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患儿的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9]。因此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
头孢克肟是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于各种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具有较高的疗效,且该药物有着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局部药物浓度高,因此对于该病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头孢克肟的应用价值在于:①广谱抗菌效果,其对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于肺炎链球菌、淋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等致病菌,相比于其他头孢类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抑菌效果;②生物利用率高,血药浓度高且分布范围广;③β-内酰胺酶稳定,因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耐药性较低[10]。但是该药物单独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观察组中加入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是一种中成药,其主要成分为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在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可以加速炎症反应消退,缓解患儿的下尿路症状,从而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两种药物的协同应用,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疗效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下尿路症状、发热缓解时间分别为(3.4±1.6)d、(2.2±0.6)d,对照组下尿路症状、发热缓解时间分别为(5.5±2.1)d、(4.1±1.7)d,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由此可见联合用药能够进一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高敏C反应蛋白对于炎症反应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可以通过观察该指标的变化,评估患儿炎症反应的变化。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前后hs-CRP分别为(21.7±4.5)mg/L和(7.3±2.1)mg/L;对照组治疗前后hs-CRP分别为(21.6±4.6)mg/L和(14.6±3.0)mg/L,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联合用药方案有着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头孢克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缩短患儿下尿路症状、发热缓解时间,减轻血清炎症反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