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燕 李远航 田 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数字经济时代,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技术环境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性提出了巨大挑战[1]。在此背景下,企业在时间尺度上分配和协调创新资源的方式至关重要。时间维度成为企业创新管理的核心要素,有助于将企业创新行为对“量级”的关注转变到“进程”[2]。但目前,对企业创新活动时间维度的讨论依然欠缺,管理学者呼吁关注组织创新中“时间”的规律探寻[3]。
基于研发的利用和探索是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必要元素[4]。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重新配置资源,适时进行利用式和探索式研发的转换,即研发转换。目前,从时间视角探讨研发转换的研究初露端倪。在转换时机上,研究表明,转换过早或过晚都会给企业带来成本和风险,让企业掉入陷阱[5];在转换节奏上,已有研究得出,极端规则或极端不规则的探索式创新节奏是企业绩效的来源[6],研发转换节奏是影响企业走向持续成长的重要限制[7]。但是研发转换的速度如何影响企业成长尚待解决。
研发转换速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式和探索式研发转换的改变程度。基于范式的不同,目前对研发转换速度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认知。依据间断平衡理论,利用和探索是前后相继的时序双元。基于时序的研发转换是两种互斥研发活动的切换,研发转换是短时且剧烈的跳跃,本质是深刻的组织变革。而依据组织双元理论,利用和探索可以松散耦合,同时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循序渐进地在探索和利用之间改变侧重点[8],转换过程是渐进式的。时序双元和同时双元并非截然相悖[9]。从企业研发管理的长周期来看,在不同阶段利用式和探索式研发的比重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组合。该过程同时包括跨越式研发转换和渐进式研发转换。为了成功地实施研发转换,企业必须具备专业技能和相应的知识管理流程,这些无形资产和能力深嵌于组织内部[10]。依据PENROSE[11]的企业成长理论,具有高度专业化的、有价值的资产(或资源)的公司具有扩张的动机。MUDAMBI等[10]据此指出,研发支出的主动管理很可能带来企业成长。但分属两个不同范式的研发转换,渐进式与跨越式两种不同速度的研发转换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有何差异?
充足的资源可获取性是平衡利用和探索的基本约束[4],研发转换是一项极其需要资源配合的活动。在研发转换过程中,作为企业重要的辅助资产和组织变革的助推器,冗余资源,即超出实际业务需求而保存在企业内部的资源,是影响研发转换效果最基本的内部条件。因此,考察冗余资源在研发转换速度与企业成长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研发转换速度这一新颖且重要的视角,结合间断平衡理论和组织双元理论,为研发转换提供了包含跨越式和渐进式的完整图景,探究不同速度研发转换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冗余资源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这不仅有助于丰富研发动态性影响效果的理论探究,推动两种双元范式的融合发展,亦可为组织更新常态化环境下的创新决策提供启示。
利用式研发是通过精炼、完善、执行等,改进和提升现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活动,往往处于产品成熟期。探索式研发是通过实验、变化和冒险等,追求新知识和新能力的研发活动,具体包括提供新设计、建构新市场,处于新产品开发早期。利用式和探索式研发分别侧重“把握现在”和“投资未来”,从企业整体看,研发转换体现了组织创新重点的调整[12]。MUDAMBI等[10]较早探讨研发转换议题,从时序双元范式出发聚焦跨越式研发转换——关注企业在一定时限内紧凑、幅度大且过程剧烈的研发转换行为。该研究指出,剧烈的研发转换与市场绩效正相关。时序双元范式根植于间断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无论是物种、组织还是技术等的演化,其变革过程体现为长期的稳定性和短时波动性在时间上的循环。时序双元是组织对长期利用和短时的探索序列化追求,通过跨时取舍平衡探索和利用[5]。虽然时序双元并未忽略长期稳定阶段的存在,但实际上,短暂而根本的波动变化才是间断平衡理论关注的焦点[13]。后续学者跟进探讨了这种跨越式研发转换对企业绩效或组织失败的影响效应[14]。
直接研究渐进式研发转换的文献极少,因为组织双元理论范式将时间维度背景化,较少涉及此类将时间显化的议题。同时双元的相关研究大多隐含着自然优化的逻辑:既然同时双元是一种理想状态,组织的目标就是不断维持双元定位,而不是利用与探索的转换。随着对同时双元演进过程研究的推进,它在时间维度上的复杂性得以逐步揭示:LUGER等[8]识别出组织有时侧重利用,有时侧重探索,其组合转换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这为同时双元存在时间维度上的转换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本研究将这种幅度小、过程缓慢的研发转换称为渐进式研发转换。可见,时序双元捕捉了“大步跑”的研发转换节点,同时双元则刻画了“小步走”的研发转化过渡画面,将这两种主流的双元范式融合,可更好地解释研发转换及其影响效应。
企业的成长壮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15],企业成长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长期研究的主题,更是组织战略的核心议题[16]。相对于企业生存与长期获利能力等绩效形式,用企业成长作为组织绩效的衡量更为可靠[10]。PENROSE[11]指出,企业成长有两种内涵:一种是量的成长,即数量上的增加,表现为产量、出口、销售等的增长,直观特征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另一种是质的成长,是企业发展过程带来的质量提高。其中,随着企业升级研究的发展,质的增长被提炼为能力和附加值的提升。企业成长的研究轨迹呈现由外向内、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转变,本研究则沿着这种趋势,从动态角度分析研发转换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当现有能力不再具有价值时,企业倾向于从利用式转换到探索式研发,力图发现重大创新,让企业进入新的技术轨道;反之,当形成创新性的研发成果时,企业需要从探索式到利用式研发,捍卫目前技术和产品优势。研发转换的预期收益是企业创新战略顺利过渡的益处,这些益处有助于企业的成长。具体而言,利用式转换到探索式研发,是企业把握机会,将创新战略的重点转移到塑造新竞争优势,更迭核心能力,推动企业从低端向高端攀升,有助于企业实现质的成长;反之,如果企业一味追求短期收益的利用式创新,会在竞争环境中丧失响应能力,严重制约企业未来的发展[17]。探索式转换到利用式研发是企业利用探索式创新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企业获取经济回报,提升市场份额[18],实现企业量的成长。如果企业过度开展探索式研发,即新的研发想法还未成功商业化就进入其他新项目的探索,很容易导致企业资金断裂,落入失败陷阱。鉴于环境的复杂多变,组织固守特定类型的平衡模式都会造成与环境的失调[8],企业创新变革的重点是使利用式与探索式研发的平衡与情境需求相匹配[19],无论渐进式抑或跨越式,适时研发转换对企业质和量的成长都具有积极作用。
研发转换作为组织变革,需要克服原有研发模式形成的组织惯性和路径依赖,要求组织对协调机制、奖惩体系、组织架构等进行调整,以匹配新的研发模式[20]。相较于渐进式研发转换,跨越式研发转换成本和风险更高,可能超过转换收益,从而有损企业量的成长,展开来看:①组织惯例演进缓慢的内在性质与跨越式研发转换紧凑而剧烈的特征相矛盾,会显著降低组织的效率。组织惯例是组织重复性的集体行动模式,在支持组织稳定运行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排他性。利用式和探索式研发依赖不同的组织惯例、能力、结构和过程,是互斥的。组织惯例具有自我变革性或内生动态属性,但变更过程缓慢,无法满足快速、远距离知识搜索,组织学习缺少充裕的时间,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混乱,显著降低组织的效率[21]。渐进式研发转换则不然,利用和探索始终相伴相随,只是比例不同。在这样的组织里,研发重心的调整是一种行为准则,而不是一个随机行动[22]。组织配套机制也适应了两种研发活动的共存,转换速度缓、幅度小,不会引起组织震荡,也不会带来市场份额或销售收益的大幅度波动。②由于存在路径依赖,跨越式研发转换更容易出现转换时点的错误判断,增加转换的现实成本或机会成本。一方面,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仅聚焦特定的研发模式,其正式的组织结构、惯例、能力,甚至文化、价值观等会围绕特定类型的活动展开,使得既有活动具有自增强效应和强大的路径依赖而超过最佳水平,出现过度利用的“成功陷阱”或过度探索的“失败陷阱”[23];另一方面,跨越式研发转换不是常规行为,很难依据经验和历史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同时,管理者与研发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使得管理层对研发项目的进展和前景的掌握偏差增大,高管抉择跨越式研发转换时机的失误概率增加。在此倾向下,转换速度快带来的风险和成本急剧上升,对企业量的增长产生负向效应。与之不同,渐进式研发转换不受单个活动路径依赖之困,管理者可供参考的决策信息多,不易出现决策偏差,风险和成本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具有正的转换收益。
渐进式研发转换不仅没有跨越式研发转换所面临的强大组织惯性和路径依赖,还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其能够保持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渐进式研发转换中,利用式和探索式研发并行采用,让企业有机会充分发挥并行的互补和协同效应。利用现有能力获得的财务收益可以及时为探索新能力提供物质条件;致力于改进现有能力的利用式研发,通过非精准学习可以帮助组织提升企业识别机会的能力,刺激与当前完全不同的新认知[24],在实践现有活动的同时逐步扩展领域,成为企业现有能力和未来能力之间的桥梁[25]。可见,渐进式研发中利用带来探索所需要的资源,可以保持探索活动的持续性;探索产生的创新和发明又适时成为下一阶段利用的投入。如此良性循环,推动企业成长。
综上,研发转换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创新重心与情境匹配的适应行为,既有助于企业取得规模和收益的“量”增长,也有助于组织从低附加值状态进入高附加值状态的“质”升级。跨越式转换是惊险的一跃,组织惯例和路径依赖会增加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损害企业量的增长;渐进式转换不仅没有此类问题,还可以实现利用和探索互补的良性循环,有助于促进企业量和质的成长。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1总体上,研发转换将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区分两种不同的速度,则:
假设1-2跨越式研发转换对企业质的成长具有正向影响效应,但对企业量的成长具有负向影响效应。
假设1-3渐进式研发转换对企业量和质的成长都具有正向影响效应。
依据资源的灵活性,冗余资源可分为已吸收冗余和未吸收冗余。前者是已嵌入企业流程的管理费用、未充分利用的产能等,适用于特定需求;后者包括尚未承诺的现金、未开发的信贷额度等,情境适用性广泛,易于重新部署。研发转换对资源柔性要求较高,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未吸收冗余。
依据组织理论,具有丰富冗余资源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克服和缓解研发转换与企业成长关系中组织惯性和路径依赖带来的风险,在研发转换和企业成长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一方面,冗余资源是研发转换的缓冲机制,可以提升企业应对组织变革风险的自由度。在研发转换过程中,企业因组织惰性和路径依赖而产生排斥,跨越式研发转换中这种排斥效应更强大。克服流程机制、价值理念等惯性是耗费组织资源的活动[26],移出和调整原有路径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足够的冗余资源有助于在转换中克服资源约束,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冗余资源可以帮助减轻研发转换中的组织学习障碍。当企业具有较高水平的冗余资源,可以有更多人力和物力解决转换中的问题,提升企业搜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克服熟悉困境和近亲搜索陷阱,在正确时机及时实现研发转换,实现企业研发转换的顺利过渡。另外,实施研发转换的组织变革反映了企业管理者对支持创新和内部学习的承诺[27],这种深度的组织任务嵌入可以降低管理者使用冗余资源最大化个人财富利益、导致企业效率损失的可能性。据此,提出如下第二组假设:
假设2-1冗余资源会正向调节总体研发转换与企业成长的积极关系。
假设2-2冗余资源会增强跨越式研发转换与企业质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减弱跨越式研发转换与企业量成长之间的负向关系。
假设2-3冗余资源不仅会增强渐进式研发转换与企业量成长的正向关系,也会增强渐进式研发转换与企业质成长的正向效应。
本研究选取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时间跨度为2007~2018年。在初始样本基础上进行以下处理:剔除金融、保险类企业;剔除2007~2018年间的*ST、ST及PT的上市公司;剔除明显奇异样本,如固定资产为负等;剔除关键变量数据缺失的企业。最终得到1 034家企业6 449个研究样本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本研究专利数据收集自incoPat专利数据库,其他指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本研究的变量设计与测量如下。
(1)被解释变量:企业成长由于样本企业大多属于制造业,选取资产同比增长率测度企业量的成长(GL);同时,采用销售收入增加值作为企业量成长的替代性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企业质的成长(GA)则采用每股经济增加值衡量,并选取技术人员占比进行稳健性检验。技术人员占比则是从人员结构高级化的角度对企业质成长的刻画。
(2)解释变量:研发转换在测度利用式研发与探索式研发的基础上,先识别出研发转换,进而根据转换的变动幅度大小进行路径分类,归入渐进式和跨越式研发转换。具体操作如下:①判断企业i在t年的研发定位fit是偏向利用还是探索。首先,分别计算企业各年分属于利用式研发与探索式研发专利绝对量(分别为Tit和Lit);其次,通过比较专利组合中利用和探索的相对占比得到企业年度研发重点。若当年新增专利属于企业之前未曾进入的技术领域,则视为探索;反之,若该新增专利属于该企业已进入的技术领域,则为利用[28]。采用IPC的专利主分类号前4位作为技术领域判断标准,公式为fit=(Tit-Lit)/(Tit+Lit),当0 (3)调节变量:冗余资源本研究对冗余资源(SL)的探讨重点关注未吸收冗余资源。沿用已有文献的测量方法,采用流动比率来衡量,即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反映企业可以分配给其他用途资源的宽裕程度。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可调配的自由资源比重越大。另外采用(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100%进行测度的冗余资源作稳健性检验。 (4)控制变量本研究的控制变量不仅包括企业规模(SZ)、企业年龄(AG)、企业研发强度(RT),分别用企业销售收入取自然对数、企业成立年数、年研发支出/销售收入×100%衡量;也纳入多元化程度(EI)、资本密集度(CI)和企业市场份额(MA),多元化程度基于销售收入行业构成的熵指数衡量,资本密集度和市场份额分别用固定资产/总资产、销售额/行业销售额计算。另外,也控制了用Altman Z得分测量的企业财务健康状况(Z)以及行业速率(CS)、环境丰腴性(MU)和环境动态性(DY)。行业速率以企业竞争行动数据为基础进行测量。环境丰腴性和环境动态性用以下公式计算:Rjt=α+β×Rjt-1+εjt。其中,Rjt表示行业j在第t年的营业收入;α表示常数项;β表示j行业营业收入随时间增长的程度,按照惯例,以β值及其标准误分别代表环境丰腴性和环境动态性;ε为残差项。 本研究基于2007~2018年中国沪深A股1 034家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回归检验总体研发转换、渐进式研发转换和跨越式研发转换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以及冗余资源在主效应中的调节效应,设定模型如下: GRit=β0+β1TRit-1+β2Cit-1+λt+γit+εit; (1) GRit=β0+β1TRit-1+β2TRit-1×SLit-1+ β3SLit-1+β4Cit-1+λt+γit+εit, (2) 其中,式(1)为基准检验方程,用于检验研发转换及其速度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式(2)纳入冗余资源及其与研发转换的交乘项,用于检验冗余资源对研发转换与企业成长的调节效应。GR表示企业成长,包括企业量的成长和质的成长;TR表示研发转换,具体包括总体研发转换、渐进式研发转换和跨越式研发转换;C表示所有控制变量;β0表示常数项;β1~β4为回归系数;λ为年份效应;γ为产业效应;i代表不同的企业;t代表年份。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研发转换、冗余资源和企业成长因潜在双向因果关系带来的内生性,将研发转换和冗余资源的数据滞后1年。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所有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远低于判断阈值10,意味着回归模型不会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总体研发转换与企业量和质成长的相关系数(0.039和0.046)、渐进式研发转换与两类企业成长的相关系数(0.052和0.052)显著为正,初步体现了研发转换对企业量的成长和质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跨越式研发转换与企业成长相关系数为负(-0.020和-0.002),但并不显著,初步反映了渐进式研发转换、跨越式研发转换二者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可能并不一致。 本研究的回归分析如下。 (1)模型与估计方法为控制影响企业成长的不可观察因素,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符合理论预期。通过Hausman检验显示(χ2=647.43,p=0.00),选择企业和年份的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但考虑到本研究是大N小T型面板数据,存在异方差问题,最终使用可行性广义最小二乘法。进一步采用DWH检验对内生性进行判别,结果均显示p>0.1,表明研究模型很大概率上不存在内生性问题。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N=6 449) (2)基准回归的结果分析为了逐一检验研发转换及其两种不同速度的研发转换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构建了8个回归模型(见表2), 采用逐层回归的方式检验。表2中,模型1~模型4和模型5~模型8分别对企业量的成长与企业质的成长进行回归。模型1和模型5为基础模型,仅包含10个控制变量;模型2~模型4和模型6~模型8分别加入了解释变量总体研发转换、渐进式研发转换与跨越式研发转换。表2中的8个模型回归统计量Wald-χ2全部显著(p<0.01),说明每个方程的估计结果都具有统计效力。结果如下:①总体研发转换与企业量的成长(β=0.038,p<0.05)和质的成长(β=0.080,p<0.01)呈正相关。这说明总体研发转换能促进企业成长,假设1-1得到支持。②跨越式研发转换对企业量和质的成长作用方向截然相反:它与企业质的成长相关性显著为正(β=0.068,p<0.05),但与企业量的成长相关性显著为负(β=-0.088,p<0.05),此结果支持了假设1-2。根据风险-收益框架,跨越式研发转换波动幅度大,会带来企业剧烈的变革,这一过程中组织刚性的阻力和决策失误风险更高,会超过双元带来的好处,反而不利于企业量的成长。此外,渐进式研发转换对企业量和质的成长作用方向均显著为正(β=0.065,p<0.01;β=0.081,p<0.01),假设1-3在统计意义上得以通过。从动态能力角度,可以对渐进式研发转换的效果做出进一步解释:组织同时利用和探索,可以保持着对内外部知识的搜寻,通过不断感知、捕捉和重新配置新资产和现有资产,在侧重利用还是探索的定位中反复调适,既可以克服惯性和路径依赖,还磨练出随时间调适双元的自我强化效应,使得企业在较长时期保持竞争优势。 表2 研发转换对企业成长的影响:FGLS回归结果(N=6 449) (3)基准回归的内生性处理企业研发转换不是随机性决策,而是基于对研发转换如何影响企业成长的预期判断,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战略选择。本研究采用通常校正自我选择偏差内生性问题的Heckman工具变量法,选择同一地区不同行业企业发生研发转换的数量(PT,简称同伴转换)作为工具变量。工具变量通过了相应的检验,再将计算出的逆米尔斯比率(IMR)带入第二阶段回归,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控制自我选择偏差之后,总体研发转换、渐进式研发转换会使得企业具有更好的成长性,跨越式研发转换会折损企业量的成长,但会促进企业质的成长。 表3 研发转换与企业成长的内生性处理效应模型(N=6 449) (4)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分析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检验见表4。为检验冗余资源在研发转换与企业成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表4中的模型9~模型14,在主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增加冗余资源及其与自变量的交乘项。从结果可见,冗余资源与三者的交乘项全部正向显著,冗余资源与跨越式研发转换的交乘项对企业量的成长在p<0.05的水平上显著,另外5个交乘项均在p<0.01水平上显著,表明冗余资源在研发转换和企业成长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假设2-1、假设2-2及假设2-3均得到支持。该结论一方面支持了组织领域对冗余资源的积极态度,冗余资源在组织战略调整和变革中的存在是必要的,具有缓冲和润滑作用;另一方面与代理理论所持的负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组织实施研发转换等影响深远的决策时,管理人员具有高的组织承诺,可以避免代理者出于自利动机做出负向影响重大决策效果的行为。另外,表4的结果中,总体研发转换、跨越式和渐进式研发转换与企业成长的回归结果与表2一致,体现出研发转换对企业成长的主效应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研究进一步将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用通过绘图直观展示出来(见图1)。由图1可见,对于企业量的成长,无论在总体研发转换,还是区分跨越式和渐进式的研发转换中,具有高冗余资源的企业比低冗余资源的企业成长性更具有优势。即冗余资源增强了总体研发转换和渐进式研发转换对企业量成长的正向效应,减弱了跨越式研发转换对企业量成长的负向效应。在企业质的成长方面,具有高冗余资源的企业比低冗余资源的企业在不同类型的研发转换中成长效果更佳(见图2)。 表4 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检验(N=6 449) (5)稳健性检验首先,从企业成长的测量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销售收入增长率测量企业量的成长,以替换原本的资产增长率;采用技术人员占比测量企业质的成长,以替换原本的每股经济收益。面板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显示:总体研发转换与企业量的成长(β=0.126,p<0.05)和质的成长(β=5.174,p<0.01)均显著正相关,跨越式研发转换与企业量的成长(β=-0.139,p<0.05)显著负相关和质的成长(β=7.008,p<0.05)显著正相关,渐进式研发转换与企业量的成长(β=0.182,p<0.01)和质的成长(β=4.510,p<0.01)均显著正相关。同时,本研究也尝试对研发转换中利用与探索倾向时间窗口的选择、研发转换是滞后年限等进行微调,回归结果依然保持稳健;采用(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作为冗余资源的替代衡量,回归结果同样稳健。 依据转换速度的差异,本研究将研发转换区分为跨越式和渐进式,探讨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冗余资源在其中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①研发转换正向影响企业成长,意味着利用和探索之间的研发转换有助于组织衔接现有竞争优势和未来竞争优势。②跨越式研发转换正向影响企业质的成长,负向影响企业量的成长。这种在完全利用式和探索式研发之间的剧烈转换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成本,是次优选择。该结论与KANG等[13]的研究遥相呼应,他们得出剧烈的研发转换会负向影响以托宾Q衡量的企业绩效。但是,本研究往前推进一步:尽管跨越式研发转换会有损企业量的收益,但可以推动企业向高阶攀升,是企业追求时间价值,牺牲“量”来追求“质”的成长。③渐进式研发转换正向影响企业量的成长和质的成长。这种保持着利用式和探索式研发并行的平缓性转换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组织动荡,常规情况下更有利于企业成长。④冗余资源对研发转换和企业成长的关系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具有丰富冗余资源的组织,研发转换中的风险和成本会得以缓解,具有更好的成长效应。冗余资源在企业抉择中的角色具有争议[29],代理理论认为冗余资源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组织理论则认为是组织保持柔性的润滑剂。冗余资源同时扮演着潜在价值和潜在浪费的双重角色,其作用的发挥因冗余资源的特征与使用情境而异[30]。本研究则表明,冗余资源在双元转换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中,其积极作用超越了消极作用。 本研究构建并检验了研发转换速度与企业成长关系的分析框架,贡献包括:①基于时间视角,创新性地引入研发转换速度,丰富了研发动态性和时间维度在研发管理中的理论研究;②整合时序双元和同时双元两种范式,在同一框架下对比两大范式在“时间”维度上行为转换的成果,响应并推动了双元行为研究范式的融合研究趋势;③同时考虑企业量的成长和质的成长两个维度,在MUDAMBI等[10]分析单一类型研发转换(研发跳跃)与单一维度企业成长(量的成长)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并提供了中国企业的经验证据;④丰富了冗余资源在企业动态行为的作用研究。以往研究关注企业当前的、静态状态下的组织冗余,对动态变迁条件组织冗余价值如何发挥的研究欠缺深入。本研究将组织冗余资源置于研发转换的动态情境,明确了冗余资源在研发转换中对企业成长缓冲和助推的正向效应。 本研究对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下的研发转换决策具有启示意义:①企业需要培养和加强研发转换的意识,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立足长周期,规划创新布局,保持时时变革的心态,形成创新的习惯,根据内外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研发定位;②同时追求利用式和探索式研发的企业,需要加强组织战略柔性和变革能力,保持组织高度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利用和探索的互补效应,通过平缓的转换实现双元并行与创新重点转换,减少组织震荡;③有时跨越式研发转换难以避免,此时企业要采取主动、系统性的放弃阻碍创新战略重点转移的惯例、路径和文化等,并重视该过程中的风险;④组织在研发转换中,要综合考虑组织冗余的情况。当冗余资源程度较高时,可以根据研发项目,以补充适当的人员、资金等方式,充分发挥冗余资源在研发转换中的作用。 本研究尚存在如下局限:①对研发转换的考察仅针对企业整体层面,即企业总体上对利用式和探索式研发创新战略的决策,并未区分企业内部研发双元的具体形式,如结构双元、领域双元、情境双元等。未来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双元平衡方式下的组织研发双元转换前因与后果的异同。②未区分转换方向,即是从利用转向探索,还是从探索转向利用。后续研究可以将速度和方向两种分类相结合,探讨研发转换二维四象限组合的影响效应。4.3 模型设定
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
5.2 回归分析
6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