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一筝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渭南 71409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44为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学术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最主要的三大出版系统之一,要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和价值立场的前提下,精确把握学科引领的动力与学术积淀的动力。融媒体时代推动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对于聚焦国家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引领和带动原始创新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批量产出,培养高校科研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意义重大。
我国已经迈入媒介融合的新媒体数字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和新媒体之间进行融合,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必须要探索传统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并加快与新媒介融合,从而实现内容多样化,支持跨平台、多渠道的传播路径。据统计,2022 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 亿,同比增长4.75%,数字文化消费渐成主流,电子期刊所占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种逐渐增加,内容覆盖面更广,新的电子阅读设备不断涌现,相关技术日臻成熟。融媒体时代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出版更加高效和便捷,主要表现在: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利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方便作者及读者接收,便于受众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有助于增强出版机构和受众的交流和知识的快速传递。
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出版模式和传播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带来出版繁荣发展创新机遇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和挑战,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内容和文化消费广受欢迎,以严肃阅读、深度阅读为主要特征的出版不断弱化。如何认识与应对科技带给出版等传统文化业态的影响,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重要前提。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科技过去是、今后仍然会是出版创新文化传承的重要助力。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出版业的创新和变革,出版环节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编辑与受众之间供需互动显著增强、产品服务形态日益丰富多样。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对出版生态带来的风险挑战也不容忽视。
目前出版生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一是迎合需求和引导需求的不平衡。出版业的受众面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丰富性的特点,融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面临守正创新的难题,“守正”是出版业必须坚守的文化使命和初心,“创新”是要在互联网时代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创新出版模式,加快高质量发展,但不能偏离正确文化价值的导向追求。二是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2]但是在网络文化的浪潮中如果片面追求所谓的“文化多元性”,虚拟网络中娱乐化、碎片化的内容和网络用语阻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我国主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冲击。三是生产效率和内容质量的不平衡。根据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得知,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供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出版产品。但同时也要看到,科技在给出版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和阅读模式,面对受众连续专注时长的下降和“眼球”争夺战,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过分追求速度,质量水平与数量规模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之人工智能和ChatGPT 的出现和应用,严重挫伤文化原创性和创作积极性。
在媒体融合蓬勃发展的时代,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拥抱机遇,也要直面挑战。学术期刊真正实现内生性的、自主性的、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期刊的传播能力建设。要通过新媒体融合实现数字资源的整合,推动学术期刊由学术出版者向学术资源掌握者和知识服务提供者转型,向集内容、平台、服务于一体的知识服务聚合平台转型,增强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2021 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数字化转型,探索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引导学术期刊适应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进行内容精准加工和快速分发,推动学术成果大众普及和应用转化。”[3]高校学术期刊是前沿学术的“风向标”,也是重大学科成果的发布载体,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期刊出版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重构出版传播格局,集约化与数字化发展已经密不可分。 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只有少数平台能够真正实现论文数据的结构化和期刊的开放出版,且大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服务能力受限,承载期刊量不多,数据期刊、多媒体出版等基本处于概念阶段,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平台,在数据承载量、技术先进性、平台融通性、使用便利性等方面,与国际一流期刊平台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互联网为学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学术期刊原本就具有的传播功能得到彰显,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首先需要确立传播意识。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传播力已经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信息传播载体和技术的变化,与读者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的变化相互作用,把期刊业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新环境,而数字化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创新推进。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大部分已经具有数字化尝试,但整体意识还不够强,普遍存在互联网思维跟不上,信息化知识储备不够、信息化能力不强、学术期刊数字化进程缓慢、传播力较弱的现象,对于绝大部分出版机构而言,由于长时间依赖相对成熟的传统出版体系和领域,导致创新意识不足,技术应用能力偏弱,体系再造能力匮乏。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能否顺利主要取决于出版人的认知,既不能妄自菲薄,认为在新技术的浪潮面前,传统出版业很难有大的作为,更不能妄自尊大,认为自己占据某些领域或者行业的重要内容和资源,是不可取代的,而应该树立以内容和受众群体为中心的意识,积极应用新技术并拓展新媒体渠道,创新发展理念,增强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022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我国数字阅读平台上架作品总量持续增长,较21 年增加52.95%。在这个互联网技术深入传统行业的时代,科研成果的出版与传播早已不仅仅依赖于纸本发行模式,基于新媒体平台和手段的各种数字化内容及传播早已成为业内共识的主流模式。数字化转型对于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既是必经之路,也是难得的契机和挑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出版模式、学术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尽管融合出版概念已被认可,期刊数字化传播已逐步形成规模,但这并不等同于数字出版,高校学术期刊在融合出版转型的过程中仍普遍缺少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传统编辑人员媒体融合意识薄弱,“期刊自身对新媒体应用认识不够深刻,适应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4],同时,高校学术期刊在办刊定位及选题策划、组稿等关键环节还没有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出版运行模式,受出版观念、人员架构等方面的制约,传统出版社网站存在定位不清晰、服务意识不强的弊端。
融媒体时代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了阅读方式的“碎片化”“即时性”等特点,高校学术期刊要抓住机遇,创新传播模式,主动融入融媒体时代。从媒体形式上看,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提供的多是文本,虽然可提供视频和音频,但是占比较少。从产品种类上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大多基于PC 端,虽然部分产品支持移动端,但是受众群体很少,传播范围有限。从服务对象上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大多是读者身份,未能针对研究者、编辑、评审专家等提供增值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程度整体仍处在初级摸索阶段,数字化进程还存在很多技术障碍和难题,尽管搭建的新媒体形态多样化,绝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也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平台,但是大部分还是流于形式,更新慢,内容缺少吸引力及连续性,整体影响力和传播力较弱。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知识服务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高校学报编辑部内却很少有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5]。目前高校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复合型人才,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长期专耕自家“一亩三分地”的结果就是青年编辑视野受限,能力单一,创新力不足,对于编辑理论知识和行业知识缺乏深入了解,数字出版业务更是处于摸索和学习的初级阶段。二是高校学术期刊现有的管理模式和奖惩机制不明显,编辑人员竞争意识不强,而且年龄结构分化问题比较严重,人才结构单一,资深的编辑人员有丰富的编辑经验,但缺乏创新思维;年轻编辑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和富有拼劲,但是缺乏工作经验和见识。所以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普遍较少,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少既精通出版业务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
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强调,实施出版学术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着力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出版学术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出版人才培养、赓续文化血脉是“千秋万代”,一代又一代的根本性工程,要培养有情怀、敢担当、能创新的新型出版人才。而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一是学校对出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要高度重视,依托本校的特色优势,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出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广阔平台。二是出版专业人员要把握学习方向,建立完整化、系统化的学习模式,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立身之本,坚持创新源动力,自主融合、推陈出新,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数字传播时代的到来和国家层面报刊体制改革的启动,为高校学术期刊实现专业转型和数字化、集约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融媒体技术逐步应用到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出版业在视频化、数智化、元宇宙等领域积极探索和应用。
出版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出版最主要的职责还是传播主流价值,最核心的功能还是保障文化传承创新。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出版行业的一份子,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这是出版服务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根本和前提,这是出版工作的核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严把政治导向、强化内容为王、创新产品形态,才能推动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党的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术期刊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的有力杠杆。因此,必须将出版导向放在首位,严把政治导向、文化导向和出版导向,将导向问题提升到出版工作生命线这一高度,并将正确的导向意识贯穿到出版的各个环节。一要严把选题质量关。在选题开发上,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年度选题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与中长期发展相结合、与高校教学科研相结合、与期刊实际相结合,确保从源头上把好导向关。二要严把稿件质量关。严格执行和贯彻“三审三校”制度,做到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努力提升编辑的理论修养,确保出版物的内容导向正确。
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的深化之年,高校学术期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牢牢把握正确内容导向和办刊宗旨,强化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努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更好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传统出版和新型业态的关系、发展质量和规模数量的关系,更好地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优化出版产品结构,做强做深主流出版,不断提高内容供给质量,以刊为媒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出版精品、文化成果更深远的传播,进一步扩大高校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二是加快传统内容、传统业务数字化运营创新,加强内容资源数字化开发,形成优质数据化资产。推进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多元化开发创新和传播创新,更加重视内容版权和多媒体全版权运营、矩阵化开发,努力打造出版物发布交流平台、出版融合发展平台、出版精品展示平台和人文交流平台。三是优化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产业链管理方式,以管理和技术创新,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率。进一步畅通数据信息、贯通供需两端,完善选题策划、版权购置、编辑印制、营销发行等各环节,形成集约高效的价值链条。四是依托高校丰富的内容资源,创新形式,深挖有声资源,打造一批内容形式创新、社会影响大的精品有声读物项目。例如,联合学校宣传部门围绕“我‘听’党的二十大”主题活动,打造主题出版宣讲精品,拓展“出版+”新业态。五是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着眼行业和市场需求策划选题,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重点围绕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策划推出一批热点栏目和选题。立足自身专业特色,紧盯重点主攻方向,彰显优势,打造特色产品矩阵,着力优化出版结构,进一步激发出版创新活力。
学术期刊要树立问题意识,紧跟社会思潮,关注理论热点,掌握学界动态;要坚持开门办刊,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要巧搭平台、用好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专家库的重要作用,凝聚人气,提升刊物的价值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作者、优质稿件。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数字化带动出版业现代化,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推动出版传播技术升级换代,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出版传播体系。”[6]
高校学术期刊的主要特点是“全”“散”“小”“弱”,在专业期刊面前很难有生存空间,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更是举步维艰。高校学术期刊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平台来传播信息、传递能量,打通线上线下“两个文化场域”,从而引导舆论新趋势、市场新走向,要有科技为数字出版带来“新动能”的主动意识。一是要完善出版经营管理,坚持苦练“内功”,具备一套科学的融合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出版管理流程,实现高效出版、精准出版,要运用新型工作方式打通数据阻隔、畅通内部循环,全面提高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二是要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推动建立统一权威、共享共有、覆盖全面的出版业数据平台,突出核心内容资源的实际转化效率。在产学研用方面,打造具有富媒体化、“智能+”“区块链+版权+知识服务”等颇具效益的新型出版业态,有助于“更加多维化地展示科研成果”[7],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要抓住科技革命为出版业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当前,数字技术已融入出版产业的各个环节:信息传输与显示技术的革命,促进出版内容向富媒体化转变;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了内容呈现形式,使阅读交互方式更加丰富多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改进出版流程,提升出版效率,改变出版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区块链等技术通过创新版权保护手段,推动了数字内容的多元化,如短视频生产分发、音视频媒资库、视频编辑、VR/AR、虚拟主播、数字人、大数据选题、数字营销、多模态内容智能审核、内容智能推荐和分发等。高校学术期刊要充分聚焦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需求、新动能,加速数字化新技术应用落地,通过极大颠覆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存储方式、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持续推动数字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的不断演进迭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8]人才是出版业发展的基石,不断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增强数字出版人才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参加数字出版界各种培训会议、交流活动,组织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研讨会,开阔眼界、增强交流、扩大合作。二是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定期进行数字出版继续教育讲座,包括政策解读、项目交流、技术策略、产品介绍等多方面内容。三是组织年轻编辑及相关岗位员工参加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培训和考试,涉及内容编辑、技术研发、运维营销等数字内容领域全部生产流程。四是积极鼓励数字出版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逐步建立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学报融合新媒体的发展,根本动力在于高素质人才与技术创新。”[9]例如积极探索微信营销,加强对用户的服务,安排专业编辑人员从事微信营销宣传,培养复合型人才,融合传统“宣传”与微信“宣传”,每天推送专业有趣的内容吸引专家和读者,定期互动活动,增加读者黏性;利用网络、新媒体将专业知识用时下最流行的方式传递给普通读者,提高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学术期刊应该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坚持一体化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3]高校学术期刊是构建我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引领学术潮流、推动学者对话,展示和传播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是改善学术生态、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依托。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融”,要选择最适合高校学术期刊的融媒体传播方式,创新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高品质学术期刊建设,贡献高校学术期刊的智慧和力量。此外,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还要把握出版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断拓展出版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共同承担构建中国特色出版体系的历史使命,为出版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