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师范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2023-02-12 02:16高吉利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师范英语专业职业技能

高吉利

(榆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为规范和引导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4 年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1], 2017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2018 年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3]。为进一步提升对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重视程度,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4]。新师范教育理念正是在此背景下被正式提了出来。

新师范教育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第一,在培养目标上,从强调“学科基础”转为重视“综合素养”;第二,在培养思路上,通过实学、实训、实习使学生逐步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深厚的教育情感、宽广的教育知识和突出的教育能力;第三,在培养路径上,强调中小学校的积极参与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方协同育人的新师范人才培养新路径;第四,在课程设置上,构建理论课程、实践研习、教育实习三位一体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第五,在评价体系上,不仅要重视对教育过程的考察,更要加强对教育结果的评价[5]。

可以说,新师范教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应主动顺应新形势,以新师范教育理念为遵循,通过改革不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本文将聚焦新师范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路径,旨在为地方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综合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为了准确摸清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在陕西选取10所地方本科高校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首先,在研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和政策文本的基础上,围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关键词确立半结构式访谈主题,具体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协同育人、实践教学、职业技能、第二课堂等。

其次,依据上述访谈主题,提炼出16个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访谈题目。

最后,选取10所省属地方本科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英语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校级以上教学名师共计20人进行了面对面或电话访谈。为了体现专家的代表性和多样性,也为了保证研究的普遍性和覆盖面,本文在10所高校各选取2名专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访谈数据表明,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针对性不强。本世纪初以来,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借升格本科大学和转型发展之际纷纷改为“某某学院”或“某某大学”,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口号下“去师范化”[6]倾向日趋严重,导致师范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有所偏离。

访谈结果表明,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教育、外事、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从事教育、外事、翻译、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专门人才”。从该表述中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大多没有聚焦培养师范人才这一“主业”,忽略了自身师范性的地位和特色,偏离了师范专业发展的道路。

2.课程体系设置师范性不突出。访谈结果显示,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普遍指向学术发展,侧重于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未能体现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从课程结构上看,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多数地方高校只开设了心理学、教育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等若干门教师教育类课程。从课程类型看,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的的理论课程偏多,而旨在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实践类课程偏少。可见,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师范性不够突出。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访谈数据表明,不少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固守传统教学信念,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创新性不足,教育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许多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较少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等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其二,不少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其三,教师很少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智能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够,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无从谈起;其四,课程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课程评价体系单一,评价方式不科学。

4.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7]。然而,地方高校除了教育实习外,很少与中小学对接与交流,与当地教育部门接触的更少。由于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师范生的培养上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师范生培养针对性不强,适应性较差[8]。访谈结果显示,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虽然在当地诸多中小学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为了便于管理,师范生的实习和见习通常集中于3~5所学校。英语专业教研室与当地中学英语课程组对接不够,英语专业建设与基础英语教育的深度融合尚需深入。

5.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尚未落到实处。访谈结果表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第二课堂形式单一,导向性不强。具体表现:第一,认识上存在误区。教师普遍重视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学校也多关注学生考研率和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很少强调教师资格证通过率。第二,配套教学资源不足。众所周知,微格教学是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微格教室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第三,教师教育类课程轻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课主要讲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流派等理论知识,很少组织学生解读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或讨论和分析实际教学案例。第四,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导向性不明显。第二课堂形式单一,很少组织“两笔一话”、PPT制作、教学设计、简笔画等教师职业技能类比赛。

二、新师范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应按照新师范教育理念的要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拓展和丰富第二课堂,着力提升学生教师职业技能。

(一)以新师范人才培养思路为遵循,重新定位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根据自身定位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而设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是该专业所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能否准确定位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该专业能否办好的前提。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以新师范人才培养思路为遵循,以服务地方基础英语教育教学为导向,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师范属性,让英语专业回归师范生培养“主业”。以下是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根据新师范教育理念制订的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可供参考或借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足当地、面向陕西、扎根基层,培养具有高尚的师德、浓厚的教育情怀、丰富的学科文化知识、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较强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突出的英语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在中学、教育机构和教育相关行业从事英语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并成为所在单位“专业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服务基层意愿强”的优秀教师。

该表述具有四个方面特点:其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清晰:立足当地、面向陕西、扎根基层;其二,英语专业人才毕业要求准确:高尚的师德、浓厚的教育情怀、丰富的学科文化知识、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较强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突出的英语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其三,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属性明确:在中学、教育机构和教育相关行业从事英语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其四,英语专业人才目标预期适当:专业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服务基层意愿强。

(二)以需求和产出为导向,构建理实交融并重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应按照新师范教育提倡的“以实学、实训、实习理念为培养路径”,通过合并、删除、增加、细化、调整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和课时比例,重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增加“三习”学时,构建理实交融并重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接基础英语教育,突出师范特色,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增开诸如班级管理、中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中学英语教材分析、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第二,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理论教学体系中选修课程的占比。在通识教育子模块中可开设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选修课程,在专业课子模块和教师教育子模块中可开设诸如旅游翻译、科技翻译、翻译技术等选修课程,同时增加选修课学分占比。第三,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专业实践课时,确保实习时间不少于1学期,见习时间不少于3周,研习时间不少于2周。

(三)以“课程思政、学生中心、智能助推、过程评价、反思提高”为指引,构筑新师范教学模式

新师范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要素:

1.课程思政。英语专业教师应从教学材料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过程,在传授专业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远大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念、深厚的教育情感和坚强的教育意志。

2.学生中心。英语专业教师应采用任务式、项目式、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逐步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参与学习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探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智能助推。英语专业教师应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智能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课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线上预习并完成学习任务;课中,线下讲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讨论并解答学生疑问;课后,将习题、作业、相关视频等资料上传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在线完成课后作业,起到强化、巩固、提升的作用。“智能助推”的目的是通过拓展学习时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习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4.过程评价。英语专业教师应积极采用过程性评价手段,并通过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于过程性评价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共时性评价,因而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同伴或学习小组,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或小组评价。

5.反思提高。英语专业教师应通过反思教学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既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记或心得体会等个体反思的方式进行“课后思”“单元思”和“期中思”,也可以通过与同事一起观摩课堂教学、研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集体反思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和智慧碰撞;既可以借助行动研究探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路径,也可以通过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需求,并据此制定相应教学方案。

(四)形成“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新机制,进一步完善英语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以培养基础英语教师为主要任务,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与地方教育部门和当地中小学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合力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共同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可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加强与地方教育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地方教育部门在提升基础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需求,利用英语专业丰富的课程资源、区域一流的英语专业团队和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构建“多层次、多向度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9],帮助地方教育部门提升区域内英语学科的整体水平和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其次,建立和完善与基础英语教育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实施“协同教研”“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等措施,推动英语专业教研室与当地中学英语课程组的有效对接以及英语专业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英语专业教师与中学一线教师共同建设与开发中学英语教学优秀案例库、英语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案例库。

再次,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引导英语专业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等方式深入中小学一线,以获取基础英语教育教学前沿信息,及时掌握一线英语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

最后,加强英语专业校外本科生导师的聘任、管理和考核,真正发挥校外本科生导师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独特作用。通过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丰富基础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突出的教研成果的优秀中学一线教师讲授教师教育类课程,真正实现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第五,完善教育研习、见习和实习模式。在“三习”期间,英语专业应与中小学实习学校通力合作,建立学生、专业教师、一线教师三方协作的“三习”指导体系,形成完整的跟踪、考核和成绩评定的“三习”评价环节,并通过这种具有连续性、渗透式的“三习”体系,强化实践效果,达到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

(五)丰富第二课堂形式,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鉴于教师职业技能具有实践性、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等特点,培养和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课内外不断的训练,才能逐渐养成教师职业技能。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在时空上为学生锻炼职业技能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0]。因此,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积极培育第二课堂,丰富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形式,为学生搭建训练和提高职业技能的平台。

首先,建立课外技能训练工作坊,强化英语专业学生基本功训练。针对大一学生可开设“两笔一话一画”训练工作坊,以提升学生英文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以及简笔画的能力和水平;针对大二学生可开设英文歌曲与口语表达训练工作坊,以帮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学会基本的课堂表达用语;针对大三学生可开设教学技能训练工作坊,重点训练课件制作、教案书写、教学设计和模拟授课;针对大四学生可开设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坊,以培养学生班级管理的能力。

其次,组织各级各类教师职业技能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组建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校、院“四级”师范生教学能力比赛,包括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高校大学生外语水平能力大赛、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英文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歌曲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讲课比赛、微课比赛、教案比赛、说课比赛等。通过课外竞赛活动,带动学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从教任教的热情。

再次,丰富第二课堂形式,发挥学生多方面特长。英语专业每周可组织一次“英语角”活动,创办英文报纸,组建英语演讲协会以及英文配音、英文戏剧等社团组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一,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最后,组织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磨砺其意志品质。利用寒暑假开展送教下乡、留守儿童义务家教等活动,学期内开展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调研和顶岗实习等活动。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坚定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信念,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11]。作为承担为基础英语教育培养合格师资重任的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无论出于其内涵发展的要求,还是社会责任担当的需要,都应按照新师范教育理念的要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回归师范本位,为地方基础英语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新师范”人才。

猜你喜欢
师范英语专业职业技能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师范学人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