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2023-02-12 02:16马举魁王美霞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胡宗南中共中央陕北

马举魁,王美霞

(榆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1947年初,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向人民解放区全面战略进攻失败后,决定调整部署,以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为重点进攻方向。1947年3月,国民党以25万兵力,进攻陕甘宁边区,妄图摧毁中共中央首脑机构。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全面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态势后,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在中国革命的大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陕北大地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不仅指挥了陕北战场,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实现了“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1]的战略谋划,而且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大进攻,取得了“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2]的战略目的,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背景

1946年6月,国民党集团撕毁了“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协议,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底,蒋介石在全面进攻战略失败后,改以攻取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战略。中共中央在取得了延安保卫战的胜利后,主动撤出延安,开启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蒋介石违背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协议,1946年6月,大举围攻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1946年8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强调:“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3]毛泽东科学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增强了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及其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二)延安保卫战的胜利

1947年初,蒋介石为解决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区兵力不足的问题,调整战略部署,以攻取西面的陕甘宁边区和东部的山东解放区,实行所谓的“哑铃战术”的重点进攻,在其余战场则转为守势。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集结了25万人的兵力,由胡宗南指挥,命令青海的马步芳和宁夏的马鸿逵率部从西边包围陕甘宁边区,驻守榆林的邓宝珊部从西、北两面出动,以配合胡宗南从南面进攻延安。同时,国民党军空军出动飞机45架对延安及其附近地区进行轰炸。

早在194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就组建了陕甘宁野战集团军。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又决定,所有驻陕甘宁晋绥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统一归彭德怀和习仲勋指挥,组建西北野战兵团,共6个旅2.6万余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与国民党军队相比,我军在兵力装备等方面都处于10∶1绝对的劣势,特别是缺少弹药,每枪不足 10 发子弹[4]。到19日,西北野战兵团和地方武装歼灭胡宗南集团5200余人,取得了延安保卫战的胜利,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以及群众转移赢得了时间,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取得延安保卫战胜利后,决定主动撤离延安。3月18日晚,在确认延安城内的老百姓都安全转移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才从王家坪撤离了延安,开启转战陕北,锁定乾坤,夺取全国胜利的伟大历程。

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

1947年3月18日到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途经陕北延安、延川、子长、清涧、绥德、子洲、安塞、靖边、横山、米脂、佳县、吴堡12个县,驻留38个村镇,其中榆林33个,延安5个,行程2000多里。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延安北部和榆林中南部的黄土高原地带,这里沟壑纵横、地形崎岖。转战中驻留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四个村庄有安塞县王家湾(时属靖边县),靖边县小河,佳县神泉堡,米脂县杨家沟。

(一)内线防御阶段

1.留在陕北的决策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撤离延安后,中央主要领导对于中共中央是否留在陕北以及如何工作等问题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当时担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回忆,毛泽东说:“蒋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以为自己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5]在撤离延安前,毛泽东在多个场合解释离开延安的战略考量和意义。毛泽东对西北野战兵团领导干部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他强调“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2]毛泽东提出要撤离延安,但要坚持留在陕北不走。3月19日凌晨,毛泽东对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说:“我和你们一起坚持在陕北斗争,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1]

3月25 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在子长县王家沟会合并召开书记处会议,这是撤离延安后中央五大书记召开的第一次紧急会议。会议初步达成中共中央留在陕北不撤离的意见,但毛泽东是否留在陕北意见还是不统一。3月27日,毛泽东给彭德怀电文:“中央率数百人在陕北不动,这里人民、地势均好,甚为安全。”[6]只要打破胡宗南集团即可改变陕北局面。

2、中共中央领导机构分工

3月29日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到达清涧县枣林则沟,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商讨中央机关下一步行动问题。毛泽东在会上说:“我不能走,中共中央最好也不走。我走了,中共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7]会议讨论后决定:中共中央分为两部分,就是中共中央核心领导机构“中共中央书记处”一分为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部分人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继续转战;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工委),前往晋西北或其他地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8]。

4月9日,中共中央在靖边县青阳岔发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通知》,指出:“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此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地区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9]为了更加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重要情报,以便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决定中央和军委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驻留在晋西北,成立叶剑英任书记、杨尚昆任后方支队司令员的“中央后方委员会”(后委)。[10]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陕北和全国解放战争;“工委”开展中央委托的工作,开创华北解放区军事、政治、经济新局面,为后来中央进驻西柏坡创造了条件;“后委”提供情报,统筹后方工作。所以,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不存在所谓的“三委分工”,更没有设置“前委”机构。

1961年11月16日,周恩来同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总书记艾地谈话时说:“当时中央书记处共有五个人,分散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刘少奇同志和朱德同志,他们领导全国土改,搞根据地;在中央只有三个人,毛主席、周恩来与任弼时同志。所谓中央,就是这三个人嘛!”[11]为便于中央机关行动,成立了直属司令部,编成4个大队,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委,叶子龙任参谋长,汪东兴任副参谋长,廖志高任政治部主任,部队番号为“三支队”。为有利于战时工作,毛泽东取化名为“李德胜”,寓意解放战争一定能获得胜利,周恩来取化名“胡必成”,寓意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任弼时化名“史林”,陆定一化名“郑位”。范长江率领新华社小分队为四大队,把电讯稿及时传到设在太行山的新华广播电台,电头改“延安”为“陕北”,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名称播发新闻,保障了中共中央的声音不中断,照常起着耳目喉舌作用,成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向国内外宣传报道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后来说,中共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就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就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12]。

3.“三战三捷”稳定战局

西北野战兵团在彭德怀、习仲勋指挥下,采用“蘑菇战术”,利用陕北的有利地形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牵着胡宗南部队的牛鼻子在陕北的山沟中“大游行”、打转转,使其往返奔波,疲于奔命,补给困难,然后寻找战机逐步消灭其主力。1947年3月到5月间,在主动放弃延安后的一个半月时间内,西北野战兵团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英勇战斗,连续取得了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三战三捷”,消灭胡宗南部1.4万多人,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军民战胜胡宗南集团的信心。

4.真武洞祝捷大会

5月14日晚,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与西北野战兵团指战员、民兵和陕甘宁边区老百姓5万多人,在安塞真武洞马王庙滩召开祝捷大会,习仲勋主持大会。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全体军民祝贺,并宣布:“中共中央、毛主席从撤出延安后,一直在陕北与边区军民共同奋斗。”[13]习仲勋号召:“全边区人民紧张动员起来,参加到游击队去,参加到人民解放军去,拿起枪杆、炸弹,去和胡宗南斗争,直到消灭他。”[14]

5.小河会议战略部署

真武洞祝捷大会后,国民党侦测到王家湾一带有电台群。6月8日,胡宗南命令刘戡率领四个半旅扑向王家湾,中共中央遇到了转战陕北以来最危险的时刻。从8日晚开始,毛泽东冒雨连续从王家湾向小河、天赐湾转移。10日晨,刘戡部也紧追不舍向天赐湾逼近。毛泽东临危不惧,要求大家做好隐蔽,强调:“敌人向山上来,我们就走。敌人顺沟过去,我们就住下了。我估计,敌人并没有发现我们,因此十二点钟以后可能要退。”[15]刘戡部果然在下午顺沟向保安方向去了。毛泽东成功地唱了一出“空城计”。16日,三支队再次返回小河村。

7月21日至23日,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史称“小河会议”。毛泽东在分析战争形势时,首次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用五年时间来解决(从1947年7月算起)。他总结了陕甘宁边区坚持对敌斗争的几个有利条件。即:第一,有本地领导骨干;第二,有政治上可靠的军队;第三,人民是好的;第四,保留了土地革命时期老区的许多好的工作作风。有了这些条件,敌人是可以战胜的。[16]

会议提出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经略中原”的军事战略部署。决定晋绥、陕甘宁两区合并,贺龙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承担统一指挥后方、精简节约等工作。中央军委决定由彭德怀、习仲勋、王震、张宗逊、刘景范组成西北野战兵团前委,彭德怀任书记。[17]西北野战兵团定名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习仲勋为副政委。小河会议确立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决策。

(二)内线反攻阶段

1.沙家店战役的胜利

为了配合西北野战军北上攻打榆林,8月1日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离开小河村,沿着大理河向东转移,将中央机关改为九支队。18日,在佳县两次冒雨强渡五女河,险象环生,惊心动魄。19日晚到达距离西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10多里的佳县梁家岔村,立即架设了与彭德怀的电话,同意歼灭整编第三十六师的作战计划。据毛泽东警卫排长阎长林回忆,8月20日拂晓,彭德怀打来电话,毛泽东拿起话筒说:“是呀,我是毛泽东!”这是转战陕北以来,毛泽东第一次使用真实姓名。毛泽东对彭德怀指示,“这是对整个战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敌人,不让一个跑掉!”[18]经过一天激战,西北野战军消灭胡宗南三十六师一个师部,两个旅6800余人,一战扭转危局,陕北战局翻过了“山坳”,走出最困难的阶段,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进攻,西北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神泉堡颁布系列文件

10月10日,中共中央在佳县神泉堡公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附《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及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为中国亿万农民翻身求解放,摆脱封建土地制度的压迫和奴役,提供了合法性保障,夯实了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群众基础。

(三)外线进攻时期

1.中共中央在杨家沟

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米脂县杨家沟战斗和生活了121天。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地方,是离开陕北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为会议起草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书面报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历史的转折点”的论断,即“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19]报告阐明了如何打倒蒋介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怎么样建设新中国在政治、经济、统战、军事等方面的纲领,强调新中国的“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20]。

2.宜川、瓦子街战役胜利

1948年初,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西北野战军决定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转入外线作战,向延安、宜川线进击。2月22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战军发起宜川、瓦子街战役,歼灭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部和整编第二十七师、第九十师共5个旅近3万人,毙、俘敌中将整编军长刘戡、中将师长严明、少将旅长张汉初等将级军官11名,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3.转战胜利,东渡黄河

进入1948年后,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朝着更加有利于人民的一面发展。西北战场发生根本变化,胡宗南集团完全丧失机动力量,“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吴堡县川口园则塔渡口东渡黄河,离开生活战斗了十三年的陕北。毛泽东踏上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的河滩后,回首凝望黄河西岸山峦延绵,沟壑纵横的陕北大地,充满感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人民太好了,陕北人民对革命是有功的。”[21]

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意义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期,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人,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审时度势,勇于斗争,不仅粉碎了胡宗南集团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而且实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加速了取得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

在小河会议上,中共中央制定了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战略部署,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转战陕北是三年解放战争承上启下的关键历史时期,解放战争第一年是战略防御阶段,第二年转战陕北时期实现了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第三年战略决战全国解放战争胜利。毛泽东总结出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十大军事原则,西北野战军开展的新式整军运动,在全军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和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走向成熟稳定

转战陕北时期,中共中央在危急时刻,审时度势,从全局出发,在科学分析陕北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出于战略和安全的考虑,作出中共中央领导机构分处三地,分工负责的决策,构建了中央、“工委”、“后委”领导机构框架,形成了有序梯次、决策协调、后重前轻、高效配合的领导机制。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中共中央坚持集中统一下的分工领导,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实践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在党的政治建设上留下宝贵的历史经验。

(三)擘画新中国成立的蓝图

在米脂杨家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为夺取中国革命在全国政权的胜利,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新中国的“曙光就在前面”的号召,提出要着手准备和研究成立中央政府的相关事项,阐释了筹建新中国在国体、政体、国名以及成立时间方面的主张和政策。

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权”,政体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2]。3月20日,毛泽东又特别提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机大约在一九四九年”[23]。新中国的蓝图在转战陕北胜利时已经明确地规划出来,新中国的曙光在陕北杨家沟冉冉升起。

(四)毛泽东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24]。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全党在思想上的成熟和统一。

在转战陕北的一年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解放战争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军事、政治、经济多方面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毛泽东著述尤为丰富,其中入选《毛泽东选集》的17篇、《毛泽东文集》的67篇、《毛泽东军事文集》的201篇。这些篇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政权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及原则,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四、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现实启示

党史写的是历史,探索的是真理,启迪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感悟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跨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维护核心的政治意识

经过延安整风,党内已经形成了维护核心的政治意识,全党“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25]。从1947年4月9日,中央机构分工形成,到1948年5月27日,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在河北西柏坡会合,中共中央完成了从陕北到西柏坡的转移,开始合并办公。在转战陕北一年多的时间里,“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26]。

中共中央的帅旗高高飘扬在陕北大地,全党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决策,高度统一地维护毛泽东的领袖地位。重大方针政策通过设在陕北土窑洞里的中央电台发布到全国各地,各中央局、解放区负责人也按时向中央汇报请示工作,这成为转战陕北胜利的政治保障。

“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8],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治理好大党,治理好大国,维护中共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党能够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

(二)审时度势的求实精神

在转折陕北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贯彻始终的是审时度势的实事求是精神。从“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暂时放弃延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战略考量,到“三战三捷”、沙家店战役等“蘑菇战术”作战方针的胜利;从“小河会议”谋划的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略部署,到杨家沟“十二月会议”制定的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每一次运筹帷幄的重大决策,都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党和人民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靠的是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还要靠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经验智慧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一把钥匙。

(三)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转战陕北,为全党全军做出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榜样,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和信心。毛泽东在靖边县小河村和佳县五女河两次遇险,都是千钧一发、生死攸关,面对如此危急时刻,毛泽东仍然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不过黄河,担起了最重的担子,扛起了最艰难的责任,撑起了最危险的局面。习仲勋认为,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以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为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始终坚持把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帅旗举放在陕北,在政治上有其重大意义。它给全党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陕甘宁边区以及全国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2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30],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依靠顽强斗争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

(四)贯彻始终的为民精神

当刘戡的重兵向毛泽东居住的王家湾越来越逼近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坚持要求中央机关与老乡一起“冒雨向西北转移”[31],对群众负责到底。领袖把群众的安危、疾苦装在心里,群众也全部动员起来,投入到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斗争中。毛泽东给佳县县委同志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32]。题词既是对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也是对陕北人民无私奉献、毁家纾难的高度肯定。人民的支持是胜利之本,可以说,转战陕北的胜利是陕甘宁晋绥老百姓用毛驴驮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33]我们党自诞生之初,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的根本保证。

猜你喜欢
胡宗南中共中央陕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我的大陕北
亦师亦友
党建地图·陕北
亦师亦友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胡宗南考黄埔遭遇身高歧视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