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深度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与发展的力作
——《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评介

2023-02-12 02:16高九江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学术马克思主义

高九江

(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两个主体力量的探索。一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群体,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层面探索。一是李达、郭沫若、瞿秋白、艾思奇、吕振羽、翦伯赞、鲁迅、周扬、胡风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体系的学术层面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起点,刘小红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4多万字,由导论和六章主体部分内容组成,深度阐述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历程及其内在规律、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在众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以其独特视角为读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变和发展。这部作品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全新理解,更在学术层面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是一部探究早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深耕之作。

一、聚焦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是富有开拓性的研究视域

本书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源起、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历史作用,从学术史角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思路。近年来,学术界有很多知名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包含学术中国化与政治中国化双层意蕴,“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概念开始被学术界使用,学者们针对各个具体领域的研究已经展开。其中包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概述,以学科为界限的学术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为视域的研究,以重大学术事件为视域展开的研究,以杰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学术成果为视域的研究等。但还没有明确把“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展开深入探究。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决定了其成果走向,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和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一书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内涵,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面临的学理困境,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研究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发展历程呈现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1919年—1930年,在中外文化思想碰撞,现代学术思想萌生,多元文化思潮并立的历史境遇中,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并引发学术界和政治界的震动。第二阶段是1930年—1935年,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全面开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以李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故而开始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郭沫若开创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之后,受到启发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在各学科领域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等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的研究尽管在后来看来存在诸多缺陷,然而其在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的奠基意义却不容小觑。第三阶段是1935年—1938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学术发展深度融合。这一阶段总体来说是一个反思阶段,充分认识到第一阶段的诸多问题并予以克服。这一阶段最大收获是在哲学领域毛泽东撰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进入深度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1938年后,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成熟阶段。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断之后,学术界掀起了“学术中国化运动”,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含义、可能性及如何实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进入自觉发展的成熟阶段。此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各领域都基本实现了体系化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结构成型。

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展开深入探究,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巧妙融合了革命史和学术史两条主线,探究了政治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后的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并深入探究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对于我们深度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书中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进程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二、界定“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是具有挑战性的研究突破

本书受学术界探索成果启发,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成果展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这一表述,意在探索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和取得的辉煌学术成果,在撰述中尝试对“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做出概念界定,指出“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学术思想。它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立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早期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历史、哲学、文艺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促使中国学术实现了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跨越。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等学术理论成果。

其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释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过程中提炼形成的学术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担负着引领时代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形成是与现实社会紧密互动的历史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关切革命现实,始终以分析、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为其历史使命,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强烈的现实分析力、解释力和创造力,沉淀为深刻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学术理论基础。

其三,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术进程中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学术思想以基本的话语符号作为载体,话语是学术思想广泛传播和创新发展的学理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话语体系的建构是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历经了词汇引进和演变,学术对话交流,向大众传播的复杂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专业化、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符号话语体系,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础。

本书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是学术研究领域的文化思想演进,包含了复杂的历史冲突和思想博弈,是中西文化融合,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之后,学术思想界融合中西两种视界,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入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释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构建新文明样态视域下的学术体系,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历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三、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深层逻辑中坚守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

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一书中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仅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见解。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学术思想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她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者不仅从宏观层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创建和发展的意义,还从微观角度深入探讨了革命实践、政治领袖和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在联动。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著作不仅具有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更具有批判的深度。

第一,《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一书指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在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下,关注现实,包容吸纳,互学互鉴,不断反思,消解权威,锐意创新,解决了一系列学术难题,克服了理论困境,创造了丰硕的学术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国现代学术走向,对于当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一书指出,在处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这一产生于西方的现代文明思想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解决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带领中国学术走向了现代化,还使这种西方文化具有了中国形式,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世界文化融合提供了研究范例。

第三,《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一书指出,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是文化发展中处理与本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典范。学术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需要出现实质性发展和跨越,此时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一直是学术界争执的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进程中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最终使二者之间的张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和解,保留了民族文化精华,建构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

第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一书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超越了学术与政治的二律背反。学术从来就离不开政治,然而,过度强调其政治功用与学术的追求真理性是相悖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坚持学术服务于政治有其具体语境。其一,马克思主义服务的政治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人民的政治,坚持弘扬人民的主体性,人民代表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二,这里强调的服务政治实质上是指学术要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完全的脱离实际。学术发展应该能解释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这也是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服务于政治是一种科学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虽然在处理二者关系的过程中出现过一定的失误,但最终在党的领导下取得学术和政治的双赢,是学术史上的典范。

第五,《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一书指出,虽然在文化的发展中需要保留其多元化的样态和发展趋势,然而一个国家必须有其主流学术思想,这种学术思想必须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科学的主导性。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担负了这一历史责任。一个国家的学术文化发展不能完全遗弃其历史的和民族的精神,也必须与世界先进的文化思想接轨。本书号召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广度的作品,无论在学术价值还是思想深度上都堪称一部力作。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思考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著作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学理分析,更指引我们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陈述,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和预警,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脉络和本质。

猜你喜欢
中国化学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