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璐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国际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趋势”。绿色金融可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提高农民、农业、农村领域的资金获取性,推进农业设备引进、农业技术革新、农业产品推广。可以为我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粮食保障安全、产业加速融合奠定基础,因此加强绿色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拥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绿色金融最初是指为发展绿色产业所提供的资金保障。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专家将绿色金融与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融合起来,丰富了绿色金融的科学内涵。从本质出发,绿色金融理念中的绿色强调产业与经济的可持续、低碳化发展,减少“生态污染”,增强“生态水平”;而金融则体现在金融资本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保障功能。所以,在某种层面上,绿色金融是金融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体现,旨在为我国“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1]。
农村经济关乎国民经济建设的整体水平,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从农业大国发展为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首先是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智慧化及现代化发展,实现合理播种、科学生产,增强农村农业生产的农耕价值[2]。破解了我国“农村土地闲置、利用率不高”等难题,提高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整体水平。其次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国有关部门通过生态、文化、组织、人才及产业振兴,推进农业数字化、机械化技术的形成,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与产量,降低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从而推进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再次是推进产业融合。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农村产业融合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农业与“电子商务”“旅游产业”等产业的融合,推进农村、农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现代化的发展。最后是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即“粮食需求”“健康需求”“多样化需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从技术、工艺、加工、材料等层面,满足社会大众对粮食多样化、健康化的基本需求,提升国家粮食的“规模”与“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美丽乡村的构建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打好根基。
绿色金融的介入,通常能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大的支撑保障,推进“农业设备推广”“农业技术研发”“农产品销售”。然而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绿色金融助推农业发展依旧面临着“分担机制”“来源渠道”“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困境,严重影响绿色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推进进程,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智慧化发展的效率。
首先是支持力度薄弱。当前,我国只有“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推进绿色金融与农业发展的融合,其他金融机构虽然设置“涉农业务”,但资金却普遍涌入其他产业。其原因在于,绿色金融的范围广泛,凡是与“节能”“绿色”有关的产业门类都是绿色金融的扶持对象[3]。因此与服务业、制造业等“附加价值高”的产业相比,我国农业还存在很多劣势。例如“产品价格低廉”“容易受生态灾害影响”“收益风险高”等,导致我国金融机构不愿意将绿色金融资金用于农村农业生产,造成绿色金融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其次是来源渠道单一。绿色金融推进农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通常包括“政策性金融”及“国家财政支出”。然而绿色金融的资金渠道还是相对单一,很少有社会资本的介入,极大影响了农业建设的“资本总量”。此外,国外无论在农业技术发展,还是资金投入上都拥有较高的优势,可以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方案。但我国却难以全面借鉴西方发展经验,不能通过“社会+政府”的发展模式,提升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从而导致农业高质量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我国受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响,难以从根本上融入西方思维、西方经验、西方方法,对我国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一定制约。
最后是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农业具有投资收益不显著、容易遭受生态灾害影响的特征,导致投资农业的社会组织相对稀缺。加之我国“风险分担机制”问题颇多,难以让社会资本积极涌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从风险偏好的角度出发,社会资本在参与农业发展中会优先考虑“农业设备的购买费用”“农产品的销售潜力”“科技的研发成本”等风险性因素。当“累积风险”等于或高于“投资收益”时,会导致“无效投资”问题的发生。因此,基于风险考虑,很多社会资本不愿投资农业生产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金融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益。但当前的风险分担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保险机制与信用机制,极大提升了社会资本对农业投资的顾虑,阻碍了绿色金融同农村农业的深度融合,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4]。
绿色金融的“资金规模”与“参与机构”呈现出日渐增长的发展态势,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建设带来了机遇。社会主义农业高质量发展注重“集约化生产”,强调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绿色金融能够在发展与培育“环保”“节能”“绿色”产业的过程中,为企业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绿色农业设备、绿色农业工艺,提供资本支持,推进我国涉农企业的可持续、低碳化发展,缓解企业的生存困境与生存压力,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但依托绿色金融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应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统领全局,制定出科学、全面、有效的现实路径与发展渠道。
近些年,我国政府部门鼓励社会资本涌向“农业”“农村”领域,发挥绿色金融在农业领域的作用,补齐我国绿色金融存在的短板,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的范围相对广泛,只有小部分金融机构可以全面、充分地将绿色金融注入农业生产、建设、发展中。为此,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相关法规,通过“制度手段”,要求金融机构设置涉农账户,确保金融资本可以在满足“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基础上,充分流向农村农业领域[5],即确保绿色金融可以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降低金融投资风险,减小因“系统性风险”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资金损失。当然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还应指引金融机构在涉农区域设置网点,确保金融部门能够全面、充分、有效地了解到我国农村农业建设的“发展状况”“真实情况”“资金利用质量”,从而有针对性地通过金融资金,实现对绿色金融资本的科学匹配,推进我国农业的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此外,为强化绿色金融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还应制定出科学的“监督”“督导”“评估”机制,统领绿色金融资本的应用状况,深度推进“绿色金融资本”向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流动”,从而为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的健康发展、乡村振兴的落实奠定基础[6]。
仅凭“政策性资金”与“涉农支出”难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的,只有调动、盘活社会资本,将“闲置资金”引入农村农业,拓宽资金渠道,才能为农业发展、农业建设、农业改革注入活力,才能激发农村市场潜力,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应梳理、归纳、汲取西方经验,加速社会资本向农村农业的流动,形成“社会+政府”的发展模式,加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力度,从而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推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现代化转型。首先,我国政府部门应“逐步地”“层次性地”“有目的”地降低“涉农财政支出”,优化涉农财政配比,完善资金结构,促进“涉农财政支出”的合理利用。其次,政府部门应增加“设备宣传”“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补贴项目,增强金融资本的活性,为农业的高质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最后是构建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发改委及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农业发展趋势”“社会闲置资本状况”,构建基金体系,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资金总量”,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在基金体系构建中,政府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资金得到正确、有效的运用。
在绿色金融持续推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通常面临着“风险分配层面”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强化”“完善”“改进”金融风险分配机制,强化绿色金融保险机制,保障农业投资的来源,提高农业投资的效率,使绿色金融资金“安心地”“高效地”“科学地”涌入农业市场。在风险分配机制上,金融机构应健全“保险体制”,开发新保险品种,革新传统保险组合,提升投资者的收益,从而消除社会资本在农业投资上的“顾虑”,提高绿色金融资本的投资效率与配置质量。此外,由于农村经营者的“偿债意识”薄弱,甚至有部分个人或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方式,骗取银行贷款。为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净化“信用环境”“强化征信”系统,提升经营者的信用透明度,以此降低绿色金融的投资风险。当然,我国政府部门还应构建“担保机制”与“风险补偿”体系,减少金融资本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自觉性,以此保障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也能为我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面富裕,提供可靠的保障。
绿色金融对“生态”“节能”“绿业”等产业建设的支持,可以解决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难题,提升农村、农业、农民领域的资金获取性,增强农业设备、技术、产品的发展效率。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应强化“政策指引”“资金渠道”“保险机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丰富资金渠道,降低投资风险,提升农业投资效益,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高质量”“智慧化”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