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刚,程 卯,李红平,杨 妍,王 奕,张锡顺,郭顺云,黄金萍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2.景洪市农业农村局,云南 景洪 666100)
西双版纳州小糯玉米种植历史悠久,早在1890年前,傣族人民就开始种植食用糯玉米。近年来,随着西双版纳州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原热区特色农业,小糯玉米发展迅速,并成为众多农户提质增收的利器,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西双版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促进小糯玉米产业向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咨询、资料查阅、对比研究,系统地梳理产业基础和现状,分析产业特点优势,找准制约因素,研究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为当地政府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糯玉米是玉米属的一个亚种,是因玉米第九条染色体WX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是玉米各类型中唯一起源于中国的类型。按照玉米籽粒形态及结构分类,糯玉米(Zea mays Sinensis)为玉米八大籽粒类型中的一个蜡质型,又称糯玉米或黏玉米。糯玉米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及各种矿物质元素(如铁、钙等),其所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均高于普通玉米,尤其赖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 30%~60%,所含淀粉几乎100%为支链淀粉,食用消化率高,营养物质丰富,开发利用价值高,被人们称为“黄金作物”[1]。糯玉米煮熟后香气四溢、口感颇佳,香中带甜,香糯可口,肉厚皮薄[2],市场口碑较好。
中国是糯玉米的世界起源中心,西双版纳州是世界糯质玉米的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糯玉米品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内拥有勐海四路糯、曼广凹黄糯、布朗山白糯、大勐龙小黄糯、曼纳囡紫糯、勐腊县曼岭小紫糯等10余个地方品种资源,小糯玉米地方资源占全国糯玉米种质资源的39.3%[3]。西双版纳州种植的四路糯等品种具有糯质玉米的原始性状,是玉米引入中国后发生遗传性突变,之后经人工选择而产生的新类型[4]。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州农户都有种植和食用糯玉米的习俗,并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品逐步转向市场需求,经济效益良好,但产业发展历程较为波折。2010年以来,西双版纳州政府深入实施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冬季农业开发,强力培育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比较效益致使小糯玉米传统发展模式受到较大冲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为此相关部门通过加强协作,努力解决小糯玉米产业发展堵点,2015年,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入驻景洪,特别是真空包装方法的引入,小糯玉米即食棒的加工开始迅速普及,彻底解决了小糯玉米无法远距离运输、销售这一难题。同时随着电商平台、新业态传媒等方式的介入,产品快速向昆明、北京、上海、深圳及北方和东部沿海大城市消费市场进军。产业链的强化和延伸,使小糯玉米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9年西双版纳全州种植面积1200 hm2,到2020年增加到2200 hm2,2021年提升至 5100 hm2,2022年扩增到5300 hm2,小糯玉米生产规模逐年上升,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并成为西双版纳特色农产品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为西双版纳特色小糯玉米产业重点和核心区的景洪市,引领着西双版纳小糯玉米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小糯玉米种植企业13家,种植大户72户;小糯玉米深加工企业21家,年总加工量6.61万t。2021年,全市种植面积3300 hm2(占全州的64%),总产量4.9万t,实现总产值2.2亿元;2022年种植4000万hm2(占全州的74%),总产量5.9万t,实现总产值2.7亿元。小糯玉米已发展成为景洪市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景洪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高温高湿、终年无霜,土地肥沃,有丰富的热区资源和水资源,具有发展糯玉米的良好条件,尤其适宜种植一年多熟制糯玉米。产业发展初期,当地百姓反季种甜玉米,正季种糯玉米。随着耕作水平提高,一年三季、一年四季成功推广,生产中梯次播种,梯次成熟,梯次收获,梯次加工,保障了小糯玉米“天天新鲜”。目前,景洪市是云南省最大糯玉米生产基地,产品实现周年供给。
西双版纳州拥有800年老品种小糯玉米,当地傣族祖祖辈辈都有种植小糯玉米的习俗。近年来,当地政府整合相关项目,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景洪市小糯玉米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从主导品种特性分析,当前种植区主推品种为“拇指玉米”(白糯老品种)地方品种,个体只有成年人2个拇指大小,品种十分独特,俗称“小糯玉米”。
从品种特性来看,拇指玉米单株挂包一大一小2穗,穗长 8~13 cm,穗粗 1.8~2.8 cm,穗行数 4~8 行。产量约 45000 kg·hm-2,合格的成品仅有 30000 kg·hm-2。拇指玉米外形小巧,籽粒饱满,吃法多样,蒸煮烤煲皆可;加工后的玉米,清香怡人,软糯香甜,皮薄无渣,香甜可口,风味独特[5],老少皆宜,为馈赠佳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3.1.1 品种(地方种)混杂退化
西双版纳州虽然糯玉米资源丰富,但针对特色小糯玉米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不够,品种选育工作滞后。生产中主推的“拇指玉米”(地方种),种植户多采用自主留种、扩繁,不可避免地出现混杂和退化,导致产量下降、商品性变差。
3.1.2 主推品种不符合相关要求
目前,西双版纳州小糯玉米生产中使用的品种主要为花糯玉米(天紫23号)和拇指玉米(白糯老品种)。其中,天紫23号品种权归属北京中农斯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但品种审定证书中建议的种植生态区域不包含景洪等区域,该品种在景洪示范生产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拇指玉米”(白糯老品种)为西双版纳原始玉米地方品种,多为农户自主种植,截至目前,没有相关部门对该品种进行审定备案。一方面主推品种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相关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单一的品种垄断种植已不能满足市场及深加工多元化的需求。
3.2.1 规模化生产困难
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使土地碎片化,土地涉及农户多,集中连片流转困难,较大程度制约着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配套基础设施不足、规模偏小,加之缺乏相关生产技术规程应用等,基地标准化和集约化程度总体较低。
3.2.2 产品供给不足
景洪市旅游业发达,“种地+打短工”的兼营方式成为农户的首选,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同时,冬早蔬菜等经济作物比较效益较高,小糯玉米虽然实现周年种植,但不同产业争地明显,导致小糯玉米阶段性(尤其是冬季经济作物发展期间)原料不足,直接影响到产品市场的稳定供给。
3.2.3 机械化程度低
受限于土地、配套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等的制约,一些先进现代化装备无法大范围进行推广应用,小糯玉米的采收、剥壳、装袋等依然依赖于人工操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受到一定的限制。
3.3.1 经营组织松散
近年来,从事小糯玉米产业的经营主体增长较快,但总体“弱、小”,规模以上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偏少,生产中“单家独户”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原料生产中多为散户种植,很难形成统一标准、统一规范。
3.3.2 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
近年来,农业等相关部门努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村集体经济”“产业联盟”“产业协会”等的建立,但因涉及多个经营主体的利益,一时难以达成共识。一些企业初步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产模式,但营运中存在契约稳定性不高,约束性不强等问题。
3.3.3 产业融合发展不强
目前,景洪市小糯玉米产业主要集中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还没有依托“西双版纳”旅游大品牌,挖掘融合要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尚有较大空间。
3.4.1 公共服务机制不完善
农业产业链较长,每个环节都需要服务和协同推进。但目前相关部门间联动机制缺乏、组织协调不够、公共服务机制不完善,没有围绕小糯玉米产业发展,系统地从政策支撑、产业规划、项目谋划、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统筹推进和服务。
3.4.2 产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针对小糯玉米产业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系统还不完善。虽然部分小糯玉米经营主体已开展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检测,但还未实现“从种植基地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产品安全监管机制亟待完善。
3.4.3 标准化体系亟待加强
从相关部门和经营主体了解,针对小糯玉米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规程、加工标准、物流标准等都还存在缺失或不健全。经营主体标准不统一或没有标准(规程),生产中时常出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恶性竞争等情况。
目前,景洪小糯玉米虽然有“拇指玉米”和“花糯玉米”两大“地标性产品”,但区域公共品牌还未培育。尽管部分小糯玉米经营主体和农民对“三品一标”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品牌打造上存在着意识不强、认识不足等问题。品牌建设中缺乏长远规划,盲目性较大,品牌多但知名的少,尤其对于没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牌,市场竞争力表现不足。
4.1.1 加强小糯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
集中区域农业科研力量,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小糯玉米种质资源丰富及自然资源优势,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做好现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依托本地资源开展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示范和推广种植。
4.1.2 加强产业技术研发
积极争取国家、省、州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小糯玉米实体经营主体建立研发机构,构建繁育推广体系、栽培技术集成、强化加工工艺的改进等,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依据市场需求优化小糯玉米的品种结构,适时促进小糯玉米产品更新。
4.2.1 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政府或相关部门发挥好指导协调作用,合理规划小糯玉米产业布局,利用涉农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合理合规流转土地,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鼓励经营主体根据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开展适期、适量种植,形成错期、错量和均衡上市,促使市场产销、供求尽可能均衡。
4.2.2 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以政府为主导,进一步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完善相关补助政策,引进适合小糯玉米生产模式的机械化收获加工设备,降低小糯玉米收获和分拣、加工的劳动强度,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4.2.3 构建产业信息平台,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构建鲜食玉米产业信息平台,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提高经营主体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同城配送等现代物流发展;多渠道拓展产品销售市场,降低市场销售风险。
4.3.1 加强龙头企业培育
通过政策引导,努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且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创建景洪名牌。进一步扶持壮大小糯玉米保鲜加工企业,增加保鲜加工产品数和加工总量,打造一批保鲜加工物流“领头羊”。
4.3.2 壮大合作组织
大力提升合作社管理运营水平,重点健全管理制度,密切农户联系,强化技术服务,创新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夯实产业基础。引导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达成合约,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
4.3.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企业和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关系。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方式;统筹产业发展要素,推进“产业联盟”“产业协会”建设,建立稳定的多方合作关系,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4.4.1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体作用,加快建设和完善小糯玉米产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能。鼓励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等领办创办小糯玉米产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从单一环节服务向综合性全程服务发展,开展一体化全程式服务。
4.4.2 完善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
建立和完善小糯玉米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重点对小糯玉米产业生产建设用地、用电、良种补贴等给予政策支持。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大对小糯玉米产业资金的投入,提升小糯玉米产业基础条件建设水平。
4.4.3 制定标准规程,推进绿色生产
坚持“绿色、生态、安全”理念,以龙头企业为示范主导,制定标准化小糯玉米种植管理技术规程、生产标准等。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小糯玉米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溯源系统”,强化质量安全。
4.5.1 强力打造区域品牌
以小糯玉米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申报为契机,实施小糯玉米“名、特、优、新”产品开发及名优知名品牌创建,打造景洪小糯玉米区域品牌,为企业抱团发展找到突破口。强化政府引导,利用资源优势,开拓营销市场,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推进景洪小糯玉米产业集群发展。
4.5.2 加大品牌创建力度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品牌的广告、宣传、推介活动,加快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糯玉米名牌企业,提高景洪玉米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4.5.3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景洪多年形成的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小糯玉米纯天然食品的优势,发展销售、旅游互相促进的模式,树立经典品牌、畅销产品等。深入挖掘小糯玉米文化内涵,推进小糯玉米与旅游深度融合。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积极优化资源配置,打造集生态农业、传统文化、民族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4.5.4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利用“一带一路”区位优势,加强与邻国农业交流与合作,打造小糯玉米进出口加工、流通贸易平台,以流通贸易战略为纽带,拓展网络营销模式,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