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恰切之用词贴切

2023-02-11 16:51王雅荣
关键词:钟芳蓉用词文化

王雅荣

【写作攻略】

结合阅卷实践来看,高考作文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表达方面的亮点最容易吸引阅卷老师。高考作文“有文采”的四条标准中,第一条是:用词贴切,富有表现力,语言准确生动。

王荣生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中说:“学生在写作文时,思想不足,可以通过问题支架的引导得出分论点;材料不够,可以通过每日推送使写作内化;表达不好,可以通过背诵、摘抄提高表达能力。”做到表达恰切,需要通过不断积累与训练,最基础的训练是词语的选择和锤炼。若想使词语丰富,可增加同义词、反义词的使用频率,使语言更加新鲜,表达富于变化。在此基础上可适度讲究辞藻美,巧妙运用动词、形容词等。此外,还要始终把握用词的原则:讲究贴切,不造作,充满情感。在写作中,这三点并不是割裂的,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1.用词典雅,彰显文化意蕴。

在贴合主旨的前提下,用词尽量做到典雅,尤其是题目、分论点,要尽可能打造亮点。行文中,考生还可以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储备,对一些经典名句进行化用,或将一些意味深远的句子凝练成词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是要故意进行陌生化表达,也不推荐考生追求生僻词汇的运用,而是要努力做到既书面典雅,又能清楚准确地表情达意。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汇。推荐阅读一些权威媒体的评论性文章,注意其中的用词、用语。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积累一些贴合时代的用词,还可以培养语感,可谓一举多得。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用词可以典雅化,但切忌华而不实、言之无物,要把握好用词、用语的度,表达要恰切。

2.用词形象,让语言更具画面美。

用词形象是散文和记叙文的一个特征,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形象的用词可以使作文更有文采。如有考生在谈到“中国面孔”时,并没有刻板地罗列“面孔”,而是这样表达:“在那美丽的土地上,一张张青春的面孔犹如盛开的夏花——明艳而璀璨。青春的面孔,就是‘中国面孔’。”形象化的表达可以营造文学的氛围,打造艺术的情境,但要格外注意,所有的形象化表达都必须紧扣核心观点,有准确且丰富的内核。

3.采用意蕴丰富的词语,让作文韵味无穷。

意蕴丰富的词语有很多,比较容易模仿学习的是一些内涵丰富的意象词语,如作文题目“淡泊自守幽兰开”“子云亭,贵于金屋”中的“幽兰”“子云亭”就是非常经典的意象,借此表情达意,有“四两拨千斤”的妙用。这也启示考生,在选择意象的时候,要注重对意象本身意蕴的挖掘,将合适的意象作为承载作文内核的载体,贴合传统意境,避免引起分歧。

议论文的写作向来有“凤头豹尾”之说,开头与结尾的用词就显得更加重要。“今日中国少年,提椽笔、燃薪火,踵武赓续、踵事增华,用行动续写华夏的辉煌篇章!”这样的结尾,用词大气而质朴,类似于“踵武赓续”“踵事增华”等可以升华主题的词语,需要考生在日常的阅读中做一定的积累,换言之,需要精细化备考,有意识地积累书面、典雅的词汇。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

“扶正祛邪”不仅可以运用于中医治疗疾病,而且对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有启示作用。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1.准确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考生在审题的时候,需要读懂材料的言外之意。这里谈到的“扶正祛邪”不仅仅是指生发人体保护机能,祛除身体疾病,更在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青少年学子在成长成才的关键之际,需要培育浩然正气,避免误入歧途。

另外,“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也可引申为,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都不能容忍“致病因子”的存在。

考生在写作时不能有模棱两可的观点,“正”与“邪”不可共存,有了问题就需要及时处理,否则会伤及自身;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果敢地“祛邪”,又要注意不能“伤正”。

2.确定立意

行文时,考生可使用递进式结构,体现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可从中医治病需要“扶正祛邪”的材料切入,谈到在青少年的成长中也需要“扶正祛邪”,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再进一步谈及民族、社会、国家的发展亦需要“扶正祛邪”。论证的角度可以围绕原因、意义、危害、做法等展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理有據地证明“通过涵养正气可以抵御邪气侵袭”的观点。

【习作展示】

扶正祛邪,正气浩然

◎贾宇轩

扶正,指滋养正气;祛邪,指消除陈弊。“扶正祛邪”从《本草》《青囊》等古籍中迤逦而来,在中医文化的哲理中滋长,成为一个民族的智慧。

古有医者言:扶正亦祛邪,祛邪不伤正。扶正祛邪,重在扶正。正气虽弱,也能培养;邪祟虽强,有方可医。只要正气尚存,邪气再强也能祛除;倘若正气不存,无论如何祛邪也难以痊愈。

扶人身之正,祛疾病之邪。

疫情来势汹汹,国士钟南山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力倡中西医结合治疗,于危难中扶病患之正气,祛疫病之邪毒;院士陈薇攻关疫苗,昼夜奋战,试验不同方法,于瘴烟中扶免疫之正气,祛体肤之邪疾。“邪胜于正病进,正胜于邪病退。”扶正不留邪,通过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目的;祛邪不伤正,通过引导体内致病因子力求痊愈。

泱泱华夏,千年中医,守的是邪祛正安,求的是天人合一。

扶正祛邪乃社会之基,治国良方。

百年前,有周树人弃医从文,用冰冷的笔锋和尖锐的文字给愚昧麻木的社会狠下一剂猛药,把中国从黑暗中唤醒,自邪气中扶正;有李大钊宣扬马列主义思想,为迷茫困顿的社会开辟一条出路,于扶正时祛邪。时光流转,华夏崛起,道路曲折,险阻无数。1978年秋,中国共产党人直面现实,敢于开拓,推进改革开放,未伤社会主义之正气,又祛社会发展落后之邪祟,成果举世瞩目。市场经济好似扶正祛邪,助推经济发展平稳向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扶正祛邪,可使社会进步,能助国家富强。

扶正祛邪乃青年之路,时代之魂。

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万千青年中的你我,更需要汲取扶正祛邪中的智慧,不断奋斗,提升自我。在学习中不断助长自身的知识以“扶正”;在处世中,借助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不断警醒自我以“祛邪”。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吾輩青年更应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扶正祛邪”,接续奋斗。

扶正祛邪,自中医传承中来,到人民生活中去,最终回馈国家和社会。感悟扶正祛邪的智慧,不断治愈人之病体,助青年进步,助国家富强。

◆教师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扶正祛邪”的核心立意,层层深入展开论证。分别从个人、国家社会、时代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分析不同层面的正气与邪祟,列举材料贴切,论证充实,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就语言表达而言,用词书面,且多次化用文言文的词汇及句式,富有美感,可见考生文言功底之深;句式富于变化,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增强了议论的气势,为作文增色不少。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自云南小伙在短视频平台上喊麦走红后,大家纷纷效仿,填上各地方言,流量疯涨。

然而,也有人对此产生了忧虑,他们认为,不少喊麦青年以怪异的言行举止来博取眼球,靠着“审丑”走红,一定程度而言,这是审美品位的倒退,是对地方文化的亵渎。

材料二:文艺应回到现实大地,回到生活沃土,回到文艺自身规律和审美品质中来,回到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回到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回到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中来。

(李震《审美畸变与培元固本》)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文化与审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1.准确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主题”作文题。材料一表达了对现实中某些靠“审丑”博取流量、哗众取宠行为的担忧。在此种担忧背后,命题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对此现象高度警惕,防止被网络中的不良风气带偏,从而影响正确的审美观。材料二启示考生:“审丑”是一种审美观念的畸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固本培元”,但这里的“元”和“本”需要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如:文艺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不能哗众取宠;要注重当代文化、民族文化……

2.确定立意

行文时,可以从审美观念谈到文化与民族,时代与民众,体现深度思考。可以围绕“文化与审美”的主题,借助相关时事素材分析与“文化与审美”的社会问题,既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也要提出解决的措施,发展符合新时代文化价值观的审美与文艺。

【习作展示】

培审美之元,固文化之本

◎王蔚然

随着一段云南小伙为家乡喊麦的视频走红网络,各地网友也纷纷加入不同方言进行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地方文化,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不少人浑水摸鱼,以怪异的言行举止博取眼球。这一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审美畸变,以至于“审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艺术不分贵贱,但大雅大俗与附庸风雅、平庸低俗之间仍有界限。文化应该是积极正向的。嵇康宁愿广陵散从此成为人间绝唱,也不愿迫于权贵的压力违背自己的原则。我想,如果文化有自己的灵魂和思维,也会像嵇康一样,有一副铮铮傲骨,宁可成为令世人扼腕而叹的回忆,也不愿与虫虱为伍,苟且偷生,这是大雅。“有井处皆歌”的柳词在人间烟火中被熏染,成了经久流传的经典,这是大俗。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毫无疑问是美的东西。但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被称为美?哗众取宠的喊麦,不是真正美的艺术;深奥晦涩的作品,高居于作者自己心中象牙塔的作品,也不一定是杰作。

李震说,文艺应回到现实大地,回到生活沃土,回到文艺自身规律和审美品质中来。如何产生好的作品?这既需要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又需要我们联系时代,培元固本。

巍巍中华,积蕴的文脉如一条奔涌的江河: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铿锵字句刻进了经典;落寞失意的才子尚不知自己的名字在千年后被传颂……葡萄酿成酒,唐风化为诗,在今天内化成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成了深蕴于我们心中共同的审美认知。兰陵王入阵曲里,金戈铁马,杀机四伏;唐宫夜宴中,一颦一笑,芳华无数;只此青绿中,山川如卷,风姿似画……这些作品正是因为契合了我们血脉中的审美因子,才被交口称颂。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复先贤之文化,还需要进行合乎时代的表达。而文化是建立在时代背景之上的,任何杰出作品都能从作者的生平中寻出时代的蛛丝马迹,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自然而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所有脱离时代的作品,必将被时代的浪潮淘汰。

美的作品只有植根于时代才能开出不败的花。审美不是审丑,所谓培元固本,就是培审美之元,固文化之本,只有在社会中形成这样的风气,才能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应对百年之变局。

◆教师点评

本文围绕“文化与审美”展开论述,引述材料中指出的现象,从审美的价值观谈起,分析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倡导要立足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全文思路清晰,文脉流畅,其中不乏既说理透彻又高度升华的语句,可谓全文的亮点。

【文题呈现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高考,湖南耒阳农家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同时,她也因为选择了相对冷门的考古专业而被人们热议。诸如“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为什么不选个热门专业”“留守家庭的女孩应该选择毕业后能赚钱的专业”“凭此高分应该选择更有‘钱途’的专业,浪费了”等声音此起彼伏。当然,也有人表示:“报专业不必太功利,不用想太多,自己喜欢就好!”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得知此事后,写信鼓励钟芳蓉:“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留守女孩”钟芳蓉的选择是否“可惜”,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自己的立场写一篇驳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1.准确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写一篇驳论文。

写作驳论文,需要具备一些辩论赛的思维,即首先要确定对立观点的标准,对于“可惜”的理解,若认为“可惜”,则可写社会价值未最大化,才不配位或怀才不遇方为可惜;若认为“不可惜”,则可写“才”与“位”之间是否必须匹配。

文题引用了樊锦诗写信鼓励钟芳蓉的话,意在提醒考生选择“不可惜”的观点展开论证为佳。在议论的过程中,要注重驳论文的要求,对预设的对立观点的论点、论据以及相应的论证过程做适当的反驳与分析。作文要有破有立,不可全文只有反对的声音,却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观点或建议。

2.确定立意

可按照先破后立的思路,围绕钟芳蓉的个例,就事论事进行原因、意义的分析,然后推而广之,展开社会层面上的分析与论证,从个例事件中分析国民的心理、传统文化的继承、梦想的意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拓展升华的方向。

作文语言要与内容高度统一,在破中立论之时,要有理有据,用议论性的语言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在升华部分,需要情理结合,适当加入散文化的语言,增添作文的文采。

【习作展示】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陈璐瑶

千帆过尽,大浪淘沙。“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分的成绩跨入北大考古学专业大门,引爆网络。初闻“穷人家孩子要面对现实”“应该选金融这类能赚大钱的专业”之言,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人的一生无法保证每一个选择都最有利,但我們可以把握当下,投身于自己喜欢的领域,追寻自己向往的风景。

人们之所以会对此激烈讨论,归根结底,是因为不同的人对社会生活的评判标准不同。在这个选择多元的时代,以“钱”为标尺去丈量一个人的一生,未免过于浅薄。很多人每天为“钱”所困,浑浑噩噩,一心想过上有“钱途”的生活;但钟芳蓉不同,父母在外打工,她生活清贫困苦,却勇敢地在众人的不解与非议中坚定地迈向所爱。十年奋斗,热血仍在,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称赞吗?

钟芳蓉以热爱唤醒了当代人冷漠的心。有人说,“我从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仿佛当年的自己战胜了各种阻挠,终于赢得了想要的人生。”钟芳蓉的选择已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自由思潮,甚至给社会创造了更多价值,缔造了更多可能,唤醒了无数人被金钱遮蔽的心灵,更能提醒后继者勤于进取,不忘初心,为梦想拼搏。

其实,早就有人为“追寻所爱的冷门专业后怎样谋求生活”交上了完美的答卷。薛逸凡,北大古生物学2010级毕业生,“一个人的毕业照”的主人,她在本科毕业后转入了医学+AI热门方向,被人认为是“利己主义”。她没有回避自己的转变,而是坦然地说,自己是怀着对自然的热爱去研究古生物,又在发现古生物现有数据太少后,转入生物医学信息学的,是希望以“曲线”方式进行古生物相关研究。因此,即使转了专业,她的初心也没有改变。钟芳蓉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她追寻梦想,埋头考古,何尝不是一种积累人生阅历的方式?又怎能被认为是“没有前途”呢?

一种功利化、纯粹实用主义的社会氛围,就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必然是消极的。对钟芳蓉而言,考古或许并不赚钱,但无人能否认它的重要意义。没有考古,就没有文明的传承。

于自己是热爱,于国家是大爱。吾辈青年,当如钟芳蓉一般扬理想之风帆,不忘初心,方显勇毅;执着追梦,始得玉成。

◆教师点评

本文破立结合,语言表达如“在这个选择多元的时代,以‘钱’为标尺去丈量一个人的一生,未免过于浅薄”,这既是对对立观点的驳斥,也是对己方观点的强化。作文多处运用反问的句式,体现了驳论文的文体特征,增强了反驳的气势,也强化了论证的力度。

作文语言大气凝练,体现了考生对时事、对社会的关注,从钟芳蓉的个人选择上升到社会观念、社会发展,论证深刻有力。

【山西太原市成成中学】

猜你喜欢
钟芳蓉用词文化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苍凉又喧嚣:《我与地坛》中的用词
钟芳蓉:被全国考古圈宠的女孩
我选择考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钟芳蓉放弃“钱途”选择考古引热议
钟芳蓉放弃“钱途”选择考古引热议
谁远谁近?
写话妙计之用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