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高远之新材料作文

2023-02-11 16:51郭雅芬
关键词:茧房作文题漫画

郭雅芬

【写作攻略】

“新材料”作文是与传统材料作文相比较而言的,是指提供更广阔的材料,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给考生更大发挥空间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力避传统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文体等方面限制“过死”和话题作文开放“过宽”的弊端,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不限文体,考生可以从材料出发,就事论理,旁征博引,自由发挥。新材料作文的立意有较强的开放性,写作有很高的自主性;同时,它也对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材料作文类型多样。依据内容,可分为现象事件类、寓言故事类、观点言论类、诗歌对联类等;依据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类和漫画材料类;依据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式材料、议论式材料、说明式材料;依据材料数量,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从内涵方面,又可分为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等。近年来,高考命题强调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下解决问题来展现其素养水平”,要求“选用的言语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作文命题更多侧重于现象事件类和观点言论类材料,往往紧密联系时政热点与现实生活。新材料作文的备考要关注这两种类型。此外,2016年全国Ⅰ卷、2019年全国Ⅲ卷、2021年全国Ⅱ卷都出现了漫画类作文,所以漫画类作文的备考也不可忽视。

下面具体谈谈高考常考查的三种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1.多则材料作文题

多则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方法主要有三种:求同分析法、求异分析法和互补分析法。求同分析法,即在内涵相同的几则材料中找出共同点作为立意基础;求异分析法是在内涵不同或对立的材料中找出相异点,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切入立意;互补分析法是将从各自有片面性的几则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综合起来,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

2.漫画材料作文题

漫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主要是“三看”:一看标题,二看标注,三看细节。

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往往能够得出漫画的寓意所在。标注,即漫画中的文字提示,言简意赅且常常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注有时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有时是漫画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有很明顯的提示作用。细节,就是画面中人物的服饰、表情、动作、身份,人物间的关系以及物、景的特点等。仔细观察细节,尤其注意其中变形、夸张的部分,才能领悟漫画的弦外之音,从而准确把握漫画的寓意。

3.现象事件类材料作文题

现象事件类材料作文题取材广泛,可以是历史故事,可以是社会现象,还可以是文化现象等,审题难度不高。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审题方法,一是提取关键词句法,即提取材料中的核心词句作为观点展开论述;二是由果溯因法,即依据材料中所提供的“结果”——结局、评价、现象,去推究原因,然后立论。

新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所区别。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任务明确、单一,要“就事论事”,紧紧围绕材料展开论述,目的是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能够体现思维的深度;而新材料作文有较大的开放性,要“就事说理”,更能体现思维的广度。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人们每天都在忙于接受各种信息,借以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然而又常常淹没在各种信息中,对世界所知甚少。

材料二:人们会习惯性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信息陷阱,想法被限制,对所处的信息环境失去完整的判断。目前一些App的算法和推送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信息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现象类材料作文题,采用求同分析法,可知两则材料都围绕“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展开;而采用求异分析法,可知材料一强调了人们接受信息之多与“对世界所知甚少”的落差,材料二强调了人们对信息所知甚少的原因——信息陷阱对思维的禁锢和平台运用大数据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两则材料的感情倾向非常明确,因此可从“学会有选择地接受信息”“跳出信息陷阱”“打破思维定势”等角度立意。思考解决办法,则可得出“广泛阅读,培养多元兴趣”“独立思考,不被信息茧房限制”“不要滥用大数据”等立意角度。

写作时,可以从材料出发说开去,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同类现象,使论述更充分,观点更有说服力。

参考立意:

跳出信息陷阱,突破思维定势;不被推送遮望眼,要让兴趣更多元;莫因推送限思维,独立思考最可贵……

【习作展示】

独立思考不设限,破茧成蝶舞新篇

◎李 颖

泰戈尔曾说:“最好的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确实,置身于人工智能时代,便利与风险同在,广博与狭隘共行。如果只搜索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那么系统就会不断进行同类推送,久而久之,你就仿佛进入一个蚕茧,囿于其中,难以拥有广阔视野,无法获得多元认知。因此,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突破固有认知,不被圈层所限,敢于独立思考,让思维破茧成蝶。

对于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曾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进行解释,意思是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茧房”中,难以挣脱。

令人担忧的是,人们落入“信息茧房”时往往浑然不觉。我们阅读时常常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比如军事迷关注各国军情,股民关注大盘指数,老人关注养生推文,粉丝关注明星活动……殊不知,自己的关注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各类平台投其所好,通过大数据分析不断推送的结果。当我们没日没夜地阅读推文,甚至关注其推荐的公众号、话题组、社交群、朋友圈时,我们就已经不知不觉落入了“信息茧房”;当我们沉醉于知音投契的喜悦,执着于自己的“爱好”,甚至我们所在的“团队”开始排斥异己、一致对外时,意味着“茧”已经越缚越紧了。

一旦局限于“信息茧房”,视野会逐渐狭窄,思维会渐渐固化,失去多元认知的能力。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如果任由自己蜷缩于“茧房”之中,被某一类信息束缚,我们的思维就会成为孤岛。

其实,不只在信息的选择上存在“茧房”,学习、生活中,类似的“茧房”无处不在。歌手李健曾说:“我需要的是智慧和知识,但这些不能从朋友圈中获得。”他并不是说朋友圈不好,而是认为这种圈层很容易限制他的認知和判断。试想,如果不是被认知所限,晋惠帝怎会说出贻笑大方的“何不食肉糜”?可见,人们的爱好、地位、视野、阅历都会使人置身于一个个“茧房”之中,无形之中形成思维定势。

突破固有认知,学会独立思考是“破茧而出”的不二法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要理性判断;不固化思维,要兴趣多元。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重重束缚,放飞自由思想。

生活如沧海,个体乃一粟。大千世界异彩纷呈,却也暗影重重,各种“茧房”就是隐藏其中的一道道阴影。我辈青年需突破“茧房”、圈层的束缚,不断增长见闻,获取新知,让独立思考的阳光驱散阴影。让我们破茧成蝶,翩跹于大千世界,舞出精彩与美丽!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议论文。其优点有二:

一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首先从材料出发,亮明观点,使题意显豁;接着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并加以深入论述,由现象到本质,指出沉溺“信息茧房”的危害,引发读者反思;然后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同类现象加以拓展;最后提出解决办法。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二是例证恰当,论证充分。无论是生活现象还是人物事例,都运用恰当,使论述充分有力,表现出考生较强的观察能力、深厚的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漫画没有标题,但是有文字标注。一处是人物的感慨:“资料找时方恨多呀!”一处是书架侧面的四个字——“学习资料”。画面上是几个塞满书的书架,地上是乱七八糟的书本,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在满头大汗地翻找资料,但显然没有找到他需要的。综合文字提示和画面细节,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当今时代资讯发达、信息过载不能及时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的现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联系现实,像这样“资料找时方恨多”的情况不算少见,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讯息和资源,如何使之为我所用,避免信息焦虑,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立意:

“信息爆炸”时代的“冷”思考;化繁为简,避免信息焦虑;学海无涯,博观约取;做好减法,勇于“断舍离”;明确目标,学会整理归纳;多多未必益善,求精方可无憾。

【习作展示】

化繁为简,何多之有?

◎刘子璠

漫画中是面对满架资料一筹莫展的学生,漫画外是目睹此情此景“心有戚戚焉”的我们。当我们想选择资料,尽情学习时,却往往发现书山无边、题海无尽,也常有“恨多”之感,不过转念一想,倘若能提升甄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将资料化繁为简,又何多之有呢?

其实,当今时代,多的何止信息、资料,更有丰富的物质、海量的资源、各种各样的人才、异彩纷呈的景观、花样翻新的观点……如果像漫画中的人物一样,不挑不拣,一味囤积,恐怕最后也会怅然“恨多”。不信?请看“双十一”,多少人疯狂抢购商品却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浪费钱财;父母给孩子抢报十几个“提高班”“兴趣班”,弄得孩子疲于奔命,无所适从,最终样样不精;有商人不断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投资,以图扩大商业版图,赚取最大利润,岂知“摊子”铺得太大,一旦资金链断裂,将血本无归。

可见,“多”并非资料、资源之错,而是人们的心态所致。“多”的是芜杂的心思、贪婪的欲望。当贪心念头代替了对现实的思考,功利思想遮蔽了对知识的渴求,从众心理掩盖了对自我的认知,面对浩如烟海、泥沙俱下的资料,想照单全收,却能力有限,“恨多”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应该做的是化多为少,化繁为简。想要做到这点,需要去除浮躁,明确目标。心理学上有一种“钟表效应”,是说人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法国作家哈伯特也说:“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可见,面对杂乱繁多的信息,认清自我,学会“断舍离”,是化繁为简,不再“恨多”的重要一环。

化多为少,化繁为简还需要提高素养,学会甄别。资源、理念驳杂纷繁,要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求我们有一颗慧心、一双慧眼。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言:“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各种资料,我们“占有”“挑选”,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但绝不能照单全收、盲目轻信。心明眼亮,取舍得当,何多之有?

化多为少,化繁为简还需要学会整合。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理念,所谓“读厚”就是搜罗细节,不厌其烦;所谓“读薄”则是把握整体,融会贯通。对待各种资料亦当如此,将同质化资料适当取舍、多角度资料有机整合,使信息形成清晰的脉络、完整的架构,“胸中自有山川沟壑”,又何多之有?

身处宝山,岂可空手而归?作为新时代青年,提升甄别、筛选的能力势在必行。希望有朝一日,面对多如牛毛的资料、花样翻新的观念,我们能化繁为简,不再“恨多”,从容谈笑:“多乎哉?不多也!”

◆教师点评

这篇议论文有两个特点:

一是文脉清晰。开头简要概括漫画内容,自然引出论点;然后联系社会现实,引发读者共鸣;接着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凸显论证的深刻;最后从三个方面指出如何“化繁为简”,解决问题。全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层层深入,读之令人豁然开朗。

二是文气顺畅。作文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句式靈活,能恰当运用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并通过反问句加强语气,使气势更强烈。全文一气呵成,毫无板滞生涩之感。

【文题呈现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两个学生同时报考某著名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但教授只能带一个学生。于是他给两人布置了相同的课题作为考核。几天后,两个学生同时交上了自己的课题作业。教授看了看,两个人的研究结果大同小异。两个学生都认为教授会很难选择,但教授只沉吟一下,就选择了学生甲。他们都很惊讶,特别是学生乙,不明白自己输在哪儿。

教授指着课题作业上的时间说:“课题是周五下午布置的,你们一个是从周五下午四点开始做,一个是从下周的周一开始做。我选择周五下午四点钟开始的甲,因为一个立刻开始行动的人更具竞争力。”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故事类材料作文题。故事的内容是教授选择学生的依据。

材料关键句是教授的话:“我选择周五下午四点钟开始的甲,因为一个立刻开始行动的人更具竞争力。”可提炼出关键词“立刻行动”,所以可从赞同教授观点的角度立意。材料本身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我们也可以对教授的选择提出质疑:接到任务后立刻开始行动确实可以看出甲的执行力,但乙同样按时完成了任务,且结果也不错,难道不是乙的效率更高吗?所以还可以从“提高效率”角度立意。当然,也可以综合二者长处,提出“既要立刻行动,也要提高效率”。此外,也可以提出“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可单一”的观点。

参考立意:

立刻行动乃制胜关键,提高效率也不可忽视;行动效率缺一不可。

【习作展示】

省时高效当优先

◎庄涵羽

有人说:“机会总是留给立即行动的人的。”正如材料中的教授选择了立刻开始行动的甲,放弃了延迟行动的乙。不过我对教授的观点并不认同:甲的行动力确实值得欣赏,乙的省时高效难道不更值得赞叹?

很多人认为做事要“行动快,效率高”,觉得只有行动快,才能效率高。但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要行动快,又要效率高”。

有时候,行动快只意味着开始速度快,并不能代表效率高,甚至可能是草率。《论语》云:“欲速,则不达。”告诫人们做事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正如辛弃疾曾感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认为是刘义隆草率出兵导致了北伐的失败。讽刺的是,被他用此典故规劝的韩侂胄还是因为匆忙北上而兵败身死。可见立刻行动的结果未必尽如人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最终事与愿违。

有时候,行动慢不是因为不积极,而是在思索计划,默默准备,以期一击必中。据传,初唐才子王勃写文章之前,“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一场好睡之后,方援笔成文,不易一字,遂有“腹稿”之佳话。若非如此,岂会有一挥而就,令人拍案叫绝的《滕王阁序》?《论语·卫灵公》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未雨绸缪、做好准备都是需要时间的,暂时的蛰伏是为了积蓄力量,提升效率。

我不是反对迅速行动,只是认为仅把它作为选择人才的标准失之公平。当灾难骤临、险情突发、困难忽至,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不能有半点迟疑;然而对于学术研究,却往往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略微晾一晾之后再大快朵颐,或许更能品出无穷滋味。人们常说:“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因此,对于学术性人才的选拔,不应只看他行动的快与慢,也应看其效率、质量的高与低。当然,衡量人才的标准不该单一,正如龚自珍的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总之,立刻行动固然令人钦佩,不过在行动之前,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这样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立刻行动虽然可贵,省时高效更当优先。

◆教师点评

这篇议论文从质疑教授观点的角度立论,主张选拔人才不能只看行动的即时性,更应优先考虑做事的高效性。围绕这个论点,作文从对“行动快,效率高”的独到看法切入,以行动快可能导致的草率和准备后的高效进行对比,突出观点;接着表达了对仅以行动快慢为标准选择学术人才的质疑。

全文论证严密,例证恰当,还运用了不少名言俗语,展现出考生扎实的积累和较好的语文素养。

【河北大城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茧房作文题漫画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