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英语类文化教材中存在的几个中国文化表述问题的探讨

2023-02-10 21:50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教材英语

李 露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陕西 商洛 726000)

引言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都是重语法而轻文化,重西方文化而轻本国文化[1]。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针对这个现象最早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指出了英语教学中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忽视现象,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2]。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概念中的事物似乎已经成了我国外语学习者的通病,很多学生虽然可以熟练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与沟通,但提到中国文化时,大多数学生都缺乏用英语准确地对外展示我国优秀传统和现代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类教材有针对性地填补了这一空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近年来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类教材种类多样,质量参差不齐。文章将市面发行的面向高校学生的这类教材所存在的几个明显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希望可以为今后编写这类教材提供一些借鉴。

一、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类书籍的历史渊源

中国文化向西方世界的引介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与秦汉时期相比有显著的发展。大量物资、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通过陆路和海路得到了交换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从中国文化的文本传播角度来看,中国佛教文化经典也通过被译为梵语和古突厥语的方式向西方地区传播。在著名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来华之后,撰写了《马可·波罗游记》,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吸引了无数欧洲探险者和传教士前往中国。这些人带着政治或宗教目的来到中国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中文、翻译中国书籍。这些译制过的书籍为西方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中国文化以英文书籍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同时,为了提高中国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马振玲在20世纪90年代编著了《中国文化概要》[3],这成了最早面向英语专业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 随后在21世纪初期出现了更多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类书籍,比如周仪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4]、宋莉主编《风采中国--中国文化概括》[5]、董晓波主编《缤纷中国:中国文化英语读本》[6]、薛荣主编《中国文化》[7]、黄建滨主编《感悟中国:中国文化英语阅读教程》[8]等。这些书籍主要面对高校学生发行,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尽管各类书籍从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出发来介绍和展示中国文化,但总体来说涵盖了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要素,如历史、哲学、教育、宗教、手工、饮食、体育、节日、医药、建筑等。中华文化难以用一本书涵盖方方面面,因此这些书籍都选择从中国文化的数个方面切入进行重点介绍。比如马振玲所著的《中国文化概要》中包含14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简明介绍一种中国文化元素,共介绍了中国人口、家庭、婚姻、教育、文学、影视、传统戏剧、绘画、手工、中药、民间运动、饮食、园艺、节日以及宗教。这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类书籍推动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使更多学生学会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中国故事。

二、高校英语类文化教材中存在的中国文化表述问题

(一)中国文化史实错误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较大,应尽力保持教材内容的真实性,避免出现错误。然而,在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类错误。

教材《中国文化概要》在介绍中国古代教育的章节中,描述“In China,schools started to appear as early as the Western Zhou”(P.15).(在中国,学校最开始出现于西周。)不过根据《孟子·滕文公》记载,夏朝就出现了名为“校”的学校,商代称作“序”,周代称作“庠”。据此可推测,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可以追溯到夏朝,比教材中提到的周朝早了数百年。教材中对“庠”字的注音也出现了错误,正确的发音应该是“xiáng”而不是“yáng”。同时,提到周朝的学校所设置的“六艺”课程,教材中提到“Among the subjects taught at the schools were the‘six arts’:rites; music; archery; chariot- riding; history;and mathematics”(P.15).(学校中教授六艺:礼、乐、射、御、史、数)。其它五艺是正确的,但是“史”其实并不包含在“六艺”中。根据《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记载,“六艺”应包含“书”,指的是中国书法和汉字的六种类型(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另外,在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描述中,教材介绍了京剧当中的脸谱,称只有“净”角才会使用脸谱(P.55),然而实际上一些“丑”角也会使用到脸谱。

(二)中国文化表述不到位

编著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能了解到更多中国文化、掌握更多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由于大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知识储备,所以英语教材呈现的内容应该是综合全面并且具有启发性的。然而一些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系统性、综合性却相对缺乏。

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课的泛读书目,董晓波主编的《中国文化英语读本》在每个单元都会用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文化,但一些文章提供的信息并不十分全面。比如,第一章介绍的是中国的起源和历史,采用的两篇文章是《中国重要神话人物》和《早期历史与文化》。第一篇文章介绍了盘古、女娲与其他中国神话故事人物,而第二篇简要介绍了中国直立人和相应文化。两篇文章从内容上来看只能说完成了第一单元对于中国起源的介绍,而对于中国历史的介绍却鲜有提及。第二章介绍的是地域与环境,但只介绍了黄河和消失于1600年前的楼兰古城,并没有对中国的地域和环境进行全面的描述和介绍。

(三)英文表达不准确

大多数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类教材都是由中国学者编著,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准确的英文表达。通过详细阅读及对比之后,英语教材中表达不准确的情况可以归为三类:用词不简洁、使用“连写句”以及中国文化专有词翻译不准确。

1.用词不简洁

很多英语写作专家认为优秀的英语篇章应该语言简练,在英语写作中应该用尽可能少的词汇精简流畅地表达出意思。被誉为“英语写作圣经”的The Elements of Style 一书中提到了英语写作的原则之一是“删除赘词”,意为有效的英语句子应避免包含多余或不必要的单词[9],英语写作中的一种说法“Less is more”也是表达了这一层意思。但用词多余的现象或多或少地都出现在中翻英的作品或是由中国作家所著的英文作品中,这些不够简练的表达影响了学生对于纯正地道英语的学习。

以周仪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为例,这本教材中有很多用词不简洁的情况,比如:

(1)“The Tang Dynasty was a prime time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known for its prosperity of economy, flourishing of culture, high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ommerce and handicrafts, and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p.15). ”

在这部分对于唐朝的描述中,“high development of commerce”(商业的高度发展)含义本就包含在了“prosperity of economy”(繁荣的经济)之中,所以“commerce”这个词在这里可以删除掉,避免意思的冗余重复。

在董晓波主编《缤纷中国:中国文化英语读本》中,也出现了用词不简洁的情况:

(2)“Chinese paper cutting is a unique art form and has exi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a long history(p.203).”

划线的两个部分都意欲表达中国剪纸的历史悠久,“a long history”就显得语义重复,没有必要。

2.使用“连写句”

“连写句”指的是英语表达中由于缺少使逻辑连贯的连词或者错误地使用标点符号造成的一个短句接着另一个短句的表达形式[10],这种句子形式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而英语教材的编写者经常由于母词习惯的影响而在介绍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使用“连写句”。在薛荣的《中国文化》和中,“连写句”出现的频率较高,影响了教材表达的准确性,比如:

(1)“The Manchu adopted predatory methods of land deprivation. They set up English Banners system. To further suppress the Han, Manchu emperors resorted to using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p.20).”

在这个示例中,前两个句子就是很明显的一个短句接连一个短句的连写句,这两个句子如果使用连词连接起来成为复合句更符合英语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使用从句或短语的形式来扩展句子,使句子形式更为多样化。

在马振玲的《中国文化概要》中,也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

(2)“In front of the temple, there is the river,the arched Maple Bridge,the little boat and the poet sitting in the boat(p.76)”.

本句中出现了中文常见的简短意象词,河流、拱形枫桥、小船和坐船诗人,但是把这些意象词在英文中直接拼接却不符合英文的逻辑表达方法,改为“In front of the temple,there is the river on which Maple Bridge arched, the boat drifting with the poet sitting in it.”可能更好。

(3)“There, a master artisan, Weng Rongbiao,has surpassed his father”(p.76).

建议这个句子改为“A master artisan named Weng Rongbiao has surpassed his father”则可以使原句更加完整连贯。

3.中国文化专有词翻译不准确

中国文化词汇翻译对于英语编者来说往往是一项较为繁琐的工作,找到这些专有词对应的英文表达并不容易。很多译者倾向于使用音译法来代替一些专有词汇,音译法虽然是一种常见翻译策略,但对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来说,本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信息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这些词汇上,直接翻译会导致词汇的深层含义不能准确传达,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失去了更精准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

在介绍中国书法的部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概论》都用拼音指代了中国书法风格的五种类型:篆书zhuanshu、隶书lishu、草书caoshu、行书xingshu 和楷书kaishu。而其实这五种书法风格更合适的英文表达应该是seal script,clerical script, cursive script, semi- cursive script and regular script[11].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标题和类型的表达中。比如说,《中国文化概要》中对“杂剧”“离骚”“宋词”等词的翻译也是直接使用拼音代替,而更准确的翻译为Poetic Drama,The Lament和Lyrics of Song[11]。在《中国文化概论》中,也有像Zizhi Tongjian 和Zuo Zhuan 之类的表达,其更确切的表达应为History as a Mirror 和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12]。在《风采中国》中,“楚辞”和“话本”拼音表达可以替换为Poetry of Chu 与Story-telling Scripts[13];在另一本《中国文化概论》 中的“三国志”和“史记”可以替换为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与 Historical Records[14];《中国文化英语读本》中的“后汉书”“唐传奇”“骈文”可替换为Book of Later Han,Legend of Tang Dynasty和Parallel Prose[15]。

(四)引用不权威

在宋莉主编的《风采中国》中,一些经典古文作品的翻译与含义解释主要来自网站搜索,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得不到保证。比如说,教材中介绍了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中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翻译为英文“Lifting my cup I asked the moon to drink with me,its reflection and mine in the wine cup,just the three of us”。译者认为“三人”指的是月亮的倒影、诗人的倒影还有诗人本人。然而大部分学者包括著名翻译家许渊冲[16]都倾向于解释“三人”为月亮、诗人的倒影和诗人,并且这种解释已被广为接受。这些并不十分准确的网站内容不应该被引入面向学生的英语教材中,影响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判断。

结语

在新时代,如何利用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去培养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世界对中国获得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为了充分满足这一新的要求,现有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类教材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上述几个问题,可以从提高编写者的学术能力、加强中文学者与汉学家的合作、增强参考文献的权威性等方面综合地提高介绍中国文化英语教材的质量,以此不断探索和实践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教材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初高中英语教材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建议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材编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