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琴,符 健,姜 静,曲如杰
(1.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西安市卫生统计信息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3;3.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
高校扩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也日渐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大学生们更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而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与大学本科生相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就业劣势。这种劣势不仅受社会外在就业环境的影响,更与高职生们自身的预期就业能力直接相关。
对于就业能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角度,如有研究认为指个人在通过学习过程后,所拥有的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开发,并且可获得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1],也有研究认为是一种具有职业岗位普适性的心理特征[2]。高职生们对自身预期就业能力(以下简称就业能力)强弱或高低的感知和预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与情绪体验。如果高职生预期就业能力强,则就业优势多,就业范围广,就业压力就小,焦虑情绪也低。反之,预期就业能力弱,会增大就业压力,则其焦虑情绪高。200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首要因素是社会就业压力上升。蒋益琴等调查结果显示,45.45%的毕业班学生有焦虑情绪,导致焦虑的直接原因是就业问题。[3]此外研究结果提示,毕业班学生的焦虑情绪显著高于非毕业生和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而且专科毕业生的状态焦虑显著高于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与焦虑有显著的负相关,对就业前景越不乐观,焦虑水平越高。可见,高职生们焦虑情绪的产生与就业这一压力源直接相关,而高职生就业压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就业能力的高低。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预期就业能力对高职生焦虑情绪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有关缓解不良心理与情绪的研究中经常涉及的一个外源变量是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对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探讨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当时主要探究社会支持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指个体通过重要的社会人际关系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所获得的可降低心理应激反应、舒缓精神紧张状态、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4]。
研究者认为人们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会受到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支持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情境因素,对人们的情绪、健康状况和行为模式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与焦虑、抑郁等情绪的产生、发展、控制和预防有着密切关系。以往研究主要从两方面探讨社会支持与个体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主效应模型显示社会支持对保持个体的一般良好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具有普遍的直接提升作用;另一方面,缓冲器模型则认为,社会支持通过改善其它影响因素的消极作用得以维持与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使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得到保护。本研究假设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减弱某些因素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还可以增强预期就业能力等某些积极因素对个体焦虑情绪的反向作用。
当社会支持高时,个体会获得物质性、尊重性、情绪性、同伴性及信息性等各方面的支持[5],那么对于预期就业能力高的学生来说,这种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网络能使个体有更多途径获得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作用[6]。个体的社会支持和预期就业能力都高时,意味着个体自身能力较强的同时,又具有外部强有力的支持,此时,个体通常会低估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提高感知到的自我效能和把控能力,降低对压力事件危害性的评估;同时,个体具有较强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够降低对问题的严重性的认知,从而使压力体验的不良影响降低,这都可以增强预期就业能力对焦虑情绪的反向作用,从而降低焦虑水平或避免焦虑的产生。反之,当社会支持低时,个体所获得的各方面的支持较为匮乏,无论预期就业能力高或者低,都可能降低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压力事件的反应不够积极有效,并高估压力的危害性,容易产生焦虑等消极情绪[7]。同时,由于缺乏社会支持,焦虑情绪又得不到及时排解,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社会支持对高职生预期就业能力与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相对于低社会支持而言,高社会支持会增强预期就业能力对高职生焦虑情绪的反向作用。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的高职生。总共发放了260 份问卷,在对所有问卷回收后,进行问卷质量评估,进行废卷处理,得到的最后有效问卷为246 份,问卷整体有效率为94.62%。
本研究所包含的变量有:预期就业能力、焦虑情绪及社会支持。
1.预期就业能力问卷:
预期就业能力问卷采用Alarco、De Cuyper,Berntson,Bernhard-Oettel,和De Witte[开发改编版本。问卷包含4 个项目,被试根据对其自身的了解进行判断,并在每项陈述后面的数字上划“○”。以利克特5 分等级量表进行评价,由“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分别为本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8。
2.社会支持问卷
采用Caplan,Cobb,French,Van Harrison 和Pinneau[8]开发的社会支持问卷。本问卷共9 个项目,采用利克特4 分等级量表进行评价。由“1-完全符合”到“4-完全不符合”。要求在每项陈述后面的数字上划“○”。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4。
3.因变量-焦虑情绪问卷
采用Meyer,Miller,Metzger和Borkovec[9]开发的焦虑问卷。本问卷共16个项目,采用利克特5分等级量表进行评价,由“1-完全符合”到“5-完全不符合”。本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9。
4.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本研究将性别、年龄、期望职位、期望工作程度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其中期望职位条目为如果您有工作,您工作的职位是什么;期望工作程度条目为您现在希望找到一份工作的程度是多少,由“1-完全没有”到“5-非常想”。
本研究中参与调查的女生占72.36%。男生占27.64%,平均年龄21.58(SD=1.50)。表1 显示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可发现:预期就业预期与焦虑情绪显著负相关(-0.21),与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0.23);焦虑情绪与社会支持之间显著负相关(-0.19);期望工作程度与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0.15)。
表1 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分析结果(n=246)
本研究将高职生感知的预期就业能力作为预测变量,调节变量是社会支持,结局变量是焦虑情绪。利用层次回归分析,为了避免加入交互项后可能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对控制变量与自变量做了标准化处理,然后把交互项加到回归方程中。表2 显示的是各预测变量的回归系数以及R2值。为了验证假设1,本研究采用了层次回归分析法,分两步进行。首先,将性别、年龄、期望职位与期望工作程度这些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次,把预期就业能力与社会支持放入回归方程;从表1、2 的结果可以看出,预期就业能力对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果,因此,假设1得到了验证。
表2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2,第一步只纳入控制变量,第二步放入预期就业能力和社会支持,第三步再将社会支持和预期就业能力的交互项放入方程。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预期就业能力与社会支持的交互效应显著(F=4.23,p<0.001;△R2=0.04,p<0.01〉,因此可以判断社会支持在预期就业能力与焦虑情绪间具有调节作用。假设2得到了验证。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一交互作用,我们根据West和Aiken(1991)的建议程序,分别检验了在社会支持高(M + 1SD)、低(M- 1SD)的情况下,就业能力对焦虑情绪的作用。结果如表3 和图1 所示,当社会支持高时,预期就业能力对焦虑情绪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作用。即在高职生社会支持和预期就业能力都高时,其焦虑情绪最低。但从结果中也可知,当高职生的社会支持低时,预期就业能力对焦虑情绪的作用不显著。
表3 检验简单斜率的结果
图1 社会支持对预期就业能力与焦虑情绪关系的调节作用示意图
本研究结果表明:首先,高职生的预期就业能力对焦虑情绪有负向影响。高职生预期就业能力高,则焦虑情绪低。其次,社会支持在预期就业能力与焦虑情绪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当社会支持高时,预期就业能力对焦虑情绪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作用;如果高职生预期就业能力高,则焦虑情绪低。相对的,社会支持低时,预期就业能力对焦虑情绪没有显著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就业及社会支持等相关理论,而且对于高职生就业指导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高职生这一年轻型、富有开创性的技能型与实用性人才,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抬高了招聘门槛,或者重视毕业院校的品牌性,或者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等。面对这些就业条件,一部分高职生担心自身条件差,无法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各种能力或条件而被拒绝,担心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威胁,对未来充满担忧与焦虑。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对其焦虑情绪的缓解作用。
为了让高职生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高职院校一是要对学生们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让高职生学会正视自我,通过职业测评,使高职生能对未来就业领域合理把握,从而调动自我,掌握本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辅导师的帮助下学会自我调适,通过心理辅导和丰富的校园活动,让高职生能对自己的未来就业充满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能力;三是与社会建立联系,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可与政府、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一种经常性的关系,平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锻炼和实习机会。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以预防与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以增强其抗挫、抗压能力,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获取满意的工作岗位。
预期就业能力与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预期就业能力与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高职生预期就业能力高,焦虑情绪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反之。当社会支持高时,如果高职生就业预期高,则其焦虑情绪就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