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花平,霍治军,王 科,崔靖靖,贺学林
(1.榆林学院;2.榆林市现代农业培训中心;3.榆林市农业农村局,陕西 榆林 719000)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 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 或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具有药用、食用、饲用、“替抗”、绿肥、养颜、生态等功效。子洲黄芪指产于陕西省子洲县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相似地域的仿野生种植的蒙古黄芪[2]。种植过程中人为干预少,不施用化肥,不喷打农药,不打除草剂,无污染,产出的黄芪条粗长、皱纹少、绵性大、粉性足、味微甜、嚼之有明显豆腥味,横切面呈“金心玉栏”状[2],美名远扬。2008年,“子洲黄芪”获得市场监督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2018年,子洲黄芪入选陕西十大“秦药”名录,且位列第一[3]。享有“黄芪以秦北品味最佳”的称号,亦有“东北参、子洲芪”的盛名。
在“大健康产业”的推动下,子洲黄芪种植规模逐年扩张,市场需求量一直稳中有升,尤其是优质子洲黄芪的需求量更是逐年攀升,综合效益显著,其产业发展已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3-4]。但由于土地资源限制以及农户追求高效益的矛盾日益明显,导致子洲黄芪产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例如,专业化生产水平不高,质量管理薄弱等,造成黄芪质量不稳定,制约子洲黄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对区域中药材子洲黄芪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梳理,讨论子洲黄芪产业发展途径,以期为子洲黄芪稳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榆林地区具备优质中药材种植的自然资源环境,积淀了悠久而丰富的中药材种植传统和文化底蕴[3]。子洲黄芪产业化发展虽然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平缓,但潜力巨大,优势明显。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稳步推进,子洲黄芪作为道地药材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子洲黄芪作为特色道地药材,首先得益于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其次是政府的扶持以及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黄耆,西产也,有数种,山西、内蒙产者最佳[5]。”黄文华[6]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分析得出大同、吕梁、朔州、忻州、乌兰察布、榆林6个地区之间生态因子的相似性高,各地区产出的黄芪有效成分质量指标接近,所以,这6 个地区组成的区域为蒙古黄芪适生区。尚雪[7]等运用GIS技术选用了8个环境因子,也确定了榆林的生态环境适宜黄芪的生长。榆林地区属温带
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显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4℃-16℃,≥10 ℃的积温2847.2-4147.9℃,无霜期134-169d,日照率59%~66%,平均年降水量449.1mm。南部丘陵沟壑区,即子洲黄芪主产区,海拔1000~1500m 黄土层厚度>2m,地下水位低,土壤pH 值6.5-7.5,富含有机质,土质松散、通透性强、排水性好,无污染。气候、土壤、水等自然资源为子洲黄芪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因此,发展子洲黄芪产业符合榆林生态定位,充分贴合区域地理环境优势。近十几年来,国家围绕传统中医药产业体系化发展,相继出台很多相关政策文件,如“大健康产业”、《“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都明确提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方案和指导意见。2020年,《陕西省对黄芪山茱萸杜仲叶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方案》中,将黄芪药材试点定在榆林市子洲县,为子洲黄芪优化布局和规范化种植加工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榆林地区部分企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加工,目前已经全面展开,助推子洲黄芪全过程产业链的高质量构建和升级,打通道地黄芪种植、管理、加工、研发和销售的链条壁垒,激发子洲黄芪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子洲黄芪采用仿野生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相比,仿野生种植在品质特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8]。赵玉山[9]对蒙中药材仿野生效益分析,得出药材在仿野生环境下有效成分含量可提高到传统种植的3-4倍。刘淑霞及胡明勋等分别对内蒙古和山西地区仿野生与野生蒙古黄芪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仿野生种植黄芪药材的黄酮类和皂苷类的含量均高于野生黄芪[10-11]。充分证实仿野生种植可提升黄芪主要药效成分的合成与积累,为黄芪栽培技术优化和品质提升双赢目标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根据黄文华[6]等对仿野生种植子洲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中国药典》(2020)质量标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表1)表明:子洲黄芪浸出物、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国药典》(2020)规定的质量标准,尤其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超出了2.3倍。
子洲黄芪仿野生种植有利于提高黄芪有效成分的含量,提升品质,进而促进了子洲黄芪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近三年来,子洲黄芪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16.7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24.9万亩,占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51 %以上,形成多个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基地,种植规模在500 亩以上的有18家,50-500亩的有360家。伴随子洲黄芪产量的增高、品质的提升,这将促使“子洲黄芪”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进一步调动种植户扩大种植面积及规模,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子洲黄芪多链条、多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良好势头。
子洲黄芪经营模式由单一逐步向多元转化,由初加工逐渐向精细加工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正逐步构建形成“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带动生产的高效系统化扶持经营模式,推动子洲黄芪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多家电视栏目组对子洲黄芪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子洲黄芪在行业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已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认可,产品外销通畅;黄芪条销往国内各大药材市场,有的出口至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和韩国、日本等地。2021年,子洲县人民政府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及陕西省天芪生物科技公司等多家院校成立“中国(子洲)黄芪研究院”,主要围绕子洲黄芪产业发展过程良种良苗繁育、规范化种植、质量检测、溯源体系建设等基础方面开展一系列研究和项目合作。这为塑造子洲黄芪大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子洲黄芪”成为业界标签指日可待。
近年来,子洲黄芪市场价格一直处于稳定上涨态势,子洲黄芪产业已成为其优势产区种植户的主要收入来源[3-4]。黄芪整株都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和产品研发,黄芪根可以直接或加工后出售,种子作为育苗引种资源进入栽培环节,黄芪下脚料含有黄芪多糖、粗蛋白、粗纤维等营养物质[12],可加工成饲料、食用菌、有机肥等循环进入农业生产。当前,子洲全县种植子洲黄芪遍布12个乡镇,被评为省级中药材“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有3 个,省市级龙头企业5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8家。子洲黄芪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年均亩收入达到0.2 万元以上[4],高于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近些年,相关企业已经建成黄芪加工生产线,制作形成黄芪切片、黄芪芽茶、黄芪精华化妆品、黄芪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带动周边芪农增产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增强种植子洲黄芪积极性,推动黄芪产业良性循环和稳步发展。
子洲黄芪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道地药材“现代化”发展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3],提质增效为基本目标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还有待继续拓宽和完善。
子洲黄芪作为区域性道地药材,区域限制和小众性特点难以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和重视,可查阅、借鉴、参考的有价值文献资源非常少。截止2022 年04 月19 日,从《中国知网》以“子洲黄芪”为搜索主题词,可检索出相关度较高的文献不足10篇,把主题词改为“蒙古黄芪”,检索结果为254 篇,把主题词改为“黄芪”,检索结果则为4581 篇,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黄芪有效成分及其药性药理研究,而作为道地药材栽培技术、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相关研究很少,尤其子洲黄芪。究其原因,子洲黄芪产业化发展相对较晚,规模小,经营主体偏弱势,种植技术大多依靠传统经验和方法,优质高效的技术体系不完善、有短板,技术推广、辐射缓慢,效益提升迟缓。常言道:“药材好、药才好”,黄芪药性研究应从种质特性、栽培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源头抓起。因此,应加大对子洲黄芪的研究力度和深度,全面保障子洲黄芪道地品牌的可持续性和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
种质资源保护与种业振兴是植物资源高效利用的根本。子洲黄芪种子市场主体存在小、散、乱现象[14],无论是散户还是企业,缺乏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基础研究能力,依靠种植经验进行种子优劣评判,容易出现偏差和误判。大部分农户只注重种子的发芽率和价格,而忽略种子的发芽势,导致种质优势退化严重,黄芪品质良莠不齐,产业化波动不定和品牌建设受阻。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还停留在传统的自繁自育水平,加之繁育技术复杂、成本过高、效率偏低,致使子洲黄芪育种创新技术发展迟缓[14]。
从整个中医药行业来讲,中药材的发展起步较晚,技术不成熟,与中药工业的发展严重不适应[13],子洲黄芪也不例外。一是种植技术有待规范。子洲黄芪种植全凭农户意愿,只追求产量而轻视质量,种植模式单一,不注重科学合理布局,不倒茬,造成连作障碍,严重影响黄芪的产量和品质;二是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专业仓储、晾晒、分拣等配套设施不足,通风、温度、湿度难把控,很容易霉烂变质,影响品质及药效。部分中小企业备有仓库,但是车间混乱,没有按标准空间区划来分批分类储存保管,易混淆,造成资源浪费;三是产地初加工设备、工艺缺乏相关规程、技术指导,主要还是依赖传统手工加工;商品没有严格按子洲黄芪质量等级划分标准执行,缺乏检测仪器,对黄芪切片的优劣主要靠经验外观识别,而对其内在品质进行检测的标准水平有待提高与完善[14]。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引起栽培管理、加工工艺和品质提升常走弯路、模式混乱,导致子洲黄芪产业可持续性、高效稳定性和后劲不足。当前,子洲黄芪栽培、经营主体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知识、新理念、新模式、先进农技装备的接受力和操作力不够,思维观念与道地黄芪现代化发展脱节严重。经验积累和习惯认知为主的黄芪栽培传统方式,导致子洲黄芪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文化、生态效应融合深度不足,现代化推进迟缓[15],人才稀缺制约子洲黄芪现代化发展。
通过人才引进、人才交流、人才培育,多措并举,驱动子洲黄芪产业快速发展。引进省内外高校人才与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推多部门合作平台,开展子洲黄芪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关键栽培技术集成攻关,引进、改进、制造实用型农机具,加强生产技术培训,着力打造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监管、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体系[14,16]。政府相关部门、中药材企业、种植大户和农技服务部门与科研院所进行政产学研推全方位、多层次技术交流合作,加大在人才、平台、经费和科技等方面的多环节、全过程投入。同时,把专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充分结合,培养符合区域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子洲黄芪产业的实施主体,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平台基础。加强对现有人才的技能培训和理论提升,强化新版中药材GAP理念和技术全过程融合,建成一支高素质产业化的职业农民,以适应子洲黄芪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子洲黄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人才保障。
中药材种质资源优势是区域道地药材品质的保障。制定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引入现代种业技术、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种子专业化水平[17];建设标准化子洲黄芪良种良苗繁育基地,并且形成产业技术体系,充分突出区域品种优势,提升良种良苗的推广率。积极支持具有培育子洲黄芪良种良苗生产能力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从事种苗生产,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引导作用,围绕“道地性”和“区域特色”两大核心,全面建成集子洲黄芪种质资源保护、新品引育繁、产加包、储运销、监管服为一体的种业发展格局[16],促进种子种业创新、绿色和高质量发展,增强子洲黄芪种业保障体系。
“质量源于生产”。子洲黄芪种植规范化是推动其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家底,按照新版中药材GAP 要求,构建区域特色布局,以“一村一品”为重点,扩大种植面积;建立高标准种植基地,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自建或者共建,示范带动,打造子洲黄芪种植样板区;完善加工工艺及配套设施,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拓展黄芪价值链和产业链;建设追本溯源体系,在各个生产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加强质量管控;推进新成果及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价值实现与技术升级良性循环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有效促进子洲黄芪产业高质量、高效发展。
遵循“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四不宣言”原则,实现“生态出良药[18]。”因地制宜,以药材选地,因地种药材,对子洲黄芪的种植区进行合理布局、正确规划,综合开展林下种植、轮作等多样化生态种植模式,保障子洲黄芪优品优质、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榆林地区拥有35 万亩杏林,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层深厚,林下空间大,植被稀疏,中幼龄杏林下种植黄芪,以芪养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19]。同时,榆林又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与黄芪轮作,其根际分泌物能降低黄芪根腐病患病率,有效提高轮作黄芪生物量[20]。生态种植不仅能够提升土地利用率和改良土壤,也是对子洲黄芪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措施。
依靠加工增值,充分发挥子洲黄芪的“药食同源”和“替抗”作用,更深入挖掘黄芪的健康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18],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子洲黄芪化妆品、保健品、饲料、其它辅料等精深加工新产品的最大化价值链,构建形成生态经济循环产业链(见图1),实现子洲黄芪产业与健康、生活、文化的高度融合。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契机,加强子洲黄芪产品加工和运销业发展,优化美丽乡村内涵,提升普通农民劳动生产率,推动子洲黄芪产业高端发展。
图1 子洲黄芪生态经济循环产业链图
以政府为引导,鼓励企业、合作社就地就近自建或共建子洲黄芪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标准化共享基地,集储存、加工、检测、交易、集散、交流、服务于一体,信息、资源、平台共享,推进子洲黄芪供需精准对接。定期举办交易博览会,充分利用媒体、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移动物联网等现代智能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化网络电商交易平台,探索“大数据+特色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订单生产”模式。建立子洲黄芪溯源跟踪信息系统,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实现长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子洲黄芪种植过程监督和检测,推进全过程信息化和智能化,逐步实现黄芪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21],推进子洲黄芪产业的长远发展。
立足“子洲黄芪”知名道地药材优势,以品牌带动产业,以产业强大品牌。建设子洲黄芪试验示范、科普宣传的品牌形象示范区,集子洲黄芪道地品种展示区、规范化栽培示范区、加工工艺流程区、特色产品展区以及大数据可视化展示等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动态及品牌文化展示长廊。加强信息更新与新闻媒体衔接深度,通过线上、线下多重渠道加大品牌建设宣传力度,树立民众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扩大子洲黄芪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厚植优质子洲黄芪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土壤。打造子洲黄芪全国知名品牌,提升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子洲黄芪产业稳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子洲黄芪产业发展正值起步成长期,合理构建子洲黄芪规范化、生态化种植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和加工技术体系,是保障子洲黄芪产业优质资源的关键。正确认识子洲黄芪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核心问题,探索子洲黄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对夯实子洲黄芪全过程高标准、高品质的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