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3-02-10 10:47林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2期
关键词:中国式红色现代化

林娟

(江苏开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红色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他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1],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缔造红色文化的现实肯定,又展示了对红色文化重要性的深刻洞知。因此,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及要素构成,厘清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耦合关系,坚持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是审慎应对主流意识形态面临重大挑战的时代要求,更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建设华章的必然选择。

1 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解读

1.1 红色文化的内涵界定

当前,学界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界定有着不同角度的理解,总结主要有以下3 种代表性观点。第一,革命文化说。部分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伴随着革命战争时期而产生的一种革命历史文化,是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凝聚而成的特殊文化资源[2]。第二,精神文化说。在这部分学者看来,红色文化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驱动力量。沈成飞认为,“红色文化概念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红色精神”[3]。第三,先进文化说。一些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之下而形成的一种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

总结分析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本文界定的红色文化为,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实践的带有强大精神驱动力量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

1.2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等方面做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特殊的国情,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要充分调动人民的主体性,使其在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最大可能性。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遏制了以资本为基本运行逻辑下的资本盲目扩张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及社会失序情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体现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享共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物质财富的 “单向度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致力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同时又在提升国民素质、实现精神富足上下功夫。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产品,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打牢生态根基。

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外部保障。西方式现代化是建立在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之上的、推崇零和博弈和丛林法则优胜劣汰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发轫之时起就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把自身的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翻 “国强必霸” 的旧式逻辑。

2 红色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2.1 红色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指引力

红色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指引力,主要是指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继而形成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并以此为驱动进行统一价值实践。

一是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红色文化是中共执政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基础,即从意识形态领域为增强党的政治认同提供了坚实保障,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上的借鉴,并且为实现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提供载体支撑[5],更加坚信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6]。

二是红色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大地,带有鲜明中华民族印记,是在实践和探索中实现独立和自由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依靠全体人民的艰苦奋斗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困境中实现物质财富的原始积累,而摒弃掠夺他国资源、剥削人民群众的暴力发展道路。红色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支撑和指引,进而探索出独特的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

2.2 红色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推动力

精神推动力指的是促使人们朝着既定目标迈进的思想动力。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维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与必然性,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红色文化引导大众强化历史文化自信和道路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充电蓄能。中国式现代化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血脉,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红色文化高扬团结奋斗旗帜,发挥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在中国建设发展实践中,大力弘扬历史文化精神,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树立强烈的和谐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色文化引导人们回溯历史,通过思想政治引领,提振华夏儿女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马克思提出,社会发展 “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8],因此必须及时调试个体发展目标使其适应社会需要,使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作为。红色文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出发,增强华夏儿女的自信和勇气,使其自觉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提升实际的归属感和参与获得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主体责任意识,依照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蓝图自觉参与建设实践。

2.3 红色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经济的发展效能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性进程的关键要件,在统筹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道路来彰显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义。

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除了精神载体之外,也有诸如博物馆、革命遗址等特定的物质载体。从20 世纪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红色文化热” 带动了国内电影、旅游、文创产品等行业的发展,也看到了其所蕴含的经济功能。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观光、革命遗址瞻仰、红色文化收藏展览等活动备受追捧,是新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红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0]。一些革命老区独辟蹊径将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相结合,将思想教育和精神陶冶相结合,从而实现红色资源的变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色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助力。

3 以红色文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路径探索

3.1 高度重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

3.1.1 构建切实落地的开发保护机制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出台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如下发指导全国范围内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的教育活动通知,明确原则,提出要求,并且将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纳入中央财政预算,投入资金支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第二,建立 “乡规民约”。“乡规民约” 是法律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某一特定乡村地域范围内,按照当地的风土民情和文化习惯,由一定组织、人群共同商议制定的规则或约定。通过乡规民约可以增强对于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提升保护效力,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实现系统化档案化的管理模式。以档案管理模式对红色文化相关资源进行保护,即按照档案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保存,以便存储和利用,从而建立起 “档案式保护” 的管理模式。

3.1.2 建立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

其一,纵向深化系统化理论研究。各研究机构应聚焦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探究,定期召开专题科研会议论坛,引导学者深入挖掘其内涵,形成系统化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填补学界理论空白。

其二,横向拓宽研究广度和视角。对于红色文化理论进行多维研究,在内涵探究之外,就其具体内容、特征、价值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全角度挖掘。除此之外,将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有机结合,拓宽研究广度。

3.2 寓教其中,守牢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阵地

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各种外来的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主流价值体系,社会亟须一种文化能够凝心聚魂、指引道路方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历史新篇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优良党风的主要资源。

其一,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而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11]。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及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元素,将特色的地域红色文化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找准课程的衔接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更具有代入感和实效性。

其二,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通过改革教育培训方式、创新历史教育体制机制等手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每一个感人的英雄故事、每一处革命文化遗址都能回溯历史,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不屈的精神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让新时代的人民汲取价值观养分,便于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坚定前进的方向,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12]。社会各界可以借助 “国家公祭日”“七一”“八一” 等特殊时间节点和纪念日开展普遍社会性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3.3 创新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搭上全媒体时代快车道。充分抓住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以及全效媒体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主流媒体的引领力、传播表达的亲和力及受众投放的精准度等,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扩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13]。利用新的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兴网络平台,构建红色文化 “多维立体式宣传” 模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让红色血脉借由一根根网线流淌入千家万户。

其次,编创经典红色文艺作品。在创作文艺作品时,不断创新演绎形式,深挖、重塑英雄人物形象,了解先辈们的生平日常,进而认识到每位英雄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此基础上宣传他们为了国家命运无畏牺牲的精神,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更能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近年来,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红色文艺作品,如电视剧《觉醒年代》、电影《长津湖》、话剧《上甘岭》、歌剧《沂蒙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既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又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和艺术化的审美设计将革命英雄人物的成长及奋斗经历展现得淋漓尽致,超高的社会讨论度也证明了它们的成功,为红色文艺作品创新树立了典范。

最后,彰显红色文化的国际魅力。文化因交流而富有活力,思想因碰撞而更加精彩纷呈。在国际互动的过程中,要坚持 “走出去” 和 “引进来” 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文艺展示、文化发展论坛等活动。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互动过程,亮出中国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增强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将鲜活感人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以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吸引世界目光,彰显红色文化的国际魅力。

4 结束语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切实发挥红色文化价值引领力、精神推动力、物质动能的作用,在红色文化的保护、弘扬和创新中筑牢文化根基,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中国式红色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追忆红色浪漫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