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寅勇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建了儒家学派后,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体系,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高校要成为传承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阵地,在思政教育的内径下,高校应该继承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优秀部分,将其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实现融合,围绕立德树人的整体教育观,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儒家常说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再由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继续完善,儒家思想最终成为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全方位的完善的思想文化体系。自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儒家思想也在社会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了实际作用。在个人发展的层面,儒家思想强调 “仁义礼智信” 作为基本的思想道德观;在社会发展中,主张 “仁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 等社会道德与伦理;在政治建设中,主张 “以民为本”,并通过纲常礼制来维系国家的统治。在处理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儒家思想容纳了“天人合一”“中庸” 等思想观念,强调合格的人才要有 “修身、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信念[1]。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与儒家思想构成的社会主流思想和文化内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国高校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和教师要批判地吸收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将其转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够帮助高校和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高校思政教育要努力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并让下一代优秀青年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推动传统文化迈向国际化舞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儒家思想,因此,高校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儒家思想,使其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宝贵财富。高校需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精华,在国际化的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华文明的优势[2]。
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传承人类知识体系的精华,并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高校的思政课程要成为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过程中,应充分融合传统的儒家文化。高校的思政课程体系需要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 “思修”)这门课程为基础,让大学生系统地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3]。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应该融合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更多的文化营养。
由于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程都不够重视,导致了我国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缺少了实效性。以“思修” 这门课程为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缺少实在案例,教学方法也缺少生动性,这导致了学生对思修课程内容无法产生共识,缺少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用传统的儒家文化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围绕修身养性的思想来引导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提升教学的有效性[4]。
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重视高度重视对每个人伦理道德的培养,由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构建了我国的社会关系体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我国也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来培养当代的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在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中的多元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很多人,尤其是西方社会的文化深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的碰撞与渗透将会改变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出现了盲目追求西方价值观的趋势,这会导致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失去自信。
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存在一些冲突。首先,儒家思想强调尊重权威和传统,注重家庭伦理、孝道和道德修养。然而,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意识、平等和多元化。儒家思想中的一些观念,如男尊女卑等,与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产生冲突。其次,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等级、君臣关系和孝道观念。这与现代社会中倡导的平等和民主价值观存在冲突。高校的思政课程多是以现代价值观为导向,强调人权、平等和自由等概念,这对于传统儒家思想来说是一种挑战。综上所述,如何找到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发掘其核心价值,将其融入教育中是亟待解决问题。
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古代学说,有着丰富的学术内容和理论体系,其学习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范。然而,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儒家思想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化性,即通过思想启迪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一方面,在传授儒家思想时,高校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介绍,包括儒家的主要观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研究方法等。这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儒家思想学术功底,能够准确把握其核心概念和主要学说,并能够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地讲解和解读。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追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通过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应该通过案例、故事、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儒家思想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帮助他们理解和内化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高校教师须具备常识性和指导性的双重能力,才能平衡儒家思想的学术性和教化性。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与现代社会存在差异。因此,如何使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适应性和应用性,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结合当代社会实际,对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解读和应用,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工具。这也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授儒家思想时,要有现代思维和跨学科的视角,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事业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实现文化强国、提高民族自信,关键需要将我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加以继承,体现华夏古老文明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成为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充分吸收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使其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儒家思想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升华出来的,并且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休戚与共,体现了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也是重要的思想源泉。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吻合。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 的治国理念就是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儒家民本文化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与儒家协和万邦、仁覆天下的 “利万物而不争长短” 追求相一致等,可见将儒家思想文化纳入高校“课程思政” 是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5-6]。
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通过教育实践工作,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师和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7]。
一是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深入融合儒家思想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以优秀文化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
三是思政教育要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指引大学生的行动,使其能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融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传统文化要适应新时代,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在很多重要场合颂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我们要回归经典、学习经典、运用经典中的智慧,强调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8]。
其中,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是让大学生提升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一是儒家思想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脉络,并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儒家思想,能够让大学生弘扬时代精神,将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融合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是高校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出发,将儒家思想融入思政课程的内容体系,从儒家文化中获取资源,让思政课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高校是我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阵地,高校的思政教育则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的重要途径。
三是教师要加强教学模式创新,探究儒家思想与思政课程进一步融合的对策。对于儒家思想,高校不能全盘吸收,而是要进行批判性继承,去除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糟粕。教师要注意到,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其中包含了诸多文化糟粕。教师要进行指导,大学生才能够从儒家思想中吸收精华,具备文化的思辨能力,从而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
我国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要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传统文化要深刻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过程,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发展,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需要从儒家思想中吸收新的思想理念,让思政教育工作实现创新发展。高校要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让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得到广泛认同,帮助大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基石[9]。高校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融入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一方面,高校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让儒家思想中优秀的部分能够在高校的教学中产生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的探索和挖掘,让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中产生更大的作用,体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高校也需要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知传统文化,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文化应该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高校与大学生应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利用传统文化实现创新,从而带动全社会思想观念上的进步。
高校在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时,需要自始至终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结合大学生在当代社会中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化规律,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精华,切实解决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目前,许多大学生对于高校创办的思政课程缺少参与意识,对讲解内容也容易失去兴趣,会在主观上认为思政课程的内容枯燥、无用,因此在学习时只会以对教材的背诵为主,以便应付以后的成绩考试。这种情况让高校的思政课程难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作用,影响了教学的成效。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就需要促进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能够通过儒家思想的融合,改变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教师在思政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队伍也需要加强对儒家思政文化的研究,要熟读儒家经典,在思政课程中实现儒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从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让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入能够符合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围绕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成长,结合儒家思想的 “仁、义、礼、智、信” 来培养大学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教师在引用儒家经典过程中,也需要剔除那些封建落后的、不符合世道要求的思想文化。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要让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10]。
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内容时,通常会因为内容的单一、枯燥,失去了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这导致了大学生从其他活动中获取社会中的价值取向,很多时候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吸收了社会中许多不良的思想。因此,高校的思政教师要谋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改变过去课堂中单一、僵化的局面,通过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程得到学生的认可。其中,思政课程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能够体现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例如采取网络教学的方式,让儒家思想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中。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社会实践中认识到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并且吸收儒家思想中的精华。
结合教师对教学模式的创新,高校的思政课堂能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建立新型的互动关系,要改变过去知识信息单向传播的情况,让教师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能够了解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用思政课程的知识理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得到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研究和学习儒家思想文化,为学生设计可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对儒家思想产生自己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上创造翻转课堂的新模式,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而自己则扮演学生的角色。通过角色的互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探索儒家思想精华,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表达出来。
高校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儒家思想,还需要在评价体系上实现创新,通过改变评价标准、主体、内容和形式,让高校的思政教育成果得到检验。通过评价,能够鼓励学生深入参与思政学习当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标准上,高校的思政课程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在评价主体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完成对自我的认知,提高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评价内容上,要实现思政内容与儒家思想内容的结合,将教师和学生对于儒家思想文化的掌握程度作为考核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形式上,要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
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建立在儒家思想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儒家思想是我国文明史中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国以及世界都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新时代,我国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需要焕发出新的风采,继续指引广大中华民族儿女前行。儒家思想更要成为我国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迈向世界文化强国的重要源泉。高校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思政教育中,高校要推动社会主义思想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使其成为伟大复兴事业中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