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敏 赵一阳
南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河南南阳 473061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为应对国内工程教育发展形势和服务国家战略而作出的一系列符合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案。2017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出台了多个文件,为高校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1]。国内多所院校均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一些可行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如建立“协同创新”“联合研发”“合作办学”“校中工厂”四种协同育人模式[2-3],从“3+1”逐步向“2+1+1”人才培养模式过渡;“一二三”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政校企协同育人体系[4];“订单式”“项目式”合作育人模式等[5-6]。部分学校也尝试了将产教融合的重心由关系维系转向实体构建,试图通过联合组建实体化的机构,破解长期掣肘产教融合的关键问题[7-8]。以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教融合实体化的尝试,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从地方高校来看,目前的产教融合多数还停留在浅表层面,真正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还存在着校企合作处于高校一头热,企业参与意愿不高,校企合作水平低,真正能够服务于企业生产的成果少等问题。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创新、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南阳师范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紧扣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构建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地方制药产业需求为导向,强调多方协同育人、跨界交叉融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坚持与产业和学生发展挂钩,协同确定培养目标、协同设计培养方案、协同实施培养过程、协同评定考核方式,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工科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南阳辖区内有宛西制药、福森药业、蓝图制药、全宇制药、启泰制药等多家制药企业,已形成了制药工业的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考察南阳时提出“要发展中医药”;为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十四五”期间,南阳地区也将围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等7 个功能定位全面发力。制药工程专业坚持OBE理念,建立校企共商机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调整优化。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利益相关方的期待和学校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重塑课程体系;面向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在保留化学制药特色的基础上,系统调整课程体系设计,增设中药制药方向,构建以化学制药、中药制药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地方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行业新技术、新思想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夯实基础、强化能力、重视实践、勇于创新”为原则,依据CDIO 工程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块设置,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围绕工程能力培养,着眼学生职业发展,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形成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优化教学内容,在保证教学内容有效、稳定的前提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推进其与学科前沿、工程实践、科研课题相融合,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应用性。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及价值观的引领,以各级一流课程的建设带动学科课程群建设,以优质的课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本专业已建设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6 门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 门,校级一流课程12 门。积极推进CDIO 工程训练方法,以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个人职业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系统工程能力进行集成化课程设计。建立校企协同开发课程机制,融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定期更新专业课程,共同建设校企合作特色教材。目前已共建特色教材1 部。
工程教育对实践要求很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固化,跨学科系统性设计欠缺,与企业生产一线的设备和技术严重脱节,存在着实践教学弱化、模块设置不合理、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教学过程理科化等问题。
学校根据学科特点,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一、大二着重于基础实验环节,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训,大四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基础实验强调与理论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理论课程互为补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专业实验强调专业性,突出“药”味,其中,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与制药过程单元操作联系紧密,主要由化学制药、药物分离与提取、制剂、药物分析等模块组成,重在培养学生专业实验操作技能;制药工程综合实验由综合型实验项目构成,通过让学生自行完成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方案改进,使其熟练掌握制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由课程设计、制药单元实训、专业见习、金工实习和专业实习构成的专业实践模块,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关键技能,满足企业对学生职前教育方面的需求。毕业设计开展时间前移至第7 学期,配备企业、学校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选题围绕生产过程中的瓶颈或难点,鼓励学生实习期间挖掘选题,突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工程综合素养。
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搬到企业中。在原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训中心等平台的基础上,持续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服务。目前我校已与宛西制药、福森药业、蓝图制药、启泰制药、全宇制药等十余家制药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建设有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搭建项目实践、科学研究、实习就业的平台。
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平台,有效弥补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原有的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面临许多问题,如存在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的实训项目无法开展;制药产业发展迅速,设备更新快且价格较高,学校无法及时更新设备;部分实践项目涉及的步骤多、时间长、连贯性强,传统的单个实验学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等。通过校企合作,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借助计算机技术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不仅可解决实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还可对企业新进员工进行培训,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目前我校已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训项目1 项。
赛教融合,一、二课堂联动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创新创业等课外科技创新以及企业开放课题活动。借助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结合学生课外实践成绩反哺教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提升。目前我校已累计获得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5 项、三等奖3 项,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8 项、三等奖5 项。
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双师双能型”团队。企业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长期接触生产一线和行业发展的前沿领域,高校引进优秀的企业专家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指导单元实训、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让高级研发人员、高级工程师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专业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并制定了详细的“双导师制”实施方案,明确双导师的职责,保证“双导师制”落到实处。
专业推动教师队伍年轻化、国际化和团队化进程,严把师资引进质量关,优先引进具有学科背景、工程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鼓励教师走向企业生产一线,积累行业、产业实践经验。学院积极探索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双向互聘互培制度,定期组织校企交流互访,形成校企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正向循环。
目前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产教融合效果不够好,双方合作深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够健全,双方责权利不够明晰。应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与制药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建立资源对接、人才流动、平台管理、成果转化和合作利益保障等机制,明确双方责任和权利,保证合作健康开展,提高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已与本地制药企业展开合作,共建药物合成工程研究中心,吸纳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进入科研团队,为企业提供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实习实训中心,以项目研发为主导,以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为核心,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相关院校的全方位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融合、教师科研与企业研发相融合、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相融合,形成面向企业、面向工程、面向制药产业,以理论教学、实验、项目设计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在CDIO 工程教育“合作、实践、作品”的培养理念下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为核心,组织核心课程教学,培养满足现代产业需要、善于创新、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师。
深化与宛西制药、蓝图制药、启泰制药、全宇制药等多家制药企业的合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逐步构建“订单式”培养,合作进行专业建设,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开展科技创新。
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企业和高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新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共同建设专业和学科,企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注入活力,高校则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支撑作用。我校以地方制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加深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双方良性互动、产教融合有效落实的产业学院、实践基地等合作平台,创新产教融合的育人途径和组织机制,改革产教融合评价机制,共同构筑具有应用型特色,符合“新工科”发展内涵、产教融合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