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总超,李 静,都占林,傅义娟,炊文婷,张 燕,刘蓉菁,马占军
( 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 )
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由布鲁氏杆菌引起[1-2],是一种严重影响畜牧业稳健发展[3-5],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人畜共患病[6-7]。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适合牛羊放牧养殖,牛羊养殖量较大,加之近年来省际和省内之间牲畜调运频繁,导致布病流行出现回升势头。2015年,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将环湖地区和青南地区列为布病免疫区,使用布鲁氏菌S2活疫苗对5月龄以上的牛羊开展疫苗接种工作(种公畜和奶牛除外),对其他地区实施监测和淘汰净化方略[8-9]。2016年以来,青海省每年制定布病监测计划开展布病监测工作,但缺乏对历年整体防控情况和防控结果的系统总结和评估,尚未掌握青海省布病流行规律及趋势,从而难以作出相关防控措施的适时调整和优化。基于此,本研究对2016—2021年青海省布病的监测数据、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阐明布病流行规律,掌握病流行态势,以期为青海省布病防控策略的动态调整提供参考。
本调查中常规监测数据为国家、省级、市(州)级定点监测数据和县级自行开展的风险监测数据。以村(社)为单位,对免疫区(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玉树州、果洛州)各县(市)的未免疫乳畜和种畜进行监测;非免疫地区(西宁和海东所辖所有县、市)规模场、散养户的易感牲畜进行监测。
疫情监测数据是疫情发生后,由各地上报、经确认后由各级实验室开展疫情排查和流调检测获得的数据。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2016—2021年常规监测和疫情监测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畜间布病的三间分布特征,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显著。
2.1.1 2016—2021年青海省畜间布病发病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2016—2021年青海省累计报告畜间布病病例2 124例,年均发病率为(1.15~17.40)/105。2016—2019年布病的年发病率逐年下降,但此后呈上升趋势。
表1 2016—2021年青海省畜间布病发病情况Tab.1 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among livestock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
2.1.2 2016—2021年青海省布病抗体监测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2016—2021年共检测样品418 427份,检出抗体阳性4 851份;年均个体阳性率为0.53%~1.76%,6年平均为1.16%。与疫情发生趋势类似,年均抗体阳性率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6—2019年逐年下降,此后上升。
表2 2016—2021年青海省布病抗体监测情况Tab.2 Surveillance of brucellosis antibody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
由于样本选择存在差异,导致总数不一致,但不影响结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由表3可知,羊抗体阳性率(1.29%)远高于牛(0.78%)。不同畜种间布病抗体阳性由高到低分别为:其他羊(1.83%)、其他牛(1.14%)、种牛(0.86%)、种羊(0.38%)、奶牛(0.29%)。
表3 2016—2021年青海省不同畜种布病抗体监测情况Tab.3 Surveillance of brucellosis antibody of different livestock breed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
由表4可知,除玉树州和海西州外,其他各地抗体阳性率均较高。
表4 2016—2021年青海省不同地区布病抗体监测情况Tab.4 Surveillance of brucellosis antibod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
本研究通过对青海省2016—2021年布病发病、抗体检测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青海省布病流行率呈先逐年缓慢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自2015年起,青海省开始分区域实施免疫,初始阶段,工作力度较大,免疫质量高,形成了免疫保护。但随着免疫工作持续推进,免疫数量和质量呈逐年降低趋势,每年监测样本数也较低。因此,应加大基层动物防疫员的培训力度,传播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强调做好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同时对免疫操作方法和规程重点培训和演练,提升免疫的信心和决心。要全面评估、科学布局、合理布点,适时调整重点监测区域和数量,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区域加大监测力度,准确识别、发现、淘汰扑杀阳性畜,严防其流窜,导致疫情传播。
本调查结果显示,从畜种角度考虑,羊的整体抗体阳性率远高于牛,同过去十年间的流行规律高度契合[10]。由于羊本身具有饲养周期短、成本小、繁殖率高等特点,导致了羊养殖基数大,贸易调运也比牛更活跃和频繁的现实。青海省集中规模化养殖少,散户养殖较多,且普遍多畜种混养,可能与布病在多畜种间流行有关。此外,发生过布病疫情的地方多次连续出现疫情,可能与消毒和无害化处理不彻底存在一定关联。因此,应加强对多点集中育肥户和农牧户的管理和教育,并倡导民众形成不喝生鲜牛羊乳、不吃生肉的良好生活习惯;对发生布病疫情的地方要“清圈”,选择合适消毒剂彻底进行消杀;支持奶畜养殖场户开展布病自检,探索建立生鲜乳布病等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制度。
从地区分布角度考虑,西宁和海东地区不免疫的原因是其属于农业区,养殖体量小,且当时两地在稳定控制区评价标准范围内。但当其他六州实施免疫后,免疫区牲畜向全省各地调运导致阳性畜和免疫畜在多地之间流窜,而现有技术手段难以区分免疫抗体和感染抗体,可能导致全省数据偏高。因此,应加大对省内调运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管控措施,切实有效地防止免疫区免疫牲畜到非免疫区的调运。应加大监测净化力度,加快消化现有“阳性畜”,坚决做好“发现一起扑杀一起”的淘汰措施,严防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和传播,做到应杀尽杀,不漏一畜[11]。
本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1年青海省畜间布病整体呈先缓慢下降后急剧上升的流行趋势。各地区抗体阳性率普遍较高,在环青海湖地区(海北、海南)和东部农业区(海东、西宁)尤为明显。布病在各畜种间均有流行,羊的整体抗体阳性率远高于牛,种畜相对较低,奶牛次之。
未来应继续加大防控力度,优化防控策略,免疫区牲畜应免尽免,非免疫区加大监测净化力度。以“种畜场、奶牛场”和“规模化养殖场”为抓手,探索出切合青海省实际的净化淘汰模式。强化检疫监管,严格执行调运相关措施,把好调运关口。根据市场变化,动态提高牛羊扑杀补助标准。积极倡导正确的养殖、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科学的养殖氛围,通过系列措施使青海省布病防控在“十四五”时期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