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

2023-02-10 21:37陈德让
学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历史人文

陈德让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宁夏固原 756000)

历史是一个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处处可见人文素材,这为实施人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方法、增强个人素质和改换教学内容等多种方式,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渗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突破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让学生在兼具人文性、创新性、探究性的高中历史课堂中,不断增强人文精神和历史情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个性特征明显增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让他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生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历史知识中存在的人文元素,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具有美好品德的历史人物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力量,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等,这也能够推动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1]。但是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更为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相关知识点作答书面问题,而未能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上。不过,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与历史教学融合起来,能够大大改善这一情况。教师要不断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并引入丰富的史料资源,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对知识中富含的人文元素产生深刻的印象。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创建多维目标体系,确立培养方向

传统历史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存在单向性和平面化的问题,其覆盖面较窄,教师仅仅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历史课堂的人文性不足、活跃性不强,直接降低了历史教学的实际效率,不利于学生形成人文精神。对于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构建立体化、多维化的教学目标体系,以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维度,涵盖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素养,将课程教学目标细致化、体系化,使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能在目标的导向下有序展开,并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培养需求,从而真正发挥多维目标体系对人文教育的驱动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人文性不足的窘迫状况[2]。而且,基于人文精神的培养需求,教师要将目标的重点聚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家国情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前教学准备时期,设定系统化的人文教育目标,并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将目标深入到课前预习、课堂导入、课中教学、课后复习等各个环节中,从而延伸目标的导向范围,真正确立人文目标的重要地位。

此外,教师既要创建多维目标体系,也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考查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解析具体历史事件的能力等多种方式,判定人文目标的完成情况,评判各个维度目标是否契合现实、是否能够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等,据此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多维目标体系可以与高中历史教学充分融合起来,从根本上确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二)深研教材人文资源,初显培养内容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融入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其人文元素的占比大大提高,为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素材。基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特征和核心思想,教师可以深研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导语、理论板块、资料拓展和案例延伸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解读,将理论知识与史料资源、真实案例等对接起来,让学生能够准确分辨教材中应掌握的知识及需要了解的史实,这样既能够强化学生记忆知识的效果,也能够让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有深入的了解,由此,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便能转化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素材。而且,为了拓展学生研读教材的深度,让他们挖掘出教材中的人文元素,教师也要在研读教材的方式上做出改变,制订“在预习中初读教材—在导入中梳理教材—在课堂中精读教材—在复习中整合教材”的多元化研究体系,让学生以逐步推进、稳步深入的方式,不断加强研究的深度,从初步了解人文内容过渡到形成人文精神,这样他们才能更为牢固地掌握知识,其人文精神也会更加深厚。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引领学生抒发感想,鼓励他们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展开拓展和深入讨论,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身上获取有效信息、感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顽强的意志能力等,从而建构以教材为基础又高于教材的课堂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素养,如此,高中历史教学便能与新课改的目标精准对接。

(三)修正教师个人言行,转换培养方式

叶圣陶有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也就是说,传统模式中说教式、单向传输式的教育理念,难以适应当代高中生的真实需求,若不能及时转变对策和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会拖延课程教学的进程。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修缮个人言行的方式,弱化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僵化性。教师要遵循“言传身教”这一教育理念,以教师个人优秀的品德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感染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引领下,积极主动地探寻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深厚人文要素。而在与学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的积极性和消极影响,这样方能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文精神打下基础。而教师修正个人言行应具备一个长期、稳步的发展历程。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个体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加大历史报刊的投放力度,增加集体教研和专题汇报会的举办频次,让教师能够在阅读、学习中增加知识积累,并能将其转化为人文素养。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唯物史观等角度看待和评断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人文精神会逐渐增强,确保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知识,并将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储备迁移在日常的言语和行动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高中生增强自身的辩证思维,在历史知识中明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体会历史人物和代表事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历史遗留下来的物质和文化遗产。

(四)巧用智能教学技术,优化培养环境

经过前文的叙述可知,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要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解读教材的方式初步形成人文素养,但是,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教材知识的抽象化特征,都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时,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影响力便凸显出来了。基于此,教师可以巧用智能化的教学技术,以具象化和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源的过程中,明确历史故事发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从人文历史的角度考察和评判相关的事件和人物[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明确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教学技术,将青铜文物、甲骨卜辞等以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并利用电子白板等技术,放大和聚焦图片内容,也可以利用三维动画制作孔子、孟子等的三维人物图像,使学生能够准确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历史人物在开创历史文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由此,学生的文化素养便能逐渐增强。再者,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环境,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展示与我国经济史、文化史、政治史等相关的人文纪录片,尤其是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纪录片,让学生从社会的发展和家乡的变化等方面,对历史发展中颁布的政策、实施的举措等产生认同感,加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历史素养,使得他们能够对民族历史和国家发展历程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实施专项研究方案,提升培养高度

“灌输式”、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来说不具备优势,只有让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才能使他们从中收获知识、展开辩证性思考,进而稳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是人文精神的正确培养方式。从这一诉求出发,教师可以实施专项研究方案,依据历史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从中挖掘人文要素,并据此选择有关历史人文的议题,设计专项研究方案,为学生创造深度探究的学习机会。然后,让学生围绕着具体的议题,搜集和整合人文资料,并于小组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辨意识逐渐增强,看待人文资料的角度也愈加多元化。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培养人文精神的高度,教师也要对专项研究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着力优化项目小组中的人员结构,确定每一个成员独一无二的地位,让他们在集体中获得学习自信心,这也是表达历史教学人文关怀的一种重要方式。此外,在专项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焦点集中在重点人物上,体会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历史文献、阅读历史故事的方式,对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远见卓识、英勇奉献、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等产生敬佩之情,这样既能够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精神,体现出历史教学在德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设置史料解析板块,加强培养力度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不只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也是培养高中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史料实证的平台,那么其人文精神也会随之增强。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专门的史料解析板块,指导学生针对史料资源展开深度探究,将其中包含的人文元素提炼出来,以丰富的史料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最终的结果等。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明显加强,他们对于历史学科中的人文要素也会形成全新的认知。再者,以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力度为阶段性目标,教师自然要传授给学生搜集和解析史料的技巧,以对比分析、抽象分析等多样化的方法,对搜集来的史料进行细致解读,利用思维导图、时间轴等直观化的学习工具,展现出史料中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历史人物的具体贡献,感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核心价值观,主动扩展史料解析的范围,让他们从解析文字史料、解析图片史料逐步过渡到解析实物史料,使学生能够将具象化的事物抽象为一般性的历史概念,而思维的变换也能改变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将优秀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转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和情感认同素养。

(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培养质量

人文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人身上切实具备的一种素养,只有将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基于这一论断,为了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质量,教师可以组织历史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考量历史课程主题和教学目标,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选定活动地点和内容,将人文元素与社会实践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实地探访、拜访老兵等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真实的历史故事,体会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4]。同时,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为学生准备专门的活动日记,要求学生将活动心得、与老兵对话的过程等,记录在活动日记中,作为后续活动总结的素材。而后,为了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经历总结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着重引导他们从人文发展和家国情怀等角度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要影响,抒发自身的心得感悟以及对家国历史的真实看法,全面激发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人文关怀、珍爱历史文物的意识。

三、结语

从高中历史的实际教学经历中进行总结,教师在教学前创建多维目标体系,带领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为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榜样,同时还利用智能技术等展开教学活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上升到一定高度。如此,学生既能够更为牢固地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学会分析史料、展开专项研究,进而强化学习和探究的深度。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高中历史人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人文社科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