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涵悦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 350000)
进入新时代,创新能力培养已然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对于高职师范生而言,拥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快速就业成长的关键。为提高高职师范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积极优化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深入研究基于教学体系构建的创新型高职师范生培养路径。
培养高职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更是提高高职师范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必然选择[1]。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是帮助高职师范生基于自身情况实现教学要素新设想和进一步研发的重要推手,培养高职师范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和教育体系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高职师范生属于教师队伍储备力量,即教育事业发展的后备军,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对高职师范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等同于在他们心中埋下名为“创新”的种子,一旦种子生根发芽必然会迸发出强大力量,将推动职业教育乃至我国整体教育事业进行变革。同时,高职师范生的未来职业——教师,极具特殊性,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其具有示范性、长期性、创造性。正因如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十分深远,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伴随着每位学生的成长期。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可发挥自身创新能力,优化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在言传身教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培养高职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势所趋,更是必然选择。
既然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符合现代优秀实践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举措,各大高职院校在实践中需高度重视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为贯彻落实,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第一,培养创新意识。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重视思想意识培养,树立创新意识,以便从根本上激发高职师范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在实际教学环节,培养高职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本能,调动创新积极性,使高职师范生从心理层面认同、认可、主动创新,进而助力创新能力发挥。
第二,形成创新思维。人都是在特定思维导向下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在创新思维影响下完成创新实践。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要求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掌握创新思维逻辑,从而有效完成创新创业。这就要求教师对高职师范生进行合理的创新思维训练,兼顾聚合思维教育和发散思维教育。
第三,优化创新实践。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即通过科学方法向学生传授有用的创新技能,帮助他们学会遵照创新方向,把握创新实际,实现有效创新。从现实角度来看,优化创新实践需要实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技术的全面创新,基于教学创新提升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2]。
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以科学可靠的创新教学为基础。为有效培养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需构建以此为目标的相应教学体系。
构建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可切实保障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教育开展,为培养创新型高职师范生做好充足准备。当前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流于表面、实效性不高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未形成实用性教学体系,创新理念难以深入落实,创新教育难以高效开展。而构建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可切实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实践,为从根本上增强高职师范生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培养师范生不仅以实用性、技能型为目标,更应注意到提升高职师范生个人的综合适应力,增强由学生身份转换为教师身份的社会性。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可切实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师范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意味着,高职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都将强化,当学生走入社会以后创新能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能让高职师范生充分展现自我,走出符合自身特色与需求的特色化就业道路[3]。高职师范生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可实现高职师范生系统化培养,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适配性、就业信心、创业热情以及核心竞争力,使他们更加快速且顺利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高职师范生就业角度来看,毕业生的个人能力越强,综合素质越高,越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培养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为目标而构建教学体系,可为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保障,也能让学生的就业创业自信得到增强,更有激情和自信地投入竞争中,如此高职就业率也将大幅提升。在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支持下,高职生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得到缓解,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推动高职师范教育稳定发展,更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助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
构建创新型高职师范生培养的教学体系,需要着眼于人才培养需求,更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特色以及高职师范生的现实培养要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高职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事关学生与学校发展,更与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有直接关系。因此,基于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视角,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完善至关重要,探索满足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的教学体系构建之新路径势在必行。
帮助高职师范生树立创新意识、优化创新实践、形成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要求;为达成上述目标,需要高职院校教师重新审视高职师范生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扭转人才培养观念,真正地重视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
从现实角度来看,在构建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时,革新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教育思维变革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为此,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将创新能力归入高职师范生基本素养中,以全面培养高职师范生基本素养的角度为出发点,做好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比如,以实现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创新应用为目标,开展蕴藏创新素养的高职师范生基本素养教学,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视为基本教学任务。同时,为有效革新教师思想,扭转教学理念,还必须加深全体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度,重视创新能力教学观塑造,强调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和创新教育氛围营造。比如,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价值宣导,加深高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和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意义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认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创新教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师生[4]。
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需要以高度适用的创新教学课程体系作支撑。因此,以培养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建立健全高职师范生创新教学体系为目标,重塑创新教学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强调课程体系完善,重视教学内容扩展和教学资源丰富。
一方面,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高职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存,专业课与通识课皆有,必修课与选修课同在。但是,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现有课程体系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创新教育实效并不高。因此,高职教师必须重视课程体系重塑,推动课程基础内容解构、逻辑重构,实现创新教育元素的有效融入,为实现创新能力培养做好充足准备。实践中,必须重新梳理专业课程体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课程体系与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配度。
另一方面,拓展课程内容和资源。构建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时,课程体系重塑必须高度重视内容扩展和丰富,强化课内外创新型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从而有效提升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比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融入日常教学,挖掘课本内容、引入课外教育资源,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的合理运用,激发高职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有效传授创新技能,提升高职师范生的创新能力[5]。在这一环节,高职教师也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强国战略等内容的有效融入,让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展现出极强的文化性、时代性和主题性特质,使高职师范生在获得创新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
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以科学的教学模式为基础,采取多元化、科学化、灵活化教学方法,遵循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培养原则,打造符合高职师范生创新教育需求的创新课程教育形式十分必要。基于此,高职教师在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阶段,必须积极优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完善教学方法应用模式。虽然,高职院校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依然有着极强的存在感,导致部分高职师范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传统轻创新。因此,高职教师应该着力推动教学体系改革,基于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教学方法,实现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在实际运用环节,高职教师需高度重视高职师范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贯彻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为此,可引入多元化思维训练法,强调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融合运用。比如,采用合作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的融合运用开展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启发式、探究式、任务式、合作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高职师范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实践教学与思维训练,运用思维导图、虚拟仿真资源库、超星学习通等多媒体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校企合作的形式;建设专业仿真实训室;增加实训基地见习、实习机会;借助线上创新创业教学平台、线下创新实践基地做好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
从现实角度来看,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教学思想先进性,也是影响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质效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环节,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壮大也十分重要;只有打造一支专业性强、执教能力高、个人魅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地为有效开展创新型高职师范生培养提供保障。为此,各大高职院校都需要夯实师资力量,重视新老教师培养,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人才创新培养奠定基础。比如,重视在职教师各级各类多形式培训,重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训,提升全体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师在创新教育方面的执教能力;积极寻求“外援”,聘请创新能力强、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或社会人士作为“校外导师”“双导师”为在校师生提供培训和指导,让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更有的放矢地开展;改革教师招聘机制,从新教师选聘方面着手,吸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壮大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做好准备;充分发挥绩效激励作用,将教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能力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强化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以有效培养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应教学体系,是保证创新型高职师范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也是进一步推动高职师范生培养模式优化和完善的重要举措。“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唯有构建高职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解决现有问题、提高培养质效、推动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思路,才能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新时代高职师范生队伍以更加积极主动的饱满状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