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创新举措,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达成全民创新创业国家战略的必要举措。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外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维度较广、体系纷杂,很难在实践中通过单维度的教学取得明显的成效。也正因如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引入协同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并期望能够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将多元影响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发挥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合力。
协同理论是复杂问题研究的经典,该理论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用来解释复杂运动中的物体相关关系。其核心主旨是指“一个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的协同程度是整个系统结构或功能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中,协同理论不仅在包括物理的自然科学中受到广泛重视,更是在社会科学层面得到了广泛认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其中学校、家庭、同学、社会甚至是舆论环境均对构成教育结果具有积极影响。由此可见,协同理论在社会科学、教育科学中的应用成效也较为显著。尤其是在教育系统中,由于其涉及的维度较多,内涵较为丰富,不同元素之间在形成了横纵联系的基础上,更是连成了紧密的网络。如家庭接受社会教育理念的影响,并将此种影响通过家庭教育或行为引导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校在完成学生教学的基础上,对于家庭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引导职责与作用,进而可以认为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是在多种元素的协调作用下产生的综合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协同理论对于复杂影响及内在联系关系的系统均可进行充分的描述,也为人们探讨及思考复杂问题提供了另一种路径与视角。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贯穿人才成长的全生命周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必然要对思政体系进行同步建设,从而在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的双重作用下,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协同理论的核心是对复杂系统的不同维度以及内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显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了研究相得创业创新理论、社会相得人才供求关系、经济相得创业蓝海及市场动向判断、教育相得教学设计与方法等内容。与之相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思政体系则更为复杂,在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人能力与价值观的成长及思想建设等相关内容。基于此,有必要在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引入协同理论对其进行指导,从而达到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协同联动等基本目的。而当协同理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时,其产生的作用也将从三个方面得到有效的体现。
第一,有助于理清教学思路。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培训课程,虽然学校及相关单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具体的教学思路依旧存在模糊的客观情况。究其根本是创新创业的授课路径并未完全清晰,评价方式及可能取得的效果很难量化,尤其是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及影响因素较为广泛,绝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在此种背景下,引入协同理论能够系统地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作用方式,从而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对不同教学路径之间的成效差异进行研判,并构建综合的影响体系,对未来确定教学思路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思政体系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其一是让学生牢固树立创新创业的思维,做到能于创新,敢于创业,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其二是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技能,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做出应有贡献;其三是让学生建设有效的思想价值体系,如创新创业中的开拓精神、抗压能力等。协同理论有助于明确上述教学目标,并理清教学目标之间的层级及递进关系与具体的方式差异,使得基于目标关系的培养路径更为清晰,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表达。
第三,有助于因素协同联动。协同理论的基本框架强调重视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合影响。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具体的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关关系;要协调社会观察与实践及课堂理论教学之间的相关关系;要协调学生认知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相关关系;要协调学生的心理建设与实际能力提升之间的相关关系。上述影响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并非单点连接,而是相互之间形成更为复杂的制约与联系,如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考虑学生的自我认知等心理因素。为此,协同理论的应用能形成不同影响要素之间的协同与联动,进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协同理论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通过理清课程体系中的影响因素结构、影响维度层次以及影响因素的变化与相互关系等方式发挥作用。
协同理论的应用前提是要从结果出发,对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列举,从而构建影响因素的基本结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中,影响因素包括了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诸多环节,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是思政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其中来源于政府的影响较为单一,即我国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来源于社会的干预主要为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与需求现状;来源于学校的影响则包括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思政建设路径、校园环境等多个方面;教师要重点关注教学的方法及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学生则可从自身现状与需求出发进行灵活的要素组合与选取。
在明确了全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协同理论要对影响要素进行科学划分。简而言之,就是将复杂的影响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归类划分,进而为后续的协同规划与优化升级提供基础。按照一般性规律而言,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中,可按照可干预与非干预应用以及不可干预的三个维度来进行划分。不可干预主要是指思政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如国家政策、学生思政现状及需求等。这些指标的共同特征是客观存在,且无法进行主动改变,如学校不能要求国家对创新创业政策进行调整。非干预应用维度主要是指无法进行改变但是可通过观察与引入等方式纳入到体系建设之中的影响因素,如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及需求等指标。这些指标的核心在于不随着学校思政体系建设的期望而改变,但是却可作为可干预性因素的控制指标或环境指标。可干预因素,是指通过自身努力与升级能够进行改变的指标,如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的目标设定、学生的期望引导与能力建设等。
影响要素确定后,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迁,对于最终结果的影响效能也会有所差异。如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与需求便是在不断变化中,微观上表现为对于学生思政水平及具体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在传统教育体系下,学生的知识性能力作为其求职的核心要素,而当前的社会人才评价体系除了少部分技术门槛较高的岗位外,一般岗位就业更看重学生的思政水平,如心理健康情况、抗压情况、团队合作及价值观等。基于此,在课程思政体系的过程中也要对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持续关注,从而调整思政体系的建设方向与重心,也为具体内容的调整奠定基础。
协同理论视域下,不同影响要素要进行充分考量,进而在达成核心目标上形成有效的合力。针对这一目标,要探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不同维度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可干预维度下的影响因素主要作为背景与前提而出现,为思政体系建设框定具体的范围与目标;不可干预的应用维度要素则可以成为思政体系建设的基本“养料”,建设过程可以从中需求营养,做到自身的扩充。可干预维度下的影响因素则是后续建设对策的具体来源,要根据不同影响因素的特征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以达到改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根本目的。
协同理论视域下,以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为基础,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的可干预因素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有效建设的根本效果。
在具体教育体系的建设上,要遵循递进式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利用“思—创”结合的基本协同理论基础,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一方面,通过“双创”通识课奠定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在构建学生基础知识架构的同时引入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必备思想准备,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找到创新的方向以及创业的目标。一方面,通过“思—创”融合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思想教育在创新及创业中的具体应用范式,了解思想建设及思想提升是创新与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从而改变学生重视技术、轻视思想的基本局面,切实地将思想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过创业实践课的方式带领学生对创新及创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找到从创新到创业的可行通路以及从创业到创新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利用实践巩固自身所学的相关知识,并完成思想上的提升,达到思想与专业技能的双进步。除此之外,实践课中还能够通过模拟或实践平台实操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创业与创新的过程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在实践育人的思想教育层面上取得有效的突破。
高校可以依托政府、学校、企业的协同合作,统筹校内外资源,以打造校内外实训平台为“主抓手”,推进大学生“产教融合型”创业实践和项目孵化平台建设,这样的平台建设有助于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效。一方面,校内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与企业、社会紧密对接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项目孵化、实践指导、培训服务、融资服务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另一方面,校外搭建创业实践基地,实施产教融合,对接企业真实项目,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全真式”创业实践锻炼,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中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教师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但更多的是向着专业技能倾斜,针对思政教育的能力建设相对薄弱这一现象,要以教师能力建设为起点,以思政能力、专业能力为核心,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一是通过广泛的宣传与教育,让教师在思想政治建设与课堂融合上达成认知共识,认同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合思政思想,为思政育人的实际构建扫平障碍;其二是通过多元化的培训让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重点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进行专项训练,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应用,并达到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内容融合的效果;其三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赋能,提高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动态的观察与掌握情况,使其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进展等因素对教学方式及内容进行调整,从而在完成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目标的同时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政教育应该与课程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课程组成部分,在该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思想,形成有效的思政体系建设,有助于学生能力与思想的全面提升。协同理论是协调复杂任务中不同影响要素相关关系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能够理清学科思政体系建设中的各类要素与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而对背景性要素与可干预要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因此从可干预要素中选取的体系建设、平台建设、自组织建设以及教师能力水平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当然,也需要注意要达到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要依赖后续的持续研究予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