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柏昌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教育部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取得明显成效。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就是要实现从“托底”教育(教育公平)到“托举”教育(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转向,面对新任务、新目标,有如下三个猜想供大家思考。
一些教师反映,平台上的资源并不好用。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客观的静态资源要成为师生上手的资源,通常需要经过适应性改造,毕竟学生周遭的学习环境、学习工具是搬不走的,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主张也是根深蒂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从“应用为王”的视角做更多思考和尝试。
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们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利用平台中的优质资源开展因地制宜的二次创作和公开展示,将“错位”的劣势转化为“微创新”的动能。
另一方面,可以将课例资源转变为课例资源包,不仅有教学过程视频,还有开源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具、评价工具和使用指南,既方便教师上手使用,也方便教师开展二次创作。
显然,这就意味着提供的资源必须是开源的,否则无法支撑教师创造性使用这些优质资源。然而,资源开源面临诸多挑战,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规范各类用户获得、使用、改编和重新发表教育资源的权利和义务,需要技术的支持和强有力的监管。
就目前而言,国家平台上的资源是全免费的,在“托底”建设阶段无疑是合理的,但走向“托举”阶段是否还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待观察。进一步释放优质资源的生产力和活力,不应排除适当引入收费模式的可能性。按照“托底”和“托举”的区分,对于“托底”的资源,当且应当是免费的;而对于“托举”类资源,尤其是那些开源的课例资源包,缺少付费模式恐难奏效。当然,即便采用付费模式,不仅要价格合理,而且付费的核心主体应是学校或政府,不应转嫁到师生头上。
还有一种激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活力的模式,即教育众筹:教育主管部门制订资源众筹的规则与规范,教育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发起资源众筹活动,所有教育用户都可以参与资源的共创共享。如果说付费模式是一种单纯的消费模式,那么教育众筹就是将教育资源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实现资源的聚合效应。
教育评价改革离不开平台的支持,平台建设也离不开评价功能的完善。就目前来看,平台的评价功能还比较弱。微观的教学评价功能正在增强,但针对资源的评价和针对区域教育质量的评价还有待观望。
对资源的评价较具操作性,可以从科学性、易用性、有用性、可交互性、可嵌入性、可改造性、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角度获得客观依据,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资源的使用数据,实现对资源的动态评价、自动标识和用户分类,进而达到以用代评、以评提质、分类治理的目的。
依托平台构建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体系无疑更具管理价值,也是最为激动人心的功能,同样需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的动态采集和挖掘,形成教育质量的评估模型和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