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功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
夏劲云 安徽省铜陵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1]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互联网时代学生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新特点,认识到智慧技术对学习的深刻影响,探索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当下,教师必须以更宽广的单元整体教学视野,运用新技术赋能语文学科教学,通过富媒化资源推送、多维度真实情境创设、任务支架设计等多角度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从而扭转传统语文教学单向传递和机械灌输的倾向,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素养导向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单节课的设计,而应站在单元的视角整体规划。[2]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材单元的静态模式,对数字教材、视频课程等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并结合学生经验跨教材单元、跨年级、跨媒介组织动态的学习单元。基于统编教材的双线结构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主题,如四季美景、离别情怀、家国天下等,以主题统摄诗篇,以单篇加多篇的群诗阅读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学生按需提取经整合的库量化、结构化的资源,如朗诵音频、背景资料、微课视频等,从而避免重复性的低阶认知负荷。
理想的教学情境是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持续互动。因此,语文教学不应将学习和生活割裂开来,而应将冰冷的知识符号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借助新技术和信息资源,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从虚拟仿真、协作交互等多个维度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例如,数字资源、思维导图可以将学习、分析、思考的内容可视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图片、动画、音视频,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模拟现实等虚拟情境能够在短时间内激活学生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即将线上教学资源丰富、互通互联等优势和线下教学现场感强、面对面交流方便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同步和异步的方式提供自由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连接线上线下学习的关键便是学习任务。新课标强调:“以任务为载体,整合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3]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基于项目或者问题解决的任务,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促进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围绕连贯的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应将大任务分解为互有关联的子任务,组成任务链,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并通过智慧平台推送任务单,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教师要不断思考如何运用新技术实现“从支持教师的教,到真正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4]学生则在智能化、情境化、移动化的学习环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深度体验和知识建构。在具体实施时,要突破传统的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限,借助智慧平台,促进学生、教师、平台、资源等的多维互动,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言语活动融为一体,以语文活动为主线,激活学生展示和表达的需求,凸显多维交互和深度体验,帮助学生从“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的窘境中走出来,在活动中激活思维,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智慧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在沉浸中唤醒感情,通过精神的游历与探险形成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以及生发性审美。因此,教师应发挥线上线下融合所具有的互通互联、开放灵活、智慧个性的优势,构建更为开放、有序的学习生态。以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教学为例,理想的教学设计是将其和综合性活动相结合,统整为学习周期相对较长的主题式项目单元,以诵读活动为主线,在大约两周的时间内开展古诗词赏析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活动主题为“诵读启迪智慧经典浸润人生”。
为深入领悟中华诗词精髓,为未来人生打下鲜明中国底色,现结合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方案》,在“紫藤花下”读书节期间举办古诗词诵读活动,八年级结合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开展经典诵读比赛。
线下学习资源为八下教材的5首教读和8首课外诵读古诗词;线上学习的资源为唐诗宋词电子数字读本、教育部经典诵读视频精选、徐建顺老师《普通话吟诵教程》视频、中华吟诵网和搜韵网的诵读指导。
(1)课前活动:声情并茂诵古诗
课前学生登录智慧课堂学习系统,完成前测,系统诊断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教师终端。教师在云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备课,并设计适恰的教学课件、视频、习题。具体任务如下:
①从学习资源中选择一首诗歌,反复朗诵,揣摩语言,把握节奏;录制视频参加小组比赛。
②借助智慧课堂的库量资源,学习跨媒介阅读与鉴赏,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观看朗诵指导视频及获奖作品,揣摩诵读技巧。
③师生合作,从内容主题、语言表达、态势神情、综合印象等方面制订评价量表并上传云平台,小组成员依据评价量表开展自评与互评,并推荐作品参加班级评比。
(2)课中活动:别出心裁品古诗
基于智慧课堂创设丰富的情境,促进师生、生生多维交互,碰撞思维火花,激活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通过课堂举手、计时抢答、头脑风暴、单元测评等活动促进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智慧平台反馈的学习数据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控教与学活动。具体活动如下:
①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复现诗歌意象,还原场景,在情境中唤醒学生的经验与情感,实现物我交融。
②思考探究。古诗词发端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上古歌谣,如需要为所朗诵的诗歌选择背景音乐,如何选择与之相契合的音乐情感基调?
③协作交流。声情并茂是吟诵的理想境界,对比视频诵读,如何通过品味音韵把握诗人的情感?
三项活动着眼整体诵读任务,从小处切入并紧密相连。在智慧技术支持下通过感受意象、走进情境、触摸情感将学习引向深入。例如,在学习《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利用网络链接《望岳》《春望》,统整为杜甫诗单元教学,播放学生与名家诵读作品,在比较分析中开展古诗词吟诵鉴赏活动。《望岳》的韵脚是了、晓、鸟、小,押筱韵,韵母为iao,发音时开口度大,声音响亮,能够抒发愉悦欢喜而豪迈的情感;而《春望》的韵脚分别为深、心、金、簪,押覃侵韵,韵母en、in声音响度小,给人平稳之感,适合表达深沉、忧伤等情思。将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并进行吟诵,学生容易产生对诗人情感的热烈回应与深切共鸣。
(3)课后活动:分门别类辑古诗
课后小组成员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文字、视频、图片在线发布学习成果,不仅可以将小组作品编辑为视频专辑,上传班级空间进行展示,还可以整合为多个专题,把朗诵作品辑录在一起,编成一本诗集,使用二维码与线上视频进行链接,师生、家长扫码观看后即可点评诵读作品。
①确定专题,聚合作品。例如,《诗经》里的爱情,可辑录《关雎》《蒹葭》《子衿》等作品;送别诗中的离愁别恨,可辑录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等作品。
②会话协作,注释评点。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师生结合教材注解和工具书,给每首古诗做注释;诗集编委会成员精选线上自评、互评内容,对朗诵进行点评,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学校比赛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
③编辑汇总,交流分享。设计版式封面及插图,为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写一篇“前言”或者“编后记”;纸质诗集应呈现与朗诵视频合集相对应的二维码,方便传阅、评价、分享。
综上所述,中学生日渐式微的读诗兴趣和日趋淡薄的传统文化底蕴提醒教师必须变革学习方式,在智慧技术的支持下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和富有挑战性的语文活动,以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批改、多维互动、个性化学习等问题,促进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和精神成长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