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强教授思想指导小陷胸汤临床应用举隅*

2023-02-10 06:2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胸闷黄连半夏

王 青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武汉市普仁医院中医针灸科,湖北 武汉 430081)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省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骨干人才,启动了全省中医药人才培训工作。得益于此次培训,笔者有机会继续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跟着名医名师再学经典,收获良多。梅国强教授讲解的《伤寒论》,理论结合临床,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分享,让笔者受益匪浅,也使得心中那些临床中的困惑豁然开朗。尤其是梅国强教授讲解的小陷胸汤的临床应用推广,实践型很强。笔者将其应用于临床,确实效如桴鼓。现将在临床应用的几个典型病例分享如下。

1 验案举隅

1.1 流涎症 患者胡某某,女,62岁,初诊日期2021年5月7日上午09:27。因夜间吐涎、矢气频频明显半月要求中医调治。患者自诉近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口涎增多,每夜从睡梦中醒来吐涎,吐涎后方能再次入睡,同时口苦、口干,伴有矢气频频,头昏不适,要求中医调理。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一直服用格列齐特缓释片和阿卡波糖,自诉平素血糖控制良好,有高血压病史,服用氨氯地平片,自诉血压控制良好,诊室测得血压130/76 mm Hg(1 mm Hg≈0.133 kPa),否认药物过敏史。绝经10年。辅助检查结果:此次就诊糖化血红蛋白经检查为6.5%。刻下见:夜间流涎,吐涎后方能入睡,矢气频频,口干口苦明显,白昼如常,腰酸不适,二便调,面色少华,舌质红,苔白厚,有裂纹,脉细数。西医诊断:流涎症,中医诊断:(1)消渴(痰热内蕴、气阴不足证),治疗予清化痰热、养阴生津,方选小陷胸汤加味,方药如下:黄连6 g,法半夏15 g,瓜蒌皮10 g,山麦冬15 g,北沙参15 g,石斛15 g,玉竹15 g,葛根30 g,薏苡仁30 g,炒白术15 g,菟丝子30 g,天花粉15 g,赤芍15 g,山药30 g,五味子9 g,紫苏梗12 g,5剂,日1剂,水煎3遍,混合液浓缩为300 mL左右,分早晚2次饭后30 min服用。

二诊:患者诉吐涎减少,口干口苦减轻,夜寐好转,查体:血压112/65 mm Hg,面色少华,舌质淡,苔厚薄不均,中间苔白厚而腻,脉细。患者舌苔厚薄不均,根据梅国强教授的讲述,属于湿热未清,但是已有伤阴征象,此时要注意顾护阴津,因此去掉黄连,改为佩兰。方药如下:佩兰15 g,法半夏15 g,瓜蒌皮10 g,山麦冬15 g,北沙参15 g,石斛15 g,玉竹15 g,葛根30 g,薏苡仁30 g,炒白术15 g,菟丝子30 g,天花粉15 g,赤芍15 g,山药30 g,五味子9 g,紫苏梗12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早晚2次服用。

三诊时患者满脸笑容而来,同时带来了几个邻居要求给看病。原来,患者服用7剂中药后,夜间吐涎症状消失,口干口苦症状缓解,再无矢气频频,整个人舒爽得劲,跟左邻右舍一聊天,都感叹中药的神奇,于是相约而来要求中医调理不适。由此可见,只要中医疗效显著,老百姓还是会积极支持中医的。

按语:小陷胸汤有清热涤痰、宽胸开结的功效,是治疗痰热阻滞心下、累及胸膈之经方。梅国强教授根据自己的多年临证经验,将小陷胸汤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推广,察其舌苔为黄腻苔的各种病证即可加以应用,根据患者的脉象即临床病证再进行适当加减。受此启发,在临床碰见上例患者时,首先就想到了应用小陷胸汤,然后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适当化裁。

流涎症,即唾液不自觉的溢出口角,西医认为多由吞咽障碍或涎腺分泌旺盛等引起,常发生在脑血管病变影响脑干中与吞咽功能相关的脑神经[1]。该病属于中医“涎下”“口吐涎”“滞颐”“多涎症”等疾病,病因为“风”及脾肾不足,常采用方药和针灸治疗。中医认为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素问·宣明五气》中记载:“五脏化液……脾为涎”“脾在液为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与精气上注于口而为涎。在《灵枢·口问》中有云:“人之涎下者……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这从中医角度很好地解释了流涎的病因及机制。另清代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口角流涎》中有云:“凡人夜卧之时,心静神敛,则肾气藏而廉泉穴闭。若老年肾阴亏而气不摄舌下二穴,寤寐皆开,侧卧枕间,口角流涎,液不藏矣”。涎水的敛藏和吞咽需要肾阴的滋润宁静、肾阳的温煦推动。因此对于多涎症中医论治着眼点一定是从脾肾二脏入手。

回顾上例,首诊用了小陷胸汤加味,小陷胸汤仅三味药,黄连、法半夏及瓜蒌,方中黄连既可清泻中焦之热,又能清脏腑郁热,使热退而消谷减,火退则消渴愈,势除则气阴存[2]。从而釜底抽薪,再适当加上补肾健脾利湿之中药,合方具有清化痰热,健脾补肾,养阴生津之效,正和该患者之证,当显效!二诊已见疗效,效不更方,然察其舌象已无热,舌苔已出阴伤征象,故去掉苦寒之黄连,服用7剂而痊愈。

1.2 高血压病 患者彭某某,女,62岁。初诊日期2021年6月7日上午10:10。因“头痛头晕伴胸闷心悸半个月”前来就诊,患者自诉近半月自行将降压药减量后出现头晕、头痛,伴有胸闷、心悸不适,夜间难以入睡,纳差食少,晨起咽部有痰,吐出方清爽,自行在家测量血压,降压药减量后血压维持在160~170/100~123 mm Hg,现要求中医整体调理,辅助降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一直服用氨氯地平片5 mg/d,半月前减量为2.5 mg/d,血压控制不佳,否认药物过敏史,绝经9年。辅助检查暂无。刻下见:头晕不适,头重如裹,胸闷气短,伴有汗出淋漓,纳呆,大便稀溏,夜寐差,观其形体肥胖,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腻,微黄,脉滑。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中医诊断:头痛(痰湿内蕴证),治疗当清热化痰、健脾除湿,方选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加味,处方如下:黄连6 g,法半夏15 g,瓜蒌皮10 g,茯苓30 g,陈皮15 g,枳实6 g,竹茹12 g,天麻15 g,土茯苓30 g,白术(炒)15 g,夏枯草15 g,莱菔子30 g,砂仁6 g(后下),薤白9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2次服用。降压药暂时不加量,继续服用2.5 mg/d,嘱其监测血压,并记录在案。

6月15日二诊:患者头晕头痛已减大半,服药后泄出大量黏腻大便3次后,大便转为成形软便,诉晨起头重感觉消失,胸闷心悸症状缓解,夜寐明显好转,近1周血压维持在130~140/90~100 mm Hg,舌质淡,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脉滑。效不更方,原方不动,继续开具7剂,2021年6月21日来复诊,患者精神状态良好,面色红润,步态轻盈,诉现在血压平稳,维持在115~130/80~90 mm Hg,无头痛头晕,无胸闷心悸,夜寐安宁,晨起无痰,二便调,察其舌淡红,苔薄白,脉平缓有力。患者精神已复,舌苔脉象平稳,嘱其注意生活方式,监测血压,暂不用药,不适随诊。2021年7月20日随访,患者诉近1个月血压均平稳,身体舒适无恙。

按语:《伤寒论》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上例高血压病患者,胸闷气短心悸不适,结合其舌脉及其他不适症状,辨证为痰湿内蕴之证,痰湿结于心下,则见胸闷气短、心悸不适等症状,痰湿阻络,气郁不通,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则头晕头痛,浊阴不降,则大便稀溏不成型。治疗上应清热化痰、健脾除湿。反观首诊方剂,该方糅合了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及瓜蒌薤白半夏汤,吴鞠通提出针对痰湿当采用分消走泄之法,故在此方中加入了土茯苓、莱菔子等清利之品,使痰湿之邪从二便清泄而出,故患者服药后出现大量黏腻大便。湿邪得以排出,故大便之后成形,精神舒爽得劲。在此方中,加入茯苓30 g,主要起安神之功,睡眠好转,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庞小涵等[3]等通过网络药理平台,分析发现小陷胸汤中黄连的成分槲皮素、小檗碱等,半夏的成分卡文定碱、豆甾醇、松柏苷和瓜蒌的成分菠菜甾醇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可通过调节相关靶蛋白的基因表达,调控血管组织重构与细胞外基质代谢,从而减轻炎性反应,进而调控钙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等通路来达到降血压。在该病例中,患者的降压药并没有增加,通过中药的整体调理,患者症状缓解,血压得到良好控制,这说明中药的降压效果还是很显著的。查阅文献发现,运用小陷胸汤治疗老年痰湿内蕴型高血压病的研究非常多,这说明小陷胸汤治疗高血压病是有据可依的。

2 小结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结胸证的代表方剂,小陷胸汤证为痰热水饮互结之证,病变部位在胸膈与胃之间,用药质地亦较大陷胸汤轻。在临床上梅国强教授将小陷胸汤应用于慢阻肺、胸痹心痛证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2020年在新冠肺炎肆虐之时,梅国强教授心系疫情,将小陷胸汤应用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4]。受梅国强教授的启发,笔者将小陷胸汤应用于流涎症及高血压病,亦获得了意外的良好疗效。查阅文献,发现将小陷胸汤应用于肺癌、胃炎等案例比比皆是。各种疾病虽然西医病理机制不一,然病程中出现痰热内蕴之证时,均可应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方源于古,只要辨证准确,均可不拘于古方,大胆用之,临证时随证加减,常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胸闷黄连半夏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半夏入药多炮制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