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李玉敏
作为指向复杂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近几年,项目化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应用。在研讨和反思时,我们也冷静地发现,已有的语文学科的实践案例中,存在不少问题。
苏西·博斯和约翰·拉尔默两位学者,在《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一书中,针对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智力挑战与成就感、真实性、公共成果、合作、项目管理及反思。基于此框架,教师们在研讨中提出,关于语文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之前的主要问题是“基于主题而非基于任务”,比如,“最美的樱花”“我是小诗人”等,更多的是关注项目名称,往往通过“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展一展”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缺少真实的问题驱动,智力挑战与成就感欠缺,真实性不够,项目中的合作也被虚化,作品大多只是学生已有能力的重复呈现。教师往往只满足于活动的完成,而忽略了基于学科的问题设计,忽视了项目与语文学科的关联,不能很好地指向语文学科学习中复杂问题的解决。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分3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带来的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师必须成为“学习任务”的“设计师”,其关键在于,能提出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任务的核心:用语文来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任务”,应该来源于课程、教材、学情的真实关联。真实的任务,可遇而不可求,往往需要教师有意创设。但即使有意创设的任务,也要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新课标中,对“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是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的。接下来,我们也按课标
的顺序,呈现6个语文项目化学习任务设计的案例。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在第三学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六年级下学期,我们设计的项目,名称为“汉字家族故事多”。
汉字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秘密,同一个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意思就不一样了。汉字有许多个家族,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当它们重新相聚在一起时,就产生了许多有趣、好玩、有意义的故事。你能通过搜集汉字,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教师通过示范引领,帮助学生掌握搜集汉字的办法,选择主题。学生起草故事初稿,与同伴交流,获得有益的反馈,优化故事,之后通过叙述故事、合作表演、绘本创作等,与读者建立联系。
学生创作了这样一些故事,如:枇杷果儿圆又圆,芭蕉叶子绿又长。丝瓜绕着篱笆爬,蝴蝶正学芭蕾忙。奇葩异草扑鼻香,荷塘水波清又亮。夏天景色真美妙,弹起琵琶高声唱。再如:冬天到,穿着棉袍放花炮;春天到,刨土栽树看花苞;夏天到,吹着泡泡满街跑;秋天到,精神饱满上学校。基于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可以在观察、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汉字构字组词的特点,进而更深刻地感受到汉字的文化内涵。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第三学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尝试用多种媒介方式记录、展示、讲述他们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如何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模范”就在身边,他们的故事是真实感人的。我们想到,学校每年都会评选“最美教师”,而“最美教师”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学技艺,就是我们身边的“劳动模范”。结合学校实际,在五年级下学期,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项目驱动任务:
学校将于9月10日教师节,召开“最美教师”颁奖典礼,请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合作设计方案,采访一位“最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撰写一段颁奖词,并尝试用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他们的故事,与全校师生分享。
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讨论修订、拍摄制作,提交的作品令教师们深为感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阅读、写作、采访、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在第三学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为“万物有灵”,精选了《白鹭》等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第七单元,又精选了《四季之美》等几篇课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之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项目驱动任务:
大自然是充满灵性的,校园里有荷塘、路边的柿子树、高大的银杏树;小区里,有茂密的小树林、长满了青草的小径;家里,有小动物陪伴你长大;夜晚,星星和月亮告诉你关于宇宙的秘密……同学们,《白鹭》《桂花雨》《珍珠鸟》等文章的作者,都是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才将万物的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请你准备一本自然笔记,围绕你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记录,每周不少于一次。在学习第七单元之前,我们将进行自然笔记的展览和交流。
经过两个月的观察记录,学生的自然笔记中,有花有草,有可爱的小动物,有对月亮、星辰的记录。学生惊奇地发现了大自然的变化,被其中的美深深吸引。在交流时,有的学生分享了视频,并配上了解说词;有的学生展出了绘本,隽永的语言令人赞叹。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第三学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辅助,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式。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在之前的教学中,教师们也尝试引导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去理解课文。但因为任务不清晰、不明确,不少学生的思维导图,指向的是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未能很好表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学习任务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把“?”变成“!”。文中的三位科学家,都收到了小读者的来信吗?想听听他们自己是怎么回顾发明、发现的过程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请你给小读者回一封信,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简洁清楚地表现发明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应用和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巩固和“活化”基础知识,并在语言的应用中培养具有可迁移性的能力与素养。
第三学段,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梳理、反思小学阶段的阅读生活,运用口头或书面方式,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
六年级下册的“整本书阅读”中,向学生推荐了《城南旧事》。以往教师更多关注悲剧性结局的文学意味、“京味儿”的语言特色、女性叙事视角、象征的叙事手法等,更多的是教师从成人角度对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输入式的学习”,而非“输出式的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具身地回到自己的阅读经历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考,与他人分享?我们请一到五年级的学生,分别写了一封信给六年级的毕业生,请教如何选择合适的书,哪些书值得一读再读,读书有哪些方法等。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学习任务:
林海音的《窃读记》,写的是她小时候爱读书的故事。冰心也曾写过《谈读书》,记录了她童年时读书的经历。阅读伴随了我们的童年。在即将毕业之际,回顾自己阅读的经历,你一定也有许多感想。弟弟妹妹们在信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结合自己的实际,像大作家一样,用书信、表格、视频、图表、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
这个要求,更好地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阅读策略,对自己的阅读行为做出积极反思和评价,是领会后的应用、理解后的创造、内化后的外化。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第三学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
我校每年都举办“十岁成长仪式:穿越南京”活动。十岁的时候,学生更多是“服从方案跟着走”,当学生即将毕业时,能不能“自己策划自己走”?经过反复的交流,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三年前,我们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城市是文化的,是历史的,也是科技的,是现代的。三年过去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哪些仍然不变,又有什么正在改变。如果你是城市形象宣传大使,请你和你的团队一起拟订新的读城方案,并用跨媒介方式,表达“喜欢南京的N个理由”。
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我们呈现了一些跨媒介叙事的方式,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跨媒介方式。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了让我们眼前一亮的“读城方案”,展示了让我们深为赞叹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当得知学校要为暑假“四点半学堂”托管班设计参观考察课程时,学生自告奋勇,提出了一系列既充满童心童趣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并得到了学校的采纳。
以上案例主要介绍了项目化学习在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如何以一个好的问题,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在生动丰富的语文学科实践中,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积极探索语文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其中,有的学习任务是基于一个单元的,有的学习任务是基于一篇课文的。限于篇幅,关于“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化学习评价”未及阐述,实践中,“好的问题”与“好的评价”是互为支撑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