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事
入乎其内
读史传文,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过去,嗅到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听到大漠边关的鼓角争鸣,看到沙场征战的刀光剑影,了解到能臣勇士的竭忠尽智……史传文既是史学又是文学,它对历史进行故事化叙述,注重塑造人物形象。我们阅读史传文时,需要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一、全面察看,认识历史人物。
史传文中的人物,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思想性格复杂,我们需要注意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人物产生的社会影响、在比较中洞察人物性格特征,才能做到充分认识,客观评价。
1.看描写,了解人物形象。
史传文注重人物描写,特别是对语言和行为的描写,可让读者感受到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夜缒而出”,足见其“勇”,凭一番言辞,让秦伯改变主意,足见其“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体现了烛之武不被重用的委屈和牢骚;“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可见刘邦的果断;项伯来告密,刘邦深知现在不是项羽对手,马上与项伯“约为婚姻”(实则是利用项伯),可见刘邦善于周旋的一面。
2.看影响,凸显人物精神。
史传文中的人物,有的让我们扼腕叹息,有的让我们深恶痛绝,有的让我们心生景仰……烛之武在解除郑国危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在国难面前义无反顾的精神永载史册;张良在鸿门宴中帮助刘邦化险为夷,他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有智慧和技巧,在看似平常的举动中操控一切,是一个胸有韬略、忠君卫国的谋士。
3.看区别,洞察人物本性。
项羽帐下,和张良同样有智谋的是范增。他作为项羽的谋臣,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在项羽面前,他只有为父的威严,没有为臣的谦恭。
项羽和刘邦同样处于领导地位,但与刘邦相比,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信,坐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刘邦善于用人,思虑周全,最终成就霸业。
《鸿门宴》中,性格对比鲜明的人物还有“叛徒”项伯与曹无伤,“武将”项庄与樊哙,他们的本性同中有异,都是事件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多路探寻,认识历史事件。
史传文中的事件,记录着人物的行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有其丰瞻的史料价值。我们需要抓住要素、梳理情节、探究原因,既欣赏,又俯瞰,将其放在历史的背景中去认识,去思考,去借鉴。
1.抓住要素,理清事件脉络。
史传文属于记叙性文体,有记叙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要的事件还交待其起因、经过和结果。阅读时,抓住记叙要素,可迅速理清事件脉络。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可查找出以下要素内容:
时间:春秋时期僖公三十年。
地点:函陵、氾南。
人物:晋侯、秦伯、佚之狐、烛之武、子犯。
起因:晋侯、秦伯围郑。
经过: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伯请求烛之武,烛之武劝说秦伯。
结果:秦、郑结盟,晋侯撤军。
2.梳理情节,欣赏事件波澜。
阅读史传文可采用“人物+事件”的格式来梳理情节,在此过程中,会发现情节像山峰连绵起伏,像洪水波澜不断。
《烛之武退秦师》:①秦晋围郑,大兵压境,局势紧张→②佚之狐进言,解围有了希望→③烛之武推辞,希望变得渺茫→④烛之武答应,事情又有了希望→⑤烛之武夜缒而出,让人为他的安危担忧→⑥秦伯高兴,答应结盟,危险解除→⑦子犯请求攻打,局势又紧张起来→⑧晋文公分析形势,决定撤军,战事最终平息。
《鸿门宴》:①无伤告密→②项伯夜访→③沛公谢罪→④范增示意→⑤项庄舞剑→⑥樊哙闯帐→⑦沛公逃席→⑧无伤被诛。从沛公刘邦危险情况看,①起,②③伏,④⑤起,⑥伏,⑦起,⑧伏。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时而剑拔弩张,时而峰回路转。事件波澜起伏,不仅扣人心弦,吸引读者,而且再现了斗争的复杂过程,体现了人物的真实性格。
3.探究原因,揭示事件意义。
探究事件的关键之处,追溯原因,有助于发掘人物品性,了解社会现实,于是,事件就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
项羽和刘邦进行了四年大规模的战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高祖。其实,鸿门宴已经预示了这个结局。鸿门宴暴露了项羽及其统治集团的弱点——自负和松散,显示出刘邦及其统治集团的优点——精明与团结。
烛之武能退秦師,使秦国和郑国结盟,是因为他指出了若秦晋攻郑,秦国无利可图的政治形势。多年以来秦晋通婚,以结为盟好,但也有过晋国“焦瑕失约”之事,后来,秦国又与郑国结盟。从“秦晋之好”到“兵戎相见”,秦晋往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史传文中的人物,为我们演绎人生,提供指引;史传文中的事件,让我们兴味盎然,心潮澎湃。我们阅读史传文,通过全面察看,多路探寻,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史鉴的角度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从审美的角度获得赏析品味的感悟,从写作的角度获得写人叙事的技法。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在这篇文章中,他的形象也很丰满,请试作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项羽为陈述对象,注意地点的转移,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楚汉相争的历史,分析垓下之战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