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及运行效果

2023-02-09 06:05张艳宁李卫卫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质量保证督导

张艳宁 李卫卫 肖 敏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及运行效果

张艳宁 李卫卫 肖 敏

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仍面临未能有效统筹多元主体力量、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常态化机制尚未健全、保障措施待落实落细等问题。西北工业大学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构建了“三四四”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即以“学生成长—数据治理—资源优化”为三中心,坚持“系统化、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四原则,创新质量保证“协同、评价、监督、改进”四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强调,要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嗣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着重强调要健全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可见,构建科学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教育界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工作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从观念层面来看,高校管理者与教师对内部质量保证的本质、结构、功能、价值缺乏深入认识,欠缺生本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使得质量保证过于强调权宜性和功利性[2]。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举措不到位,缺乏系统的配套设施,在基本制度执行过程中,责任实现机制不健全造成主体责任不明晰,执行力不足,存在重管理轻激励、重控制轻引导现象,内外沟通互动机制不畅[3]。

针对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面临的现实困境,国内学者们也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动态监测模型[4];二是建立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控制平台或系统[5];三是以指数形式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评价新工具[6],根据指数构建方案设计出各维度以及基础观测指标,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进行实证分析[7]。总体来看,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究了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相关理论、存在的问题以及基于理论的实践,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从理论层面上来看,研究成果大多比较零散,缺乏高度概括的、能够引领现代化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研究;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已有研究提出的内部质量保证方案针对性不足,缺少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有效反馈和改进机制的挖掘。现代治理理念是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诉求,重新组织权力分工与利益联系,进而建立起有效的治理体系。针对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存在的问题,西北工业大学基于现代治理理论相关成果,构建了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现实困境: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面临的问题

(一)内部质量保证未能有效统筹多元主体力量

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工作应以校院两级管理机构为核心,将政府、社会、研究生、教师等教育主体纳入工作的范畴。但根据实际调研发现,多数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工作中其他教育主体及利益相关者参与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生在质量保证工作中主体地位不明显,部分高校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上缺少学生主动行使质量保证权利、参与质量保证活动的机制和办法[8],学生主动维护教育质量的意识较弱。二是高校教师在质量保证工作中话语权缺失,多数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要由管理人员、督导、研究生三者构成,教师仅作为被评价者参与其中。教师未能全程参与内部质量保证顶层设计使其处于质量价值的劣势,进而影响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高校未能有效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质量保证工作,行业组织或专家对质量保证工作参与度不高,部分高校将企业导师纳入质量保证体系仅是“走过场”“讲形式”,而这一现象也印证了有研究发现的“我国行业或企业游离于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之外,存在较为明显的社会力量缺位现象”的结论[9]。

(二)内部质量保证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作为一项科学性与技术性兼具的工作,其专业性不言而喻。由于我国质量保证理论研究的薄弱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等,使得内部质量保证方法和技术不够成熟,影响了其科学性和专业性。首先,内部质量保证主体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从调研结果来看,高校管理人员对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与技术的认知相对匮乏,导致其工作缺乏价值感与认同感。此外,部分高校督导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被督导对象不能诚心接受督导专家的指导与建议,影响了督导效果。其次,内部质量保证评价单一化。一方面,质量保证评价内容较为单一,虽然国家要求开展综合评价,但现实中质量评价内容仍以学位论文及科研成果为主;另一方面,质量保证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采用多维度评价方式[10],但现实中因教师评价等不够完善,使得学生评教成为质量评价体系的重点。最后,内部质量保证信息采集不够规范。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信息采集主要包括高校自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三种途径,其中高校自评往往受到单位私利驱动及对统计标准理解偏差等因素影响,使相关数据信息失真;专家评价易受个人主观偏见和评价技术水平等影响,也会造成信息可靠性不高;社会评价则受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对评价指标的主观性理解等因素影响,导致信息的信效度不高。

(三)内部质量保证常态化机制尚未健全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常态化重在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全面化、多层次、动态化的分析、总结与反思,以便及时改进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但由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尚未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建章立制环节上,部分高校未能根据科学程序及听取广大教育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加之缺乏规范严谨的操作程序,导致部分规章制度实施起来矛盾丛生。第二,在制度执行环节上,由于执行主体具有主观感情色彩,加之中国文化重“人情”,存在不按学校规定程序处理质量监控中发生问题的情况,致使质量保证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在制度监督环节上,随着研究生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督导既要重视教育教学指导的服务性工作,也要强调对督导过程中已发掘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整改[11]。如果督导过程中“重督轻导”“重查轻改”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则会影响督导成效[2]。第四,在反馈环节上,部分高校缺少教育主体反映质量保证机制存在问题的常态化、规范化的渠道和方法,使得研究生教育领域利益相关者权益表达、申诉渠道不够畅通。

(四)内部质量保证保障措施待落实落细

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相关保障措施的落到实处,但现实中保障措施并未有效支持内部质量保证的实施。一是缺少建设研究生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专门机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研究生教育方向、质量的全局性部署,应组织专门机构来开展体系建设,但目前很多高校并未成立质量保证专门组织机构,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由各部门分工设计然后整合形成的,设计过程中各部门缺少沟通与交流,故体系多呈现功能涣散、责任不清、制度间衔接性差等问题。少数高校虽指定由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建设,但因部门职责与功能有限,难以从全局出发统筹,以致建成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作用发挥有限。二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缺失,通过访谈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发展上长期奉行“拿来主义”,忽视本校的现实特征,模糊了质量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需的针对性,削弱了其实效性。部分高校虽每年定期发布本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但报告中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的篇幅较少,且定性评价与模糊性描述较多,定量分析与比较研究较少,总体来看并不能真正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服务。

二、理论探寻:基于现代治理理论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理论框架

(一)现代治理理论的适切性

首先,现代治理理论具有认识论上的优越性。机制是指某一工作系统中组织或部分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过程,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首先需要明确这一工作系统有哪些构成部分,其次要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换言之,机制既要呈现其静态的结构,也要展现其动态的过程。现代治理理论是以权力平衡与运行机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理论体系,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教育消费者理论、法人治理理论等,能够为诠释社会实践提供一个具有极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从现代治理理论出发,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获取解释不同教育行为的新逻辑,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与分析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成因,为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揭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运行机理,这也是机制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现代治理理论具有方法论上的可行性。现代治理理论的核心特质是强调从多元、开放、互动的角度进行思考。这种思维要求我们从关注单一主体转向重视多元参与,从关注封闭的结构转向注重开放的系统,从关注静态的实体转向重视动态的关系。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实践,包含层层嵌套的多环节活动。同时这项教育实践也在特定的系统结构中不断运行,既有高校管理人员、研究生导师、学生等实体要素,还涉及管理、制度等功能性要素。学者指出落实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应从分析影响其发展的所有因素出发来“破题”[12],意在强调研究视野需扩展到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整体范围之内,并且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多元主体作为研究出发的基本支点。一言以蔽之,现代治理理论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建设性的分析方法。

(二)基于现代治理理论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理论框架

现代治理的本质是多元主体通过共治最终实现善治的过程,其现代性体现的是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新时期从现代治理的视角审视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现代治理本身蕴含的高效善治、多元共治、开放系统、数据表达等,有助于厘清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基本使命、参与主体、分析单位、技术方法等(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现代治理理论的研究生内部质量保证的理论框架

第一,现代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追求的结果是善治,最终在于形成“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新教育格局”[13]。从这个意义上看,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使命是实现最优化质量和最大化效益。因此,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首先应厘清“质量”的基本内涵、基本要素与基本遵循。

第二,现代治理涉及“治理主体是谁”“治理主体间的关系”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治理的基本组织架构和基本运行机制。从现代治理的视角出发,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需要多元化主体,比如“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多种利益表达”等。同时,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结构应实行扁平化处理,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质量保证的效率。

第三,现代治理基本分析单位是整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分析单位要着眼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整体系统,围绕质量保证体系构成的关键元素与影响因素,关注系统整体结构运行过程中的多元价值共建及价值互动。

第四,现代治理相互合作与协商多元关系的有效运行,共建与共治目标的达成,均有赖于现代治理技术的运用与呈现。信息化在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如信息化能够便捷、精准地获取大量的教育教学数据信息,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分析、战略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信息化还可通过提升教育信息交互能力,为多元主体参与研究生质量治理提供便利渠道等等。因此,高校应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信息化技术,推动其在治理过程中的转化和应用。

三、实践路径:“三四四”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现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西北工业大学构建了“三四四”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如图2所示)。

(一)以“学生成长—数据治理—资源优化”为三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的构建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数据治理—资源优化”为三大中心。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是指在开展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时,坚持学生本位理念,并将其作为贯穿于质量保证实践中的一根红线,这也是质量保证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把学生需要及成长作为关注的重中之重,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获得感及发展成就,如在构建质量保证评价指标体系时,注重学生的需求,强调学生的学研经历、学研体验、学研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13]。另一方面,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参与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全过程,包括质量目标设置、教育过程实践、质量结果评价等,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以及自身的治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调动研究生在教育质量治理层面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且对学习与科研训练具有一定自主权,从而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

图2 西北工业大学“三四四”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

“以数据治理为中心”指的是通过最大化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测、质量预警、质量调查及质量报告为核心数据的质量治理路径。西北工业大学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建立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管理、实时监测、追踪与评价质量治理系统,基于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移动终端服务系统、智慧教学系统的数据支持,有效实现对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过程性数据的连续性采集,直观地反映出质量保证各环节的基本状态,初步构建起个人画像、过程监测、学业分析预警、质量反馈、学位点自评估、智能预测、智能挖掘、监测报告等质量模块。目前系统能够对研究生教育质量静态、动态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实现质量监测、预警、反馈功能,还可以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深层关系,研究生院及时与学院教师分享质量分析报告,极大提高了数据的使用价值。

“以资源优化为中心”是指以优化研究生教育人财物资源配置为核心的评价、服务及决策,是质量保证的基础保障。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涉及多方面资源供给,如何使人尽其才、财尽其所、物尽其用,直接关系到质量保证工作能否有效开展。西北工业大学通过优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的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学科专业资源、招生计划资源、优秀导师指导资源、教育教学项目资源、科研及重大项目资源、信息资源和绩效奖励等资源的分配、利用和优化的动态调节评价模型,使重要的研究生教育资源既服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学校“双一流”建设,也能够坚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导向,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绩效奖惩的原则[14]。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及优化贯穿研究生教育始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关键。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建立结合资源分配的质量评价系统,着力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意识和文化,提升科学决策能力,为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物质能源保障。

(二)坚持“系统化、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四原则

1.系统化联动原则

西北工业大学将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视作一个整体,使其各部分、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发挥了“1+1>2”的功效。一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治理目标、治理活动、治理机制规范及治理文化形成的网络联动工作子系统,在其各要素之间开展联动评价,如开展工作完成度、目标达成度、服务效能、工作效度等目的性、成效性、可控性、动态性的系统联动评价。二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各管理部门和学院联动,通过建立一套多部门协同联动、执行有力、运作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规范有序的工作流程,使得各部门系统联系、整体协调、有序开展质量保证工作。三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各关键环节联动,加强学科建设、组织优秀生源、教学与实践环节、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学位授予、毕业生信息反馈等环节联动,只有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有保证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才能实现最终的质量目标。

2.标准化规范原则

标准化规范是依据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文件及相关的人力、物力来实现的。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建立招生质量、教学质量、导师质量、论文质量、学位质量等研究生培养全面质量的标准、规范及制度,确保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机制有章可循、有效实施。首先,召集有关专家仔细研读有关法律、法规、政府文件等,遵循国家层面对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需求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符合校情的系统、全面的质量保证规范。其次,召开专家及研究生教育利益相关者听证会、座谈会,听取广大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按照严格的审核程序修正初步制定的质量保证规范,最终形成较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规章制度,同时明确规定随着学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定期进行修订和调整。

3.精细化管理原则

精细化管理是对某一系统内人员、资源、环境、操作规程等的细节管理,以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15]。西北工业大学坚持精细化管理原则,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效率。首先,明晰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通过编制管理岗位说明书,制定相应工作的准入条件,明确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责任个体的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做到各部门管理人员权责明晰、分工明确,进而实现精细化监控与管理,并将此作为管理人员个人职称与职务评聘、阶段与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其次,梳理工作流程,实施流程化管理。通过仔细梳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督导等常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环节工作内容,确立基本工作流程,绘制工作流程图,明确各质量保证环节的具体责任人,以此实现各环节精准对接岗位,使常规质量保证工作更为顺畅。

4.信息化保障原则

西北工业大学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为依托,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建成融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系统、虚拟化学习中心、研究生智慧教学软硬件系统、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分析系统、移动终端服务系统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智慧化教育管理平台,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打造智慧化、精细化信息服务新环境。加强从“数据集成”到“信息深度挖掘”,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全过程、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及挖掘,实现师生画像、培养质量实时监测和预警、院校分析以及资源优化配置,以期为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改进提供决策支持。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全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基本实现了对质量保证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与管理,从而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创新质量保证“协同、评价、监督、改进”四机制

1.协同治理机制

现代治理理论倡导通过构建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西北工业大学建立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协同机制,使各内部质量保证主体在相互认同与共同目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协调与合作以达到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标。首先,明晰管理人员、督导、教师、学生、社会评估专家等多元主体所处的地位层次和相应的职责功能。高校管理人员通过制定管理规定与标准,在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全维度、全方面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教育督导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研究生教育教学履行检查、评估、指导、咨询等职能,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教师是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执行者,通过主动参与内部质量治理的全过程,发挥治理主体的建设性作用;学生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利益相关者,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质量评价等教育活动,主动维护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评估专家等通过信息反馈、沟通交流、评估监管等方式,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及治理。其次,建立多元主体协商与对话常态化机制,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表达与反馈的双向沟通渠道。学校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座谈会,邀请质量保证的利益相关者参会,搭建协商与对话交流平台,使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充分吸收教师、学生、督导、社会组织等对质量保证工作的意见与建议。总之,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生教育质量,能够打造一个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共享性的治理空间格局,从而显著提升研究生内部质量保证的效率与效益[16]。

2.评价激励机制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当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评价机制还不完善,致使利益相关者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未能发挥现有质量保证体系的实际功效。有鉴于此,西北工业大学建立了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把加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转化为每位利益相关者的内生动力。第一,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指标体系。以质量保证效果为导向,构建奖惩并重、内容全面、类别齐全、方法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统一,既关注评价对象的客观表现,又反映评价对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17]。成效评价方法将质量保证效果作为核心维度,充分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第二,健全考核评价制度。通过不断创新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强化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努力健全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要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质量保证责任清单,将质量保证硬指标落实到相应岗位,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及年度考核等方面纳入质量保证责任落实评价,将质量保证成效与年终绩效、收入分配挂钩。第三,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对积极投身于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人员的精神激励,在各类表彰体系中,单列指标或明确一定的质量保证先进人员比例,进行统一表彰奖励,及时发现、树立质量保证贡献先进典型,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进行精神激励的同时,对表现优秀的课程教师、导师及导学团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提升他们的积极性。

3.督导监督机制

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嗣后,西北工业大学逐步启动并不断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通过加强教育督导组织保障与能力建设,使督导监督机制成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成立质量管理部门,专项负责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工作。一方面,制定《研究生教育督导管理办法》《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条例》等明确督导目标、原则、工作内容和要求,建立健全督导日报周报、阶段性调查质量报告、意见反馈、落实改进等闭环工作机制;另一方面,组建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围绕课程教学、开题评议、中期检查后评估、导师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检查、分析和指导。第二,建立督导信息化监控平台。通过该平台可有效开展督导、评导、评教、教师自评等活动,实现督导与各类评价的信息联动,为督导专家研讨教育问题、提出指导建议提供了全面的资料参考,极大提高了督导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第三,定期召开督导工作研讨会和培训会,提升督导队伍工作能力。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常态化督导培训、督导交流、咨询服务等,满足督导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为不断提高督导专业能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4.问责改进机制

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建立基于调查研究的问责改进机制,充分了解本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状况,从而研判并改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首先,研制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学校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体悟观察和专家咨询等,分析并提出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问题,构建理论框架,并采用目标分解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构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六大指标体系。其次,在内部质量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开发了研究生教育监测分析系统,包括在校生分析、学院总体分析、学科专业总体分析、招生分析、培养过程分析、国际交流分析、学位授予分析、学业预警、主题分析、学生画像和导师画像模块,从宏观、微观层面,通过全方位、多维度数据反映学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实现培养质量的动态监测、预警和评价。再次,严格落实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报告制度,定期开展研究生招生质量调查、在校生满意度调查、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调查、学位质量调查、毕业研究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以及专项质量状况调查,加强分析,发布质量报告并反馈,针对质量保证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问责,持续跟踪改进,不断调整改进培养工作机制和管理办法,逐步健全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四、成效省思: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效果

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显著成果。

一是营造了良好质量环境。逐渐完善的质量制度、道德规范、质量标准、质量责任和义务伦理,共同营造了良好的质量氛围。遵守质量约定成为师生共同的道德义务。无论研究生还是研究生导师都将质量作为全过程培养的生命线,质量责任不再推诿,质量义务义不容辞,全校上下以高质量为荣,以高质量为要。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形成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潮,近几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等高水平报刊发表研究生培养论文60余篇,获批国家及省部级教育研究项目及成果奖逐年增加。2021年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西北工业大学成立“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二是提升了质量治理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的大数据监测平台,为学校管理层科学、精准地进行战略决策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各管理部门高效运转、管理环节有机联动,使得政策落实掷地有声,落到实处;权责明晰的规章制度使质量保障有章可循;质量评价过程、方式、结果极大地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各类奖励政策及资源的投入;数据治理渗透到质量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末梢,有效减少质量管理运行中的能耗,极大提高了质量效能,质量保证逐渐从传统的“质量管理”走向“质量治理”。

三是形成了特色质量文化。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下,形成以培养扎根西部、献身国防、与时俱进、担时代大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贡献的高水平人才为特色的质量文化。为此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治理,“质量至上”的价值理念内化为师生不断追求卓越、自觉提高质量的长期行为,在潜在的心理层面形成研究生教育质量向心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能在质量评价过程中主动适应质量目标,在其中体现个体价值。在近两年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常态化监测中发现,学生对各培养环节满意度显著提升,如2022年我校研究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较2019年提高了14.7个百分点,对科研训练的满意度提升了10.4个百分点;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提升了5个百分点。

四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3个80%”新名片,即近5年研究生超过80%的论文选题来源于大飞机、探月等重大工程,超过80%科研训练深度参与国防领域重大项目,超过80%的研究生赴国防科研院所实习实践;研究生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国家重大专项及8000余项国防重点项目,助力辽宁号航母、神舟系列飞船研制,近10年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获国家三大奖22项,军队国防等省部级奖项一等奖68项;多篇以博士生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发表;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3篇,一级学会和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38篇,近两年学校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评率居全省第一;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覆盖面达80%,获国内外高水平竞赛奖励1800余项、5000余人次。

当然,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建立科学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需要高校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理论探讨,共同探索科学化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长效机制。

[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事记(2020年)[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6): 89-93.

[2] 陈玲, 刘检华, 杨东晓, 等. 高校研究生教育督导的困境破解和实践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0): 10-16.

[3] 钟勇为, 韩晓琴. 亟待加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中梗阻”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Z1): 25-31.

[4] 许长青.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动态监测评估: 理念、模型与应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11): 13-21.

[5] 胡祖辉, 朱俐, 吴国庆. 面向质量监测与预警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J]. 现代教育技术, 2019, 29(10): 54-59.

[6] 黄宝印, 王顶明. 探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创新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7): 1-4.

[7] 王战军, 唐广军. 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2): 44-49.

[8] 李霞. 高校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11): 53-56.

[9] 孙健, 王继国. 论行业协会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1): 35-39.

[10] 姚志琴, 万姝. 高校学生评教的“功利化”倾向及反思[J]. 江苏高教, 2020(9): 73-77.

[11] 周文辉, 曹镇玺. 高等教育督导评估: 内涵特征、内在冲突和路径选择[J]. 江苏高教, 2019(5): 28-34.

[12] 何亚群, 张建伟. 整体性治理: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性选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2): 29-34.

[13] 肖敏. 建立研究生教育三维质量保证体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6): 34-37.

[14] 李圣, 张艳宁, 侯俊, 等. “双一流”背景下博士生招生计划动态管理模型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7): 44-49.

[15] 张博, 郭玉鹏, 魏士刚. 加强精细化管理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高[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14): 74-77.

[16] 乔刚, 杨旭婷, 娄枝. 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 科学内涵、转变维度与实践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6): 51-57,97.

[17] 龚强, 李尉青. 提升高校科研育人质量的长效机制与路径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8): 91-95.

张艳宁,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教授,西安 710072;李卫卫(通讯作者),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西安 710072;肖敏,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西安 710072。

10.16750/j.adge.2023.01.005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大课题“‘互联网+’时代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治理体系及治理路径研究”(编号:2020ZAA6)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质量保证督导
田湾核电站运行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管理
田湾核电站运行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管理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