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琰 郭 红
1.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佛山 528200;2.新疆科技学院 新疆库尔勒 841000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科技创新不断升级,数字产业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这就对未来各行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革命的会计学科专业体系,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进一步增强会计教育的适应性,进一步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会计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许多院校还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会计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区经济特点和数智化发展趋势,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岗位、新技能的要求重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在传统经济下,企业作为一个封闭型组织,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这就制约了产业的效率,创新速度赶不上用户需求,用户体验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完全的释放。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升级,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渐弱化,非财务信息带来的经济效用逐步增强,企业可以从基础数据背后及时获取用户需求,降低决策失误,企业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最大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改变了原有的形式,竞争过程从“市场内的竞争”转向“市场间的竞争”,企业与用户、企业与企业、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频繁,这无疑在不断推进企业变革升级,以应对替代式的竞争,企业在运用各种数智化手段的同时,内部各项职能活动都需要做出调整与改变。企业内部组织逐步呈现去中心化事态,企业内部各项数据可以实时共享,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所需信息,企业的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相互配合、协作共赢,企业的层级逐步向扁平化发展。同时企业的内部管理还呈现出营销精准化、生产柔性化、产品设计迭代化、研发开放化、用工模式弹性化的特征[1]。
在企业变革的同时,财务部门也不再像原来一样按照事后核算的职能,更需要深入前端,利用好海量数据做出及时反馈与分析,不断走进业务、深入业务,做好企业业财融合和战略决策的工作。原有的重复性记账工作逐步被取代,会计人员的能力需求不断被延展,在未来,会计人员的发展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类:一是通晓会计原理又能熟练操作智能软件的智能财务核算师;二是可以根据生产运营特点进行数据提取与加工的智能财务工程师;三是参与企业运营全流程并及时实时有效决策的智能财务运营师;四是能整合内外部数据并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智能财务规划师[2]。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想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就需要从培养体系出发做出调整。
研究型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和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研究型普通本科主要的培养目标为学术型人才,职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处于中间地带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往往被高职升本的惯性作用和高水平本科模式的路径依赖,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大多存在与研究型普通本科雷同的情况,未能体现自身人才培养特色,也较少能体现与地方区域经济需求的结合。
在数智化技术发展的今天,各高校也都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数智化转型迫在眉睫,但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依然还沿用了传统会计学科体系,偏重于认知型知识的学习。虽然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在不断尝试增强学生的数智化能力,如开设“python”课程、“数据分析”课程、“财务共享”课程等,但从实施效果看,还存在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技术、业务、财务结合度不够紧密的情况,学生的数智化素养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加强学生数智化实践能力方面,往往会通过构建实验室和在课程中应用软件等方式,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其实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一,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快,学校购买的软件往往会存在滞后性,学生操作实践的内容很难跟上技术革新的脚步;第二,一些软件平台数据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海量数据时代的实战模拟,使学习效果不佳;第三,资金投入金额大,建设周期长,由于现阶段各类实训平台均由第三方外部公司开发,因此学校在引入平台时会需要大量资金,同时构建实验室还需经过较长的审批与建设流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通过开放途径进行有效学习。
想提升学生的数智化素养,教师是重要的关键环节。高校中一部分教师由于年龄较大,对于数智化新技术的接受度还不够高。此外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数智化能力提升的培训也千差万别,有些学校会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的数智化培训,有些学校会针对某方面数智化能力提升开展培训,有些学校则较少开展此方面的培训,这就使现阶段教师的数智化能力参差不齐。有些教师对数智化理解不足,再加上以往培养体系设置与长期的教学惯性,许多老师把学生实践能力与数智化能力画等号,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利用单机版软件实操,但依然不能脱离以会计核算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与限制,彻底改变现有教学体系是很难实现的,那么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数智化人才培养改革就需要逐步推进。
由于现阶段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多是以学科内在体系为依托,因此在改革的第一阶段中,可以在原有体系基础上,以课程改革为手段,将数智化能力要求与技能提升融于各门课程。以往,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数智化能力,会单独开设一些实践类的课程,这部分实践类课程偏向于计算机技术应用,教学中财务场景融入效果不佳。还有一类偏向于财务技能应用,对于数智化能力提升系统性差。而以课程为依托进行的数智化改革是将现有财务知识模块化,同时把计算机技术与财务场景散装,最终通过三者的组合构建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初步提升学生的数智化水平。
在经过第一层次的改革后,可通过多方调研与论证,针对未来会计人员发展的几大方向,挖掘智能财务核算师、智能财务工程师、智能财务运营师和智能财务规划师在能力需求上的差异,对标岗位需求分别构建不同数智化人才的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其中智能财务核算师与智能财务工程师培养重点在于专项能力培养,强调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培养的学生能面向众多企业与行业;智能财务运营师强调业财融合,可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企业,了解企业业务与经营模式,以真实企业为学习主战场,以问题为导向,在实战中提升数智化能力;智能财务规划师更强调战略组织能力,除了理论基础知识外,实战演练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创设创新班级,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设置相关课程。
基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着重进行第一层次改革的实现路径构建,为进一步的改革奠定基础。根据查阅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现阶段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财务核算类课程,包含“会计学”“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第二条主线是财务分析与决策类课程,包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在数智化融于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仍以以上两条核心课程主线为框架进行改革探索。
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要与学校定位与办学方针相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以区域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因此对于区域经济的优势行业与产业梳理是定制培养目标的第一步,通过实地调研与网络信息收集可以对区域内人才需求能力有更精准的认识。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抓牢“应用”这一关键要素,最终要使学生拥有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能有效将数智化技术嵌入经营场景、运用于会计工作。由于内外部因素均会影响本地区数智化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可通过对地区经济水平、当地企业与政府数字化转型程度以及数智化未来的发展进程进行综合衡量,最终界定本区域数智化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水平。最后,要把握关键方向,应用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应用的手段是数字化技术,防范数智化技术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的现象,要以现有学科为依托,在夯实专业基础的条件下合理融入数智化手段,让技术手段服务于会计工作需求,而非单纯掌握会计原理和信息化技术。
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但在人才能力的分析过程中,需要跳出所处环境,站得更高更远,展望社会发展、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能力需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宗旨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满足现阶段区域经济对会计人才的技能需求,又能保障在未来具有持续学习与创新的能力。根据以上原则,数智化会计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1.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职业道德
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数据在企业中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资源,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企业核心数据,掌握着企业的运行情况与发展状况,同时,会计也是向公众展示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途径,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主要渠道,因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诚信与保密都是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无论课程体系如何变化,都应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道德意识。
2.持续的学习能力
现代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通用型人才,虽然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根据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打造符合本区域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由于学生未来面临的就业渠道广泛,学校教育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此外,现代商业模式推陈出新、新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今天的知识与技能在未来很可能会落伍过时,因此仅看重认知型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3.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的经营瞬息万变,能否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往往会决定一个企业未来的方向。财务信息作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处于生产信息的地位,而大数据的推广使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化、时效更加及时化,传统的财务信息往往不足以支持企业决策,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决策发展。管理决策中面临的问题会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需要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辨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解决现阶段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智化设备与平台局限性问题,在设计课程体系过程中,融合了现阶段已有实践平台、学科竞赛、“1+X”职业技能证书、会计职称考试等相关内容,分别将可用资源中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拆解,与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逐项对比分析,并在课程设计中进行有机融合。在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分别在不同学年设定学年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同时改变以往课程多,学时少的情况,将核心主干课程学时量加大,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融入数智化技术操作演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任务驱动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提升学习效果。主要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1 数智化融合下的课程体系
现代企业中越来越重视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对业务的深入了解也成为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第一学年的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深入了解企业经营全过程。在第一学年的课程安排中,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包含“管理学”“经济学”“企业运营管理”“经济法”“会计职业道德”。在“企业运营管理”课程中,通过运用ARE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沉浸式体验企业运营流程,完成企业运营管理过程的初级目标,再结合“1+X”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初级)内容完成对企业运营管理过程的知识内化,最终通过“1+X”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中级)内容引导学生尝试企业内部流程规划与设计,达到培养数智化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级目标。在“经济法”课程的设计过程中,结合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将考试考点与课程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未来考取职称证书奠定基础。
想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基础仍然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的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财务基本原理与基础信息技术手段。在第二学年的课程安排中,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包含“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税法”“Python开发与应用”。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改变原有重原理轻业务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解会计学的原理与逻辑,第二部分结合“1+X”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初级)云核算内容重点训练学生对经济业务的解读,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税法课程中融入“1+X”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初级)云税务内容,通过案例实践增强实操技能。
在具备基本运营思维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后,将以现实工作情景及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学年的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能综合运用财务知识与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在第三学年的课程安排中,主要专业课程包含“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主要结合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安排课程重点,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先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认识管理会计,再以项目任务为依托,融入“1+X”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中级、高级)内容,以企业预算、绩效、经营决策三项主要经营活动为着力点,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管理会计思想与工具应用。在“财务分析”课程中融入“1+X”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高级)大数据分析内容,结合Python语言,实现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形成可视化报告的过程。
最后一学年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企业整体角度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提供决策支持的能力。第四学年的主要课程包含“企业综合仿真实训”“商业计划与创新训练”。在“企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中,分角色体会企业现实经营过程,通过团队协作与组间竞争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沟通、协调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模拟仿真竞争状态下企业决策的多变性、复杂度,提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商业计划与创新训练”课程以初创企业为背景,通过初创企业商业计划制定过程促进学生运用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外部信息收集、分析与企业资源规划,并通过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评价与考核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判断标准,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多以知识目标的达成与否作为评价与考核的重点,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都是课本内容知识,更多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缺乏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同时由于考核环节由本校任课教师设定,难免会导致以考定教的情形,不能精准衡量学生在社会大竞争环境下的竞争力。在数智化时代,外部环境与信息技术更新迭代迅速,商业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导致了会计人员未来工作的处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会计处理原则不断更新,只掌握记忆性知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为达到数智化融于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目标,对评价考核方式进行变革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数智化融于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很多课程有了外部统一考试做依托,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合理构建评价考核体系。在考核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在过程性考核中,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不同过程考核项目。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该课程以会计原理与核算为主要内容,以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为外部依托,但如果仅凭教师上课讲授各项目的会计处理与核算,往往会面临课程内容繁重、课时不足、学生被动学习等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充分设计过程性考核,调动学生自学动力。在课前安排相关慕课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并根据自学时长与自学测试给定部分过程性考核成绩,同时可以通过自学测试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与难点,在课堂中主要对自学中的问题与难点进行讲解与巩固,课后通过作业与测试检查学习效果,并将作业与测试成绩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再例如“财务分析”课程,传统的“财务分析”课程主要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找出变化趋势,进而寻找导致指标变化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要掌握了财务分析与衡量的方法,同时锻炼了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信息途径单一,整理数据耗时较长,因此常常所做的分析往往只是单独企业的情况,且分析深度不足。在数智化融入财务分析课程后,强调大数据背景下的财务分析,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更高效收集、整理基础数据,同时可以进行更多企业的深入分析,因此在财务分析过程性考核中,可以将数据收集与整理作为一个重点项目,通过项目任务安排,运用Python语言收集整理所需数据,并根据收集信息进行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财务分析,最终根据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时间、分析结果等给定过程性考核成绩。同时利用“1+X”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高级)大数据分析平台,针对系统已整理好数据的案例进行分析,根据案例分析完成度与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给定过程性考核成绩。
在终结性考核中,改变原有内部考核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其中内部考核类同于传统模式下的试卷考试形式或论文成果形式,外部考核可以结合国家统一职称证书考试、“1+X”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和学科竞赛。具体课程与外部考核的结合可见下图:
图2 数智化融合下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成绩设定过程中,总评成绩中的85%为内部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综合成绩,15%为国家统一考试成绩及竞赛成绩,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及竞赛,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在校课程学习不仅能够获得应修学分,还可以同时获取相关证书。以内外部结合考核形式进行评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尤其对基础扎实、综合运用能力强的学生,能达到很好的评价作用,以此做出的评价结果对后续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