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扬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重要作用,阐释了文化的繁荣和引领是城市的发展与崛起的条件。在此背景下,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任务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蓉视察提出的建设“公园城市”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天府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名人荟萃,拥有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文化,以刘备、诸葛亮等三国人物为代表的三国文化等,推进天府文化传承发展,是中华文化屹立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篇章。
为推动天府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普及,成都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天府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持续推动天府文化进大学校园,是传承和发展天府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助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校主动配合政府发展目标,贯彻“全球视野、国家立场、成都表达”战略思想,适应并服务于地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切实思考“天府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通过天府文化融入校园,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育人成效显著。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思想以及相关文件精神,开设了以“天府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特色课程,基于“文化+”理念培养学生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转化能力,推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教学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高校尤其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守住“立身之本”,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一个引领,一个立足,两个服务”明确课程定位
我校立足成都市委市政府“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整体战略,服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需求,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对区域文化的了解认同,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增强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文化传承转化的意识与能力。
3.“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本课程对接“专业—课程—课堂”课程思政目标链,通过“确定育人目标—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教学策略—制定考核方案—反思与诊改”五步闭环实施课程改革,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课外自学、校内活动、专业研习各环节,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同时依托古代诗词、文献资料、文物遗存,借助云班课、各大网上博物馆平台,通过小组讨论、文化研习、头脑风暴等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天府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实现价值观的内化生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效益。
1.课程内容及思政元素融入(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及思政元素融入
在课程内容版块上,本课程结合学校“成都服务、服务成都”的办学定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围绕现代服务业专业从业人员核心能力及岗位需求全面梳理课程内容,构建了“观遗址—赏艺术—懂民俗—品美食”四个教学版块,有效渗透“天府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思政要点。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根基,加强素质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2.教学实施与方法创新
(1)创新教学理念,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
课程充分贯彻“坚持‘古为今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精神,秉承科学客观、贴合当今实际、关注传承转化。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知识与能力脱节、历史与现实分离等问题,以天府历史遗迹、文物、史料为依托,紧贴学生生活,巧用信息化手段,结合景点讲解、线路设计等典型工作任务,引导学生亲近、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创新性表达和转化。
(2)改进手段方法,实现“盐溶于水”的育人成效
课程充分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信息化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学习,借助我校“天府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四川省博物馆等官网资源、“智慧金沙”等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打造了“资源+工具+体验”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同时充分借助信息化平台以“小组学习”+“项目式学习”开展“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打造了书香棋韵特色图书馆、“中华经典咏写”等品牌活动,将传统文化与文化育人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课时量有限等问题,提高了课程的时代性和感染力,获得了“盐溶于水”的育人成效。
(3)丰富培养路径,实现文化育人效益
课程立足第一课堂,充分挖掘立德树人宝贵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古蜀先民锐意进取的精神、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冰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等,筑牢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根基;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校“天府名家讲国学”等主题教育活动,沉浸式体验我校“蜀地蜀风文化”展示区、家风家训主题阅读区,进一步提升文化素养;第三课堂,充分引导学生结合岗位工作开展专业融通,通过撰写导游词、设计蜀文化主题展台等任务切实推进文化课程与专业、产业的创新融合和转化,开展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和影响,为日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做好知识和情感储备。三课堂联动,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完成学生“学习感知—吸收内化—创新应用”的蜕变。
坚持“古为今用”理念,引导学生秉持科学礼敬态度,弘扬传统思想精华,促进传统文化学习与从业人员价值观教育协同共建。在古今对照中引导学生亲近经典、关注当下,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强化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与思政课程形成了协同育人效益。
课程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在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上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培养了学生以文化为内核的专业思维,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遵循“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组建了由任课教师、学生、团学教师、专业教师等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设计了文化常识认知度、文化思维及分析力、文化践行力等评价维度,借助云班课平台、学生综合素质平台、实习实训平台对学生在第一、二、三课堂的学习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记录和评价。通过分析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等探索增值评价,及时开展整改,充分反映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情况,体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
我们将不断丰富天府文化的当代意蕴,探索天府文化融入校园的切入点,打造具有时代特色、价值引领作用的传统文化课程,培养有爱国心、家乡情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切实实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