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洁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阅读课的课型上做出了重要改变,将原来的精读课和略读课改为教读课和自读课,并通过精细化设计体现两类课文在教学上的区分度,即教读课的目标指向“学法”,自读课的目标是指向“用法”。尽管如此,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不少教师对教读课和自读课的教学出现定位不清楚、方法不明确的现象,本质上是没有区分两种课型才导致的结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区分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的特点,探索合适的教学路径,形成便于操作和普遍推行的教学范式,使教读课和自读课在阅读教学中共同发力,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要想弄清楚教读课与自读课的不同,需要从源头上去寻找,也就是梳理教材及基本理解。
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自身看,只在每册目录之下看到一条这样的注释:“阅读课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按照这样的提示,可以从具体课文中梳理教读课和自读课在编写体例上的不同。教读课文中一般安排的内容有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以及补白等;自读课文一般安排的内容有注释、批注、阅读提示、读读写写等。
从教读课看,一是教师需要根据课文的实际确定学习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课文的作者情况、文体识别、注释的内容等),对课文主旨、课文结构、表达方法以及重要语句的理解,还有联系自己的生活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文本阅读的理解互相交流等。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一课中,注释对《论语》和孔子的介绍就属于本课学习的基本内容,需要弄懂基本含义,还有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学习境界的不同,明确如何才能达到“乐之”的学习境界。
二是教师的“教”体现在组织、启发、引导、激励和解惑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实践活动中:组织是指组织学习的方式,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还有在什么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安排等;启发与引导主要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积极思考,自己探寻结果与规律,在学生遇到障碍时及时点拨,而不是由教师提供现成的答案;激励与解惑主要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认真思考分析问题、寻找探索解决问题,对学生回答中的误差,教师需要帮助找出原因或者给出示范,并鼓励学生再次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从自读课看,一是教师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课文学习时,让学生代表制定“学案”,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己进行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提出和解决各种问题。二是体现教读课上教师教的方法、策略、规律等切实的迁移运用,进而体现出教读课的效果来:除了自读课文的注释、语言的揣摩品味等普遍性内容的学习方法需要从教读课文的学习中迁移过来,更要重视单元内课文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在学习目标上的借鉴。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春》《济南的冬天》是教读课文,教的重点指向在揣摩与品味散文语言中体会以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层次感;这样的方法可以支持自读课文《雨的四季》的学习,即学生在自主学习《雨的四季》时,需要迁移运用教读课文中学习的理解散文语言表达的方法。
上述可见,教读课教学是注重教师的引领与示范作用,这样的作用是通过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体现出来;自读课学习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既是主导又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通过为学生服务体现出来的。
教读课和自读课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路径上区别更明显:教读课是在学习课文中提炼学习方法,自读课则是运用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教读课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明确学习一类课文的路径。即在整体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课文的具体词句,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表达方法,由此总结出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如教读课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猫》,教师可以抓住以下内容组织教学。首先是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能够概括课文内容的语句,用“______的猫”对文本中三只猫的特点进行概述,目的是弄清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事件,以厘清课文思路。接着注意课文中描写的三次养猫的结局和“我”的心情,重视每次不同的情形,找出相关的语句,品读表现人与猫之间关系词语的主观色彩,领悟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目的是领会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这需要抓住那些生动描写的词句,如写猫的来历的动词“要”“带”“拾”,就能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针对“我”对第三只猫的主观误判进行探究,先理解“断语”的意思,再看“我”“妄下断语”的根据以及“妄下断语”的教训,找出文中揭示主观误判原因的句子,目的是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养猫的经历,即作者想通过写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最后是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学习方法,作者在课文中写的是养猫,阐发的是人生哲理,学习这样的课文,在理解基本内容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之外,还需要探究能够从中明白什么道理的方法,即抓住课文中表达议论、抒情的关键语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而把握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简而言之就是学习总结和概括课文中心的策略。
自读课的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从教读课学习的“同一类”课文的阅读方法与规律,自主阅读同类文本,迁移运用巩固所学习的阅读策略,形成相应的阅读技能,内化积淀为稳定的阅读素质。如在《猫》之后安排学习的《动物笑谈》就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在《猫》中学习的“概括课文中心”的策略,确定自读课文的目标是从“写什么事”“抒什么情”和“明什么理”等方面学会概括课文的中心。
对于《动物笑谈》自读课的教学,教师只需要大致设计以下自读步骤和自读任务即可。任务(步骤)一: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默读104页的“阅读提示”,从中明确学习课文的目标,一是动物的“趣”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是注意作者表达上语言的风趣,三是感受作者的精神追求。任务(步骤)二: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默读课文,对照从“阅读提示”中提炼的目标,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注意结合课文的批注,自主理解学习目标所指向的内容把握情况,即课文写的事是作者为了研究动物的行为常常“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打成一片,课文所抒发的情则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对动物的喜爱,课文所明白的理主要是探求科学真理需要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任务(步骤)三:学生交流和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再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和展示的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任务(步骤)四:结合课文旁批中的提问方式,思考自主学习课文时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任务(步骤)五:谈谈对总结与概括课文中心的方法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对教读课和自读课,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区别对待,而且还需要从教学理论上提升认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以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进行编写的教学理念。尤其是从两种课型的教学路径探析看,教读课中体现的思维方法是归纳推理,而自读课中呈现的则是演绎推理,这样的不同推理呈现的是不同教学方法,适合的是不同阅读阶段,这样就把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教学区分从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上升到系列的理性认知层面。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归纳和演绎都属于推理的方法,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共性与规律性就属于归纳推理;从已有的事物共性与规律出发对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加以认识就属于演绎推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猫》和《动物笑谈》分属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所采用的不同教学路径,体现的正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在《猫》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我对于它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没有判断明白,……冤枉了……动物。”从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与探究,并依次获得对“写什么事”“抒什么情”“明什么理”的把握,最后从这些个别、具体的把握上总结出概括课文中心的一般策略。这就是归纳推理的运用。在《动物笑谈》中,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在《猫》一课学习的概括中心的方法自主学习,所设计的多个学习任务(步骤)重点指向了概括中心的三个方面,即课文通过什么事来体现中心的,所抒发的感情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所阐述的道理是怎样为中心服务的,加上交流展示概括中心的学习成果,体现的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演过程。
统编教材以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构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其中教读课上完成的是学“法”,自读课上进行的是用“法”。(课外阅读则是灵活运用所学习的各种方法)二者实际上属于阅读的两个不同阶段:教读阶段运用归纳推理,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产生独特的感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因而比较适合新知识、方法和策略的学习,也就是教师循序渐进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自读阶段采用演绎推理,先提出适合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知识与方法,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表达加以验证,带有举一反三的特征,能够缩短课文学习的时间,比较适合对所学知识、方法、策略的巩固或接续发展。可见,教师在教读阶段指导学生学习的“法”带有基础的性质,是自读阶段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的知识、方法与策略就是教读课与自读课的汇合点所在,而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提升到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就需要重视在教读课上从教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入手,归纳出这一类课文的阅读策略,这样才能让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在阅读教学中形成合力,助推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总之,教读课和自读课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承担着不同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也是不同的教学路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策略,使二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