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研究

2023-02-08 00:59段金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思农科农林

段金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发展规划处,河南 郑州 450044〕

2018年8月,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快发展“新农科”,《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发布,奏响了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引领着农业发展向“三产”深度融合转变,农业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1]。农林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融合体,要围绕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紧跟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科技富农的时代步伐,紧贴农业发展的国际前沿、产业前沿、行业前沿,树立“大思政、大教育、大农业”理念,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新农科建设全过程,构建适应现代产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农科思政教育体系,健全新农科思政育人协同机制,打造新农科思政育人平台,凝练新农科思政育人特色,用新农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和产业学院建设,积极开展“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生态中国”等新农科特色的思政教育[2],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推进生态性农业、功能性农业、智慧化农业、空间性农业、未来性农业等创新发展。

一、农林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价值取向

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链基础越来越高级化,农业科技创新链越来越智能化,农业产品供应链更加立体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产业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力、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土地安全、粮食安全、种业安全、生态安全等面临严峻挑战。农林高校要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要求,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强国战略、美丽中国战略内化成为广大师生的“大爱”“大德”“大美”,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增强广大师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激情活力,推动农林高校思政育人改革创新与健康发展。

1.坚持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遵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内涵,既要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法治建设现代化,还要提升思想现代化、精神现代化、人格现代化水平。农林高校作为实现农业强国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力量,要以创农业文明新形态为使命,将承担的卓越农科人才培养、农业科学研究、服务“三农”使命、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做到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农林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是光荣的政治使命、重要的政治责任、强烈的政治担当,要从内在精神、人格追求、外在能力等多个维度,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精神引领与价值支撑,努力将农林高校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高地、人才高地、科技高地,塑造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精神之治、道德之治、法治之治的重要舞台。

2.坚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深入贯彻人民至上原则,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完善以人为本逻辑为核心的创新路径,从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下功夫。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扎根“三农”深厚沃土办大学,围绕农业强国做真学问、搞真科研,厚植“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增强“强农有我”责任担当,担负起农业农村现代化光荣使命,将奉献“三农”、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科技富农的赤子之心,演化成为坚定稳固的报国激情、报国之志。锚定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时代潮流,明确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增强新农科建设的主体地位,强化新农科建设的主体责任,拓展新农科建设的空间平台,推动新农科建设与产业学院、行业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产教融合基地的协同发展,构建拥有浓厚“三农”特色的思政教学体系,培育新农科思政育人品牌,为广大教师展现思想魅力、理论魅力、教学魅力、科研魅力、人格魅力提供广阔舞台,全面确立新农科事业观、教育观、人才观。

3.打造新农科思政育人格局,凝练育人特色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立校之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之基,把智能智慧发展作为创新之路[4],加强学科为体、专业为用、课程为基、师资为要、资源为本的新农科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树立“大思政课”意识观念,确立“大思政”工作格局,明确融合创新内在逻辑,理清思路,发掘亮点,实施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一体化推进,强化领导机制、协作机制、评价机制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模式共享、成果共享、机制共享。加强新农科思政育人的特色理念、特色道路、特色元素的探索挖潜,找准新农科思政育人主方向,突出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质性、深入性融合,使广大师生致力成为新农科建设开拓者、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美丽中国建设者,奏响“开新路、育新才、树新标”最美时代强音。

二、农林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理论基础

农林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要胸怀“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责任担当,强化大学生政治素养、理想信念、知识学习、能力锻造、生命成长、人格塑造的综合教育,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知识传授”向“立德树人”转变,实现知识传授与素质提升相统一、立德树人与文化传承相统一、知识本位与人格本位相统一。

1.思想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引领着中华民族在思想认识上同心聚力,在理念思维上科学理性,这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底气与勇气。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强化共建、共担、共享理念,形成协调、协同、协作机制,这是统筹推进“合力育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农林高校要坚持以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价值遵循,深度激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蓬勃活力,植根中华文明的肥沃土壤,夯实中华文明开拓进取、守正创新的精神根脉,引导大学生践行“守正创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合共生”的优秀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知之深,爱之切”的深情厚爱,养成对祖国大江大河大海大川的感恩之心,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亲近之情,从内心深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信念。

2.逻辑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前提基础,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深化拓展,两者辩证统一、逻辑清晰。“同向”是政治原则,“同行”是政治任务,“协同育人”是发展路径。农林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关键在于人心,核心在于制度,重心在于落实。要树立一体化思政育人理念,打造一体化思政育人格局,统筹协调思政育人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在逻辑、教学运行规律与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思政资源、学科资源、学术资源与专业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建,推动思政课“红色基因”与新农科建设“绿色元素”有机融合,打造“红绿结合”新农科特色思政教育金课[6],增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本领。

3.学科建设基础

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之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农林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需要厚植学科基础,强化学科交叉优势,培育新兴学科生长点,切实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农林高校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对接农业强国战略,遵循新农科建设规律,坚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根本,聚焦种子繁育问题、生物育种问题、基因编辑技术等“卡脖子”问题,切实服务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教育办在“三农”大地,把学科建设在农业全链条上,把农业科技对接到田间地头。摒弃惯性思维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找准学科融合对接点,打造立体多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新农科思政育人体系,发挥好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的协调育人效应。

4.课程建设基础

加强新农科育人体系建设,课程建设是重要支撑,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思政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是主渠道,基于学缘关系、部门本位主义、传统办学思维等因素,课堂教学局限于思想理论教学,相对缺乏新农科知识支撑,新农科特色素材融入不足,前沿热点问题一知半解,亲和力与针对性匮乏。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农林高校学院之间“各自为战”现象突出,课程思政体系化不强,思政特色元素较为分散,教学资源难以共享,诸多政策壁垒、制度壁垒、学术壁垒、资源壁垒难以有效破除,存在“硬融入”“形式化”现象,备受“盐水分离”问题困扰。农林高校要发挥新农科建设对规章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整合的引领效应,实现思政教育主体由“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育人过程上从“分散分化”转向“有机耦合”、育人空间上从“条块分割”到“有机整合”高质量转变。

三、农林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措施

农林高校要坚持以服务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树立一体化思政育人理念,打造一体化思政育人格局,做到培根铸魂与启智润心有机结合,解决好学科建设与“三农”发展不契合,人才培养与农业强国需要不相适等问题。

1.推动战略规划融合

农林高校党委要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联动协同、教学单位落实推进的思政工作大格局[7]。以新农科建设为抓手推进综合改革发展,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战略共识,坚定走融合创新之路、交叉发展之路、提质增效之路,重构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学科体系、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各个方面,将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未来农业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教育基地建设、平台建设、资源建设,打造多元、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完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健康素养、劳动素养和美学修养。通过健全师德师风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教学评价、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各个环节,坚决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2.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融合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五爱”为主线,以提升政治素养、家国情怀、文化修养、法治精神、道德品格为重点,致力培养业界学术精英、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三农”管理人才,打造“通专结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思政元素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新农科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大力实施新农科联盟建设,强化跨学科驱动、跨专业教育、跨行业协同,推动专业集群建设、人才效能提升、资源效率优化,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教融汇体系、产教融合体系有机统一。

3.打造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态势

学科建设实力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新阶段实现新目标的重要战略引擎。农林高校应主动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中国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导向,探索新农科发展规律,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为目标,以省级重点学科为引领、以校级重点学科为主体、以院级重点培育学科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学科交叉融合体系,把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到战略新高度,实现学科建设新跨越,凝练新的学科方向,培植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未来学科,切实发挥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引育、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统领作用,营造良好的新农科建设育人生态。通过树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结合、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学科体系与知识体系、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协调升级改造,推动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社会服务团队、人才师资团队之间深度协作,有效整合多学科交叉融合资源,健全思政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农业科技与人文精神、传统农科与新兴农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相互融合,满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4.构建“德能并举”的教师发展机制

农林高校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培训全过程,构建“德能并举”的教师发展机制,提高广大教师新农科建设的历史视野、理论视野、国际视野、空间视野。通过完善教师定期培训机制、进修访学机制、实践锻炼机制、挂职交流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使广大教师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书育人本领。通过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开展联建共建、联聘互聘,积极搭建教师交流融合平台,推动校际、校企之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教师交流交融,共同设置教师之家、教师工坊、教师沙龙、教师工作室,共建微课平台、慕课平台、情景教学团队,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教师协同发展,增强广大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人才培养力、行业实践力、社会服务力,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综合能力素质、教学科研水平、交流合作能力,培育新农科思政教育良性环境。

5.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提升教师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抓手。课程建设事关学科专业架构、知识体系分类、师资队伍整合、资源要素优化、招生就业需求等多个维度,是一项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教师、学生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农林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要深度挖掘新农科建设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思政教育资源的广度宽度深度,追求“大合作、大资源、大平台、大交流、大整合”,坚持战略化、精细化、协作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切实把农业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中国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理论成果、先进事迹、励志故事、典型楷模引入思政教育,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校园网专栏、系列直播课,塑造“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思政教育品牌。要建立思政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给农林高校大学生更多接触农业农村实践的机会机遇。坚持以扎根“三农”、服务“三农”、引领“三农”为遵循,打造一批以创新导向为核心的示范课、标杆课,统筹推进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讲义、课件资料、案例建设、影像资料等各类资源的交流共享,构建覆盖全、类型多、层次强、特色新的新农科思政教育资源体系。

猜你喜欢
科思农科农林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获得ISCC Plus认证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科思创启用全新集团架构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2020年不同寻常,科思创成功收官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