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吃不到这个。”“在北京也吃不到。”……春节聚会,桌上的吃食总是话题之一,有菜,也有小吃,都是久违的味道。
多年来,由于上学、工作等原因,很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奔赴天南海北,到了过年时才回家。春节期间家乡的风味、亲人的团聚,是他们一年的惦念。
在老家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里,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过年期间的各种新春美食,则带着欢乐与祝福,唤醒人们的味蕾。
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金牛镇,过年并不是从除夕开始,而是从腊月开始。这座千年古镇保留了很多传统年俗,直至现在,过年依然很隆重,尤其是春节食物的准备十分精心。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办年货,准备过年吃的东西,“腌鱼腌肉灌香肠,做面蒸粑粑打米糖”。
虽然市场上可以买到现成的盐鸭子、香肠等,但大多数人家更愿意自己腌制。新鲜的鱼、鸭、猪肉抹上盐与酱油等调料,腌制好后挂在阳台上晾晒,再加上灌好的香肠,让腊月的阳台充满腌腊味。
事实上,这些腊货的美味不仅在于原料,更在于时间与气候。腊月恰到好处的温度与湿度,让这些腊货呈现独特的鲜香。
当地人都非常熟悉各类腊货的制作,待到过年,端上桌子的腊味一定是最佳状态的。腊货做好后可以保存较长时间,老人们也会特意多做一些,给外出的儿女或孙子、孙女带上,让他们在外面也能吃到家里的味道。
在腊月准备的还有过年要吃的面。这是一种特殊的面,用籼米(俗称早稻米)加工而成,有时会加入红薯粉,当地称为“米面”。现在的米面多是由机器制作,但据老人介绍,以前的米面是在家里做,每家每户都有石磨,将籼米加水磨成水粉,再放入面盘中摊平,然后在柴火上蒸,最后将蒸熟的米面切丝晾晒。
“年粑粑”大多还是手工制作,这种粑粑类似年糕,是用糯米和籼米掺和磨成湿粉,沥干到一定程度后,用手捏成圆形,蒸熟晾干后将粑粑放在加水的缸里保存。它可以煎着吃,也可以加在稀饭和面条里煮着吃,还可以加上青菜下在汤里吃,是过年期间的早餐佳品。
噼里啪啦……热热闹闹迎新年,但在金牛镇,发出这个声响的不只是烟花爆竹,还可能是锅里的油炸声。
炸大饺子、炸菜团子、炸糯米丸子、炸肉丸子、炸小酥果……系着围裙的主妇站在灶台边,一锅又一锅金灿灿的炸货出锅了。屋子里香味四溢,嘴馋的小孩趁热吃起来。
在所有的炸货中,大饺子是重头戏。这是金牛镇的特色小吃,也称“大弯饺”“米饺”,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做一些。
大饺子的制作非常讲究。先将米粉翻炒熟,再将炒熟的米粉加水拌匀上锅蒸,蒸好之后揉成面团。这便是饺子皮,做的时候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手法。如果米粉炒得不好,饺子皮就会很硬,直接影响大饺子的口感。大饺子的馅料主要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加入豆腐、姜末及盐等调料。饺子包成月芽型,放入锅中炸至金黄。出锅的大饺子外层焦香酥脆,内馅软糯鲜美,是过年期间最受欢迎的小吃。
每家的大饺子出锅后,总会给亲戚、邻居送一些。虽然做法大致相同,但每家的大饺子味道都不一樣。品尝不同味道的大饺子,也是过年的一大乐事。
镇上的早餐铺、饭店也能买到大饺子,但在很多人心里,最好吃的那一份永远是“家里做的”。对于常年在外的人来说,这个味道是儿时的记忆,最能勾起肚子里的“馋虫”。
腊月恰到好处的温度与湿度,让腊货呈现独特的鲜香。图/罗燕
“来个元宝。”正月初一的早上,家里人都要先吃一个五香蛋。这种五香蛋被称为“元宝”,寓意新年吉祥。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家每户都会备上一大盆“元宝”,端给来家里拜年的人吃,祝福他们新年发大财、交好运。有时主人会劝客人吃两个,寓意好事成双、好运连连。
“元宝”的做法有很多种,大多是在煮鸡蛋的时候加入茶叶、盐及一些香料。一般家里会将鸡蛋提前煮好,但端给客人的时候要再次加热,确保“元宝”是热乎乎的。这样的“元宝”闻着香,吃起来也可口,再加上美好的寓意,让人难以拒绝。
在金牛镇,初一拜年最热闹。早上起床,放一盘鞭炮后开门,一家人便出去拜年,只留一个人在家待客。路上拜年的人成群结队,祝福声此起彼伏。拜年一圈回来,吃上四五个“元宝”是常有的事。
在这里,只有上午可以拜年,去别人家拜年必须赶在十二点之前到,所以在正月的最初几天,人们上午的脚步总是有些匆忙。下午则是闲散时光,亲人团聚,孩子嬉戏……
春节假期很快过去,不少人要踏上返程之路。行李箱、后备厢里装满家里的腊味、鸡鸭、小吃等土特产。回到城市后,这些东西还能吃上好一阵子,年货的香味继续飘荡,聊慰思乡之情。
舌头不会骗人,乡音可以改,口味却很难变。年味背后其实是乡愁,也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当我们不厌其烦地做着春节美食时,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在这种古老而亲切的味道中体验一种归属感。
离开家乡后,我们有时会特别想吃家乡的某种食物,一如思念家乡的亲人。春节是我国传统的盛大节日,也是团圆的节日,因此这个假期跟其他假期完全不一样,有一种魔力让人归心似箭,这便是过年的召唤。
也许,年味不在于食物,也不在于各种过年仪式,而在于人。亲人团聚了,年味便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