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管理

2023-02-08 08:35白惠文
今日财富 2023年2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用供应链

白惠文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企业开始融资,但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即通过供应链管理的方式不断拓展金融服务。怎样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实现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供应链金融的适应力,这是现阶段急需要解决的课题。

社会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够积极应对市场的竞争环境,有必要首先解决融资过程中困难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可以利用供应链金融方式来解决融资门槛高的问题,尤其是解决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具有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具有的特点有:

第一,真实性。供应链金融都是站在真实贸易的基础上,在判断整体运作状况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服务。

第二,自偿性。银行在提供融资需求过程中,会根据交易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而借款企业可以从银行中获得短期的融资,并且在后期盈利时才会向银行还款。

第三,闭环性。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发展匹配合理的融资资金,在资金链、物流运作方面都需要根据合同中做出的相关规定实现流转。

第四,灵活性。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了解到融资主体关联方的信息,并针对实际情况提供出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方案,让企业获得流转资金,保证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获得一定的管理能力。

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1.模式

企業在发展中想要扩大发展规模以及更好地运营就会进行融资,在融资过程中会利用应收账款转让、质押的方式,享受到应有的融资服务,如获得融通资金等。

2.应用场景

一般来说,企业在供应链金融背景下,应收账款融资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其中所针对的主要是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存在的应收账款,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主要针对核心企业以及与银行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并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为合理的融资方式。

(二)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1.模式

融资企业将自己的库存或者是第三人的库存统一放入到仓库中,利用仓单或者是存货的方式进行质押,以便从银行中获得相应的融资,并且监管货物的一方也需要监督管理质押物。

2.应用场景

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存货质押、仓单质押。其中,存货质押模式实际上也是动产质押,这种质押方式在货物标准、仓储企业信用方面的要求都相对较低;仓单质押模式实际上就是权利质押,一般来说在应用该种模式时对仓储物的要求会相对较高,要保证仓储公司的应用度较高。

现阶段,我国供应链融资模式中相对成熟的模式就是仓单质押。在应用该种融资模式时,融资企业会将货物放入仓库中进行存储,以这种方式来形成仓单,借助于仓单来申请贷款,通过货物自身的实际价值来获得相应比例的贷款,而存储的货物也需要交由第三方仓库进行监管。融资过程中,如果企业在直接融资渠道上较为狭窄,那么就可以使用仓单质押模式,因为这种融资模式是将真实的物权作为基础,门槛相对较低,并且融资成本也相对较低。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上,通过仓单质押的方式能够不断拓展信贷业务;站在物流公司的角度上,借助于仓单质押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满足业务开拓利润增长点的需求。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1.模式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买方角色,在进行融资时也会签订相应的合同,以便产生预付账款,在向银行办理保税业务时,能够从中获得仓单质押款,并且利用该笔款项向供应商购买相关的货物。

2.应用场景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就是开展的保税仓业务,银行作为提供贷款的一方,在提供贷款业务过程中,前提条件就是卖方需要承诺回购的货物,卖方将货物放入到银行指定的仓库中;买方可以利用提货-货补-提货的方式向银行开具提货的通知书,而仓库管理人员根据通知书提取货物,将其交给买方,这样可以形成一个闭环操作。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

(一)调查信用的环节

在调查企业信用过程中会存在着金融风险,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来自人为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会根据银行贷款的要求来提供相应的信息,其中涉及财务方面的信息。在审核过程中,需要明确信息的真实性,只有确保信息真实才能将贷款下发下去。这一过程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做到仔细审核、准确判断,否则就会影响到相应供应链信用,增加银行风险。

(二)设计模式环节

在模式设计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主要是操作风险,如果设计中存在着一些不足,那么必定会对银行发展状况产生影响。追其原因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主体较多,必须要有效地分析出各个主体的信用状况。

(三)出账与贷后管理环节

出账与贷后管理环节在供应链金融中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存在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例如,如果市场中的货物价格做出的预警出现了延迟情况,那么抵押物价值也必定会受到影响,最终引发出一系列不良问题,无形中增加银行风险。

四、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健全的法律体系

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了“三流四体”,因此在相关业务开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无形中增加了该种融资模式的立法难度。站在现阶段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制定相关法律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全部覆盖,虽然专门颁布了一些法律,但在具体实践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如针对电子票据专门提出了管理办法,即《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虽然有了相关管理办法,但是具体规定却不够清晰,有些行为甚至还存在着法律缺失的真空,如果出现电子信息安全问题,那么法律风险必定会增加。

(二)应用信息技术的程度相对较低

在整个供应链发展过程中,信息流是其发展的基础,它对供应链内企业的协调发展和供应链的整体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整条供应链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进行供应链内部企业的协同管理,提高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等相关先进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例如,在物流运输过程中,银行可以依靠物联网的传感技术获取商品的性质、数量等信息,并与商品的交易方式进行比对,同时也为商品市场价格的智能控制和融资业务发展的供求关系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但从实际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供应链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程度相对较低,不仅不能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在银行业务的发展中也不能完全顺利对接,这对于获取银行融资计划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不足

供应链金融在银行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该种融资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从金融结构、企业发展来看就是银行业务的主体。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金融结构中的一些制度也开始不断创新,其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金融中介机构在资金盈余者、融资服务需求之间作为信用中介,将各方面信息进行整合,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在应用中会面临着不同的金融主体,因此必定会增加经营风险。基于此,金融机构监管工作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很难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导致企业想要拓展经营规模时,选择金融结构较为困难,甚至会因为资质上的不足而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五、供應链金融融资模式有效发展以及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一)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有效发展的策略

1.不断完善立法工作

针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及保理业务存在的法律风险,未来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立法工作,明确第三方对抗和债务人对抗的条件,将各种法律法规、机制紧密联系起来,最终建立完整的供应链金融法律体系。例如,现行《物权法》中,动产抵押存在着浮动抵押形式,但是浮动抵押权本身就处于劣势地位,也使得供应链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难以有效利用库存作为抵押品。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相关立法中对动产抵押形式进行重新评价,并对浮动抵押的制度和管理机制进行调整。以确保浮动抵押的地位得到显著改善。

2.建立供应链信用评估体系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实际上是对整条供应链的信用评价,因此相关的信用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结合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可知,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从企业信息化入手。一方面要建立数据库,收集企业结算的相关信息,为银行开展相关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民营征信机构的支持力度,确保民营征信机构向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确保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第二,针对供应链中的交易过程要做好全方位管控,依托于多种方式站在多维度的角度上分析供应链,以便准确地把握好供应链的应用情况。

第三,注意了解每条供应链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供应链外的数据和非交易数据,减少对企业数据的依赖,在信用体系中更加活跃。

3.加强应用各种类型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企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信息开始与信息技术相联系,这对传统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发展并不利,所以,未来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发展有必要重视相关技术的应用,为评估供应链信用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如,在开展相关业务中实现互联网、区块链技术融合发展,银行可以了解整个交易过程,提高交易的安全性,也会提高相关业务的办理效率。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1.建立信用评分制度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保证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具体操作中,我国银行需要积极借鉴国外银行发展的经验,取其精华,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信用评分制度,这样可以准确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降低融资中存在的风险,结合具体评级情况处理贷款申请。实际上,银行在评估企业信用状况时,可以先调查企业出现的不良贷款率、风险情况等,这样能够提高调查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建立起相应的风险指标,接下来按照指标、调查过程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对企业评级,为不同企业融资需求制定出相关的可行标准。

2.不断优化信贷业务流程

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包括对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价,而且对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业务流程僵化,银行需要采取优化措施。例如,银行要充分利用信用评级体系和企业信息,结合信用评分对企业进行筛选,将评分高的企业作为重点营销对象,为其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同时,银行还需要根据企业的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案。在贷后管理中,要建立相应的实时风险提醒机制,密切关注企业贷后业务情况,结合大数据和企业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保证降低融资中的风险。

3.重视贷款风险的补偿

我国企业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在企业规模、运转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下,存在的信用风险依旧较高,尤其是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银行在为其提供融资时,完全根据供应链信用风险来提供融资服务,那必定会限制企业发展,满足不了企业实际需求。基于此,政府部门也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专门成立企业风险基金,利用这部分基金来提供贷款风险补偿,以便更好地分担银行信用风险,保证发展中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额度。

结语:

全新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基于该种融资模式下会存在的信用风险,有必要加大各个参与主体间的沟通力度,利用相互制约的方式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信用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