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北京过大年

2023-02-08 06:51:43黄永顺
北京纪事 2023年2期
关键词:山里红琉璃厂守岁

黄永顺

过年,

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儿时,母亲给我讲过很多有关过年的历史故事、过年的重要性、老北京人过年的一些习俗,对母亲讲的所有,我记忆犹新,至今无一遗忘。记得母亲给我讲过:过年的历史很悠久,除夕的日子更重要,这天最重要的内容是“守岁”。我长大后看过晋代的《风土记》记载:“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想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意思是:除夕夜大家相互问候赠送,长幼聚欢,终夜不眠,等待着天明,这样称守岁。由此得知,我国晋代时就有百姓通宵守岁的习俗。

不过,守岁还有其他说法:古时除夕夜遍燃灯烛,相传这是“照岁”,是为了来年家中财富充实。依照这些风俗,家家户户在除夕夜要将房间所有灯都打开,而且是通宵不关灯,灯火通明地合家欢聚,喜洋洋地迎接新年到来。我记得儿时看过一本书,其中有对习俗解译,那是一本民国年间的书,书名记不得了,书中介绍守岁的意思更多是为了不睡觉,避免睡觉时做到不好的梦,避免不吉祥而为之。无论是什么说法,守岁的风俗在我国已是由来已久。

受母亲讲给我故事的影响,自幼就将过年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情,多年来一直是沿袭着那些“老理儿”,循规蹈矩着母亲带着我一起过年的那些习惯:大扫除、年夜饭、贴春联、穿新衣、吃饺子、壓岁钱、吃年糕,等等。在儿时的除夕,家里的年夜饭都是很丰盛的,且必有鱼,象征着来年富富有余。正月初一我会早早起床,去父母房间去送祝福语,然后快乐地接过父母给的压岁钱,尽管我自幼从不自己花钱,即使是压岁钱也是由父母带着我外出时才使用,得到钱也是高兴的,可能是人与生俱来就是这样吧!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后,父母就不再给压岁钱了;至成家以后,我就开始给父母压岁钱,祝愿父母岁岁平安,其意义是大于钱的。

儿时,我对过年重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过年的几天可以大饱口福。那时的市场供应比较匮乏,很多食品只在过年时才有供应,如炒大花生、葵花子等,因这些食物是平时吃不到的,过年也成为我“舌尖上的节日”。逢元旦过后,就盼着春节的到来,期待着口福,也翘首盼着新衣服。以往过年虽物质不丰富,但年味却实足很多,如今过年也是孩子们快乐得日子,可年味相对以往还是淡了很多。如今市场繁荣,各种物品供应的极大丰富,想吃什么想买什么都随时可得,人们几乎天天都在过年。这些年来倡导城市不燃放烟花爆竹确实是减少了空气污染,也减少了因燃放花炮而受伤的孩子,但孩子们过年的喜庆劲也随之少了一些,缺少了孩子们的热闹,也就少了些年味。

儿时,逢春节虽对吃和穿很在乎,而能让我兴趣盎然的还是放鞭炮和放假。放鞭炮是男孩子最喜欢的,那时父亲担心我小,从不给我买爆竹。母亲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深晓孩子心理,几乎每年的春节前夕都给我买几包小鞭,小鞭就是最小的,只有一响鞭炮,担心父亲阻止,母亲总是悄悄地塞给我。毕竟我还小,整串的鞭炮还真是不敢放,就一个个拆下来,抓上一把装进兜里,偷偷地跑到胡同外面去玩。在路边看到其他孩子能手里拿着放,但我是不敢,只是把拆散的小鞭塞到砖墙缝里,再用燃烧的香棒去点小鞭的引线,急忙闪身等着鞭炮声。小鞭并不是每个都能燃响,一些不响的小鞭也不舍得扔掉,掰成连体的两半,再塞进砖缝,固定好后去点燃断口的火药,发出火光和“呲呲”的声音,同时伴随着一股硫磺味的蓝烟。

直到上小学高年级后我才向母亲要钱买爆竹,为什么要自己买?就是要尝试玩点威力响声大的。我儿时,花炮品种很少,大多是些传统的爆竹,如“麻雷子”“二踢脚”等。麻雷子是一响的,但声响太大,我没敢玩过,只偶尔玩玩两声响的二踢脚,记得最便宜的二踢脚是7分钱两个。

我第一次放二踢脚是一个晚间,怕爆竹炸伤手,就将二踢脚的尾部塞进反扣着的花盆底孔中,然后弯着腰点燃它的引线,引线放出丝丝火光时就赶紧躲到墙角观望着。可能是二踢脚被塞得太紧,点燃后,只听到一声巨响,二踢脚拖着小花盆像是火箭一样飞起,毕竟是拖着重物,飞起得不高,刚越过房顶,第二声就爆响了,花盆没有了提升动力便自由落体摔到地面,“啪”的一声碎成多块。过年摔碎东西可不是件小事情,趁着天黑的掩护我赶紧跑到房后面躲起来,过了一会儿,就像没事一样再回屋里。时至今日,我还很清楚地记得二踢脚的这个“处女放”。

老北京人钟爱的厂甸庙会

老北京春节时还有一项活动,就是要去逛厂甸,厂甸是“俗称”,也是一个特指。旧时,有庙宇就有佛事,有佛事就会香客云集,逐渐就成为了庙会。北京城有众多的庙会,其中只有厂甸不是用“庙会”为名。我儿时,厂甸设在和平门外琉璃厂附近的南新华街马路上,因为南新华街两旁并没有寺庙,这便是老北京人不会称“厂甸庙会”的缘由。厂甸每年只有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一到初五的几天在此举办,这时的这条街才称厂甸。

早年的厂甸从西河沿往南,直到琉璃厂的中部,即南新华街十字路口一带。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厂甸儿》:“厂甸在正阳门外二里许,古曰海王村,即今工部琉璃厂也。” 厂甸和海王村(今中国书店位置),辽时称“海王村”,金代改称“海王庄”。元代时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迁至门头沟区,但琉璃厂名字保留至今。

琉璃厂街的春节厂甸以民俗与文雅、商业与娱乐而著称,与南京夫子庙、上海老城隍庙、成都的青羊宫等,成为中国历史悠久、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地区性民间庙会,1960年曾一度中断。1963年,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全城轰动,又在“文革”时期消失。2001年又恢复了厂甸庙会,但因移到陶然亭公园内,与老厂甸的传统内容减少了很多,很多活动缺乏了地道的“京味”,更因缺少了琉璃厂浓郁的文化气息,原味淡化了。

春节期间新华街这条路断路,成为了“步行街”,任何机动都不能通行,平日通行于此的14路公交车,也是在厂甸路的两端分段行驶。厂甸不需要门票,可以随便出入,逛厂甸注重一个“逛”字,不在于买什么。厂甸最引男孩子兴趣的就是空竹,春节期间,街巷院落都会此起彼伏地响起空竹“嗡嗡”声,如今的空竹大部分是塑料制品的,当年的空竹而是木和竹做成。空竹分为双响或单响,一端有竹质带有哨孔的圆盘空竹称为单响,两端都有圆盘的是双响,双响的空竹适用于女孩子或初学的男孩子,一般哨子也不多。哨子较最多的是单响空竹,哨孔可达30多个,哨盘也大一些,也有双盘的,没有些技术和力气是玩不出它的魅力。

抖空竹的历史很悠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歷史。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嗡声脆响穿时空,千载不乏人传承。”《水浒传》一百一十回中,宋江也有《风筝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虽然小说是后人描述,但也证明那个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空竹玩的技法很多,高手可以把空竹抖得嗡嗡响,还能将它抛向空中,坠下来的空竹能稳稳接住,继续去抖。更有技巧者,可以玩出花样,如:“骗马”“猴爬杆”“抽汉奸”,等等。抖空竹也从中得到无尽乐趣,充实了孩子们寒假生活。

厂甸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项目是风筝,风筝古称“纸鸢”,是中国人的发明。在资料上看到: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大厅就悬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还把中国的风筝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有史料记载,中国风筝大约是在14世纪传入欧洲,是飞机发明的启蒙物。

风筝的种类繁多,老北京的风筝应该隶属于硬翅类,是用上下竹条做成的,最普及的风筝就是沙燕。沙燕:顶部呈大半圆形,有两个翅膀一样的双臂,下面是三角形双腿,整个风筝是左右对称,白色高丽纸上用五颜六色的水彩勾画出各种艺术造型。在厂甸还可以看到其他形式风筝:鹰、燕、蜻蜓、蝴蝶、蝙蝠等。民间对春天放风筝是怀有自己一些愿望的,当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在《红楼梦》中就有李纨劝林黛玉放风筝时说:“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

厂甸也是北京风味小吃的大聚会,这里有一摊接着一摊不同特色小吃,也可听到悠扬洪亮的叫卖声,引着众人停下注目一下。孩子们都爱吃甜食,尤其是那雪白的艾窝窝、黄澄澄的豌豆黄、豆面裹着的驴打滚、炸时吱吱叫的灌肠和寓意深刻的年糕,以及现场冲制的面茶和杏仁茶。虽然那时人们的经济收入并不是很富裕,家长们还是在过年时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愿望,逛厂甸的孩子们少有空口或空手而归的。

其实,厂甸的标志性食品还是属于京味十足的大串糖葫芦和用绳子穿着的大串山里红,长串糖葫芦是用荆条穿成长达一米多的大个山里红,山里红表面刷上饴糖水,顶部粘着各种颜色纸三角旗子,多数来逛庙会的人会举着这种大串糖葫芦,不粗壮的荆条在几十个大山里红的重量坠压下,颤颤巍巍地晃动着,颇为热闹。大挂山里红是把百余颗山里红用结实棉线绳穿成一圈,像朝珠一样挂在孩子胸前,随走随拽下一颗塞到嘴里。大糖葫芦和大挂山里红都是过年时独有,平日是见不到的。每年父亲带着我逛厂甸都会给我买这长长大糖葫芦,不过这是要带回家吃的,路上只吃艾窝窝、茶汤、切糕等。

厂甸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那些民间传统手工制作的小摆件,如“吹糖人”等。一个独轮木车,架个小煤炉熬制糖稀,滚烫的糖稀在艺人熟练动作下,瞬间被制作成了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类似手工技艺的还有“捏面人”和“风车”等。孩子们有的手中拿着色彩斑斓、各种造型的面人,有的手举花花绿绿发出“嗒嗒”响声的风车,喜庆气氛就别提多浓厚了。

在厂甸,还有文人墨客,收藏家钟爱的书画古玩、金石玉器、经史子集、文房四宝等文化商品。琉璃厂一带是京城最大的文化场所,春节期间的厂甸也不乏平时的雅趣,荣宝斋的字画、一得阁的墨水、笔墨纸砚、文玩字画一应俱全。每逢春节时,我仍然会回味着当年逛厂甸的场景,每想起儿时过年的一些事,仿佛又回到我的儿童时代!

猜你喜欢
山里红琉璃厂守岁
琉璃厂的传说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中国美术(2022年1期)2022-03-03 11:44:41
印象·琉璃厂
山里红(中国画)
海燕(2021年3期)2021-02-27 03:03:50
A Study on the Diasporic Translator’s Model
——Take An Empty Room as an Example
魏晋南北朝:饮酒,放炮,“守岁”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0:42
又见山里红
琉璃厂重生记
守岁
守 岁
爱你(2017年1期)2017-02-10 02: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