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轩 丛 珊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 266033)
稻草人作为民间造物的典型,体现了农民造物思想特征和生活美学认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是农民为了防止鸟雀啄食庄稼,立于田边,使用稻草等物制作的人偶。因为最初制作时普遍采用稻草为材料,故称为“稻草人”。
如今,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自动化的设备逐渐取代了曾经遍布田间地头的赶鸟“稻草人”,这些毫无生命但又可以堂而皇之称之为“人”的物体,已成为无数人的乡村记忆,但其能深刻体现出农民造物活动中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对今天的设计创新与探索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所有的智慧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农民和他们所从事的农耕活动,他们的智慧是长期以来从生活中总结的经验,是经过实践探索出来的规律总结。回顾人类历史发现,诸多名贯古今的经典发明创造都是古代农民造物的结晶。
稻草人作为一例典型的乡村风物,是农民造物中一件拟人化的民艺品。所谓拟人化设计,就是要把产品赋予人的造型,精神和个性、品格和其他要素,使它作为“人”而知觉的设计手法。[1]拟人化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心理学中的原型理论和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拟人化生存的本因在于,人类都具有给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特质,它产生的原始动机就是人类对于非人类事物产生求知欲。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即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创造出符合人性要求的东西。所谓拟人化,就是给非人的东西以人的属性,令其被感知为人。拟人化的理论源头在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外界事物赋予人类特质的倾向。[2]这种拟人化倾向通常有两层含义:其一,拟人化有助于人类对世界的深入理解;其二是要谋求社会联系。[3]“稻草人”名为人却非为人,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背后,是农民的造物智慧和奇思妙想。通过赋予这些没有灵魂,没有思维,不能行走,更无法说话的“人们”一些人类的特质,使其被感知为人,从而替代人力实现驱赶、震慑的效果,也正是这种具有拟人化倾向的形象加深了稻草人作为一件物品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
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就开始用稻草,(稻草是水稻去谷后,扎成三角堆,放阳光底下晒干而成的)或是谷草制作稻草人。稻草人的制作流程一般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找几根一人多高结实的树枝,用树枝扎一个“十字架”的形状,作为支撑骨架,然后缠系一些谷秸麦秸,作出人物造型,找几件破衣烂衫,给稻草人套起来;再把稻草人的头、脚和双手用绳子捆扎好。有的头上戴着破帽或旧斗笠,有的两“手”分别挂着一把旧蒲扇,或者是破袋子;这样稻草人就制作完成了(如图1)。勤劳乐观的农民劳动者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在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中,逐渐找到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从自然中选取材料,稻草是田地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农民们选择稻草为原材料制作稻草人,不仅材质合理,而且能够高效的利用材料。
图1 传统稻草人
以前的田野里经常可以看见稻草人的身影,被装扮得花枝招展的稻草人,守望着麦田,看稻花一片,听蛙啼虫鸣。栩栩如生的稻草人,它们戴着帽、挥着鞭风雨无阻“站岗执勤”,只要稍有风吹草动,稻草就会在风中沙沙作响,驱赶着前来叨扰的飞鸟。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能源,是一种不需要使用任何实质性的自然资源,不仅源源不断而且对空气零污染。稻草人的设计理念正是借助大自然的风力作用,使稻草在风中摇摆,实现达到驱赶飞鸟的目的,这种设计解放了人力同时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农民们选择自然材料作为加工的对象,在选材的基础上,依据用途进行设计,进入到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利用风力帮助生活、推动制造水平提升,彰显了农民的智慧与巧思。
稻草人是农民眼里忠诚的庄稼守护神,他们在田野里,夜以继日、风雨无阻地守护着眼下的土地。而现在已经极难见到稻草人了。稻草人是土地的产物,传承了农民的各种长处,具有中国农民所特有的淳朴善良,甘于寂寞,随遇而安等传统性格特点。现代化的进程速度之快,让人们来不及反应和选择,这些传统的乡村风物逐渐消失在历史时空中,但稻草人身上携带着的农民的善良和本真以及对生活趣味的探索值得我们深思。
趣味实际上是一个美学范畴。梁启超美学思想主张趣味为人生之原动力。在他看来,“人之生命有赖趣味以维持。”他认为,“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气来,任凭他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4]这里所指的趣味,抒发了他对人生美的追求和渴望,渗透了一种真善美的意蕴。农民们日复一日地耕作,也没有丧失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在生活中选择身边的事物,创造乐趣创造美,让生活充满美感与情趣。
保护庄稼防止鼠鸟啄食是稻草人最初的作用,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这种原始单纯的物品的情感意义远远超出了其实用意义。从稻草人身上看到了人本身应该拥有的纯洁心灵,因为农人们没用一种残忍的方式去除那些糟蹋粮食的飞鸟,而是用稻草人如哄小孩般那样哄鸟,世代相袭,流传至今。其实稻草人的作用微乎其微,农民们也心知肚明,但他们依旧会绑制几个稻草人安插在土地上,循环往复,年年如此。
中国人往往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归属和故乡,也许农民们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敬畏自然,和谐共存”,但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的道理深埋在中国的农民的血脉里,在这片土地上,每只小鸟都是他们的朋友,农民不舍得伤害。在乡村的田地里站岗的“稻草人”,将千年来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延续了下来,“敬畏自然,热爱生命”也正是淳朴的农民们对我们的警示。虽然造物不够“精美”,但这种直白的表达也正体现了其纯真质朴的艺术特点。从审美角度抑或是精神角度看,质朴都是农民造物的一大特点。
造物活动离不开创新,单纯善良的农民们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平平无奇的生活中的材料变换成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能够引起人们好奇与着迷的,正是农民们的新颖与创造,以前的稻草人,都是用竹竿、稻草、破草帽、烂塑料膜、绳子扎成,当下,人们已经不再使用稻草制作假人,而是把不穿的旧衣服裹在一个木架上,里面填上一些方便取得的材料或是废弃物,变废为宝,只要是适合的,都可以拿来作“稻草人”的材料,“稻草人”在这里变成了统称,没有稻草的稻草人,是时代变迁的产物(如图2)。农民的创造能力与造物精神之所以为之称赞,就在于他们的创新不只有人生的情趣,也印证了简朴中也能出新意的智慧和才能的事实。
图2 没有稻草的“稻草人”
“一件艺术品总好像浸透着情感、心境或供它表现的其他具有生命力的经验。”[5]情感是人类和社会沟通的重要媒介。造物者给所创造出来的产品赋予了人情味,文化内涵,在造物活动中增添了情感元素,为设计注入生命力和人情味。
在色彩搭配上,各种缤纷颜色在“稻草人”身上相互碰撞组合,有趣而且多变,充满年轻活力的气息。在传递产品信息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态,稻草人拟人化设计正是基于这一原理而进行的创作,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而所谓形态就是把心理所刻画的图样变成具体实物时呈现出来的外部形体,它将物质实在性和设计师精神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6]稻草人张扬个性的形态,在审美情趣上也渗透出独特艺术感染力。
稻草人拟人化艺术中的“趣味”,不仅注重创新,寻求心灵的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造物思想在农民身上,在设计趣味性上进行了首创。从造型到功能都体现着一种“趣”,它使设计充满了情趣性与艺术性,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形传神”的效果。形态各异、风格各异的稻草人形象,正是农民们对趣味设计的出色践行,使人有一种心灵的享受,一种感情的欢愉,这对于当前社会生活来说,正是更具“实用”的含义。
农民们在装扮稻草人的这一活动过程中,将自己对美的认知充分展现,稻草人身上承载着他们创造美感创造新意的追求,稻草人作为一件民艺品连接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似乎不再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东西,而是处在坊间人皆知的一种意识形态,饱含着最本真的审美和最原真造物理念。
这些扎根在田野的艺术品,或繁或简,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它们的衣着各不相同,有的戴着帽子,有的披着围巾,有的着裙有的穿裤,散落在田地间,趣味横生(如图3)。“稻草人”是农夫们生活的另类写照,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农夫们的情趣、手艺以及追求,让我们感到艺术家就在田野里劳作的大众之中。这些农民艺术家们没有受过没美学熏陶,也无艺术经历,创造出的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稻草人展现了个人的感悟和独特的审美。
图3 风格各异的稻草人
农民把他们对美的认识,实用朴实的设计观念灌注在日常生活造物活动之中,创造一种有情趣,简单、艺术生活环境。蕴含于农民造物艺术之中的有趣设计思想,以期对现代设计创新起到指导作用、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探究,为物用思路与民间经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趣味化的设计思想涉及很多情感,使创作出来的物品充满了感情色彩,为了达到用户精神需求。趣味化是将情感因素融入产品设计之中,通过对消费者心理活动规律的分析以及研究,从而使得产品更具吸引力,激发出使用者的情感共鸣,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在趣味化设计作品的造型,功能和色彩上、材质或产品背景故事比较能引人入胜、感动用户,让产品更加好玩,更有故事感,使用户在感情上有一定的共鸣,能拉近产品和使用者之间的情感距离,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轻松自在体验感觉。
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心灵的享受,对生活趣味的寻求,在物质富足的今天,快乐与幸福尽管在科学领域中很少被注意到,但在后续的设计中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美感,乐趣与快感可以一起产生愉快的心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转化成为乐趣或愉快,比如“稻草人”就是一个例子。而枯燥的东西变成稍有趣味的东西,不用花费太多时间精力。[7]“稻草人”将生活中平淡无奇的材料加以简单加工,变成一件有趣的作品,缓解了人们的心理疲劳,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需要,给农民的田野生活带来了轻松幽默,营造了一种富有情调的生活氛围。
农民以其独特奇妙的创意,给了我们启迪,设计能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素材充满趣味,富有情趣的设计,为枯燥的生活注入增味剂,注入了“情感”的设计作品,总是能引起人们关注,给人以既陌生又熟悉的视觉冲击力,这样不管对于促进人的情感满足度,或对于增进设计之特殊意义而言,均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这种注重精神乐趣与情感愉悦的“趣味”造物理念,理应更多地走进人们生活的视野。
“稻草人”体现了农民将自身审美情趣与生活热情相结合的良苦用心与奇思妙想。这种努力追求趣味、探索美的生活态度以及朴素的造物智慧,对当今的设计创新非常具有借鉴价值。在当今产品功能大同小异的现象日渐明显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设计创造出合理又不乏味、轻松简约又富于情感化生活方式,丰富设计的内涵的同时切实提升人们精神幸福度,带给生活更多趣味则显得尤为重要。农民在造物活动中,用实践行动告诉我们,发现生活中不起眼的材料,用心创造出具有艺术之美和趣味之乐的物品,就是在追求生活的情趣。艺术的核心是“美”,趣味的核心则是“乐”,寓乐于美,将两者有机结合,就是在构建趣味化的生活方式。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以及质朴单纯的生活情趣,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想法。此外,对如何用趣味化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使设计趣味化、情感化进行讨论,也丰富了趣味思想在设计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