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羽扬
摘 要:近年来,随着听力科技、听力学的发展,早干预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越来越多听障儿童通过助听装置,听力得以补偿或重建,在学习关键期获得了通过听觉来发展语言的潜能。听障儿童康复训练,需要听力师、康复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本文通过探讨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家长进行康复服务指导的策略进行研讨,希望为相关的机构、教师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服务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0-0016-03
近年来,随着听力科技、听力学的发展,早干预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越来越多听障儿童通过助听装置,听力得以补偿或重建,在学习关键期获得了通过听觉来发展语言的潜能,以及接受融合教育的可能性。
听障儿童获得听力补偿或重建后,就和普通儿童一样了吗?当然不是,有研究表明听力的障碍会导致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语言能力发展总体滞后,其言语可懂度水平偏低,综合语言能力发展滞后[1]。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需要听力师、康复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让听障儿童迅速发展各方面能力,达到同龄普通婴幼儿的水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听障儿童早期教育和干预中最主要的地方。有研究表明,家长是否能积极充分参与听障儿童的康复,是决定康复质量的重要因素[2]。因此,作为康复机构有义务有责任向家长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传递康复知识和技术,传授家庭教育方法,同时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长摆脱痛苦和困境,积极开展家庭教育[3]。
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表现在教养观念、态度、教育方法和技巧等方面[4]。探索精准家庭康复服务指导措施,提高家庭康复教育水平,要着眼于听障儿童终身的发展,在保证康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家长精准培训力度,促进家长更快地掌握家庭训练方法和技能,推动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教育水平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
一、家庭康复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影响听障儿童康复效果的家庭因素
1.内容不適宜,方法不恰当。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影响了言语语言的发展,但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其发展规律与一般儿童的发展规律一致。开展听障儿童康复不能违背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家庭康复中,许多家长不了解儿童的言语语言发展规律,不了解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不明白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在听障儿童耳蜗开机或佩戴听辅设备不久,大部分家长就迫切地让儿童开口说话,只重视听觉、言语的训练[5];部分3-5岁听障儿童家长,在孩子各方面能力还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水平的情况下,就急于教孩子识字、拼读和计算;有些3岁多孩子,耳蜗开机不久,术前没有语言基础,家长就开始每天讲“夸父追日”、“盲人摸象”、“信守诺言”等脱离孩子年龄、现有能力和实际生活的内容,忽视孩子社会适应性和听说技能方面的培养;还有家长教导方法和活动要求与教师不一致,导致孩子学习内容分散,知识掌握不扎实,康复效果不明显。
2.信心不足,焦虑回避。听障儿童家庭教养态度、文化程度是影响康复教育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0-6岁是获得有声语言的关键期,该阶段最主要的成长环境是家庭,家长对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听障儿童在家庭和自然环境中是否能不断地重复练习,是听障儿童言语、语言、认知发展的关键。由于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家长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短时间内对教育、康复知识掌握不好,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不强,不知道该教什么、说什么,存在焦虑、困惑、回避、拖拉和依赖思想,家庭康复的作用没有真正落实。
3.特殊需求家庭的问题。在康复机构训练的听障儿童,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父母是聋哑人,这些听障儿童只能由老人照料。由于照料者年龄较大,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有限,掌握的康复方法和技巧十分有限。还有的孩子植入耳蜗时年龄小,家长工作忙,无法参加康复机构的亲子课程,这些现象都导致家庭康复训练无法顺利开展。
4.家长期望值有误差,影响康复效果。有调查表明,听障儿童的语言年龄跟实际年龄是不同的,同时植入电子耳蜗或佩戴听辅设备的同龄听障儿童,语言年龄也可能不同[7]。部分听障儿童家长在康复训练中期望值不准确,出现互相攀比的现象。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开口说话了,就一定要自己的孩子说话,引起孩子发音呼吸与发声不协调的问题,说话一字一顿,出现了言语发声问题,反而延误了孩子的康复时间。有的家长看到其他孩子找老师补课,也花费大量的金钱补课,减少了孩子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二)家长培训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目前大多数康复机构,每学期会举办家长培训班,但部分培训班范围广、内容多、人员多、时间长,培训内容不符合听障儿童现阶段的程度,不能让每个家长将所学技巧进行实操练习。部分家长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知识不经过实际的操作很难真正领会和正确运用,影响康复效果的提高。
1.听力康复服务人员整合组成帮扶小组,确定家长培训指导方案。听力康复服务人员包括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个别化训练教师、言语矫治教师、听力师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等[8]。由这些专业人员组成帮扶小组,根据听障儿童实际情况、监护人填写的调查问卷及言语、语言、认知等评估结果进行研讨,确定学期家长培训指导计划及内容。通过多专业人员的多学科合作,发挥不同专业的
2.通过问卷、座谈和教学观察,了解家庭需求。康复机构每学期应根据听障儿童的情况,设计家庭康复需求的调查问卷,让听障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填写,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听障儿童家庭各方面的困难和需求,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惯、喜好;了解听障儿童家长对听觉训练、言语语言康复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家庭康复训练中存在的困难、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召开教师座谈会,整理出教师在工作中观察和了解到的问题,制订精准的帮扶方案。
3.提升精准帮扶人员康复指导能力。精准家庭康复指导,对帮扶人员来说是一项挑战和责任,要求帮扶人员要具有丰富的康复理论与实践知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理心,根据每个家庭的个体需求,分出类型,按需解决,让他们获得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平等对待不同文化水平的家长,不能凌驾于家长之上,以朋友的态度提出建议,同时也要善于接受家长的意见。因此帮扶人员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保持科学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听障儿童家庭开展规范、有序、高效的康复指导服务,全面提升听障儿童康复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 康复机构开展家庭指导措施
(一)为听障儿童家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培训机会
1.0-3岁听障儿童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针对0-3岁听障儿童开展的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包括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五大领域,由康复教师、听障儿童和家长共同参与。听障儿童虽然有听力缺陷,但其能力发展与健听儿童遵循同样的“发展模式”。在亲子训练中,应引导听障儿童家长细致地了解普通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消除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要求,避免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2. 3-6岁听障儿童家长进班听课,参与观摩课。每学期康复机构都应开展家长参与的教学观摩课、公开课,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家长了解康复机构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家长提供直观的学习;每周安排家长进班听课活动,让家长参与孩子的课程学习,了解儿童的学习进度、喜欢的学习方法和康复技巧;每隔一段时间,可以提供家长参与训练的机会,让家长自己准备教学用具,根据家长的能力训练儿童一个或多个内容,教师给予细致科学的指导,让听障儿童家长与机构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
3.分层次、分规模、分专题的培训。针对不同的康复阶段、语言年龄、家庭情况,机构对听障儿童家长指导的内容和方法各有侧重,康复机构的家长培训可以分层次、分规模进行。
分层次即根据听障儿童入园时间、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等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的级别,家长培训的内容重点不同。分规模即每学期都会有大规模、小规模的培训,大规模家长培训,就是面向所有在训的家长进行的培训,如安全培训;小规模的培训,即每个月或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培训;或以解决部分听障儿童共同存在的问题为主题开展的家长培训。分专题即分专项知识的培训,如有关听力、言语、教育、心理、康复的专项知识,教给家长一些家庭教育小技巧,如家庭呼吸训练小游戏、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如何让孩子配合进行康复训练、如何进行早期阅读等。这样家长学到方法和技巧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及时运用,解决家长的刚性需求。
(二)一对一指导,为家长制定家庭学习计划
1.家长进康复机构听课时,进行一对一指导。个别化教师以一对一的形式,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家长一起商讨制订切实、精准的计划。按照计划,在家庭实际生活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及时地、系统地加以练习、延伸和扩展,提高听障儿童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指导家长不能是“孩子f音发音不对”这样简单的评价,而是要教给家长分析孩子发音的问题,怎么一步一步进行家庭训练,明确指导家长。
2.教师入户指导。每学期教师都应针对听障儿童家庭训练情况,尤其对家庭训练有困难的听障儿童进行入户指导。教师针对家庭环境、助听设备的管理使用、家长的训练技巧、训练时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指导,给家长提供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
3.组织家长结成互帮群。有研究表明,在教养康复听障儿童时,家长之间建立起来的支持性关系网络是帮助家长应对负担和压力的关键因素[9]。康复机构可以建立不同的微信群,例如所有听障儿童参加的大群,群员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听障儿童、在训的听障儿童家长、已经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学校的听障儿童家长。教师阶段性地组织家长进行康复案例分享,可以是家长康复训练心得,也可以是听障儿童的朗诵、文艺表演的小视频。在这个群里,家长们互相鼓励、分享经验,让家长们了解不同年龄段听障儿童的发展状况、面临的困难、解决方法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康复观。另外还可以设立班级群,家长们课后可以相约,带孩子一起活动,树立帮助孩子康复的信心。
4.精准到家庭,进行居家康复。随着植入耳蜗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孩子在9、10个月大时已经植入耳蜗,一些听障儿童无法进入机构进行康复训练。还有的家庭父母是聋哑人,祖父母年迈、多病,孩子无法送到机构训练。对于这些孩子,居家康复成为主要形式。对于这部分家庭,康复机构可提供每月1-2次的入户指导服务,指导家长利用家庭环境、设施、一日生活环节等学习与孩子交流互动的方法和技巧。
5.善用“互联网+家庭指导”的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疫情防控期间的实践应用,“互联网+家庭指导”在听障儿童康复培训的运用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运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新型远程康复服务指导模式,成为现代化康复服务的基本形态[10]。教师利用互联网提供培训视频,为无法在线下培训的家长提供培训机会;教师为家长提供上课或训练方法小视频,让家长学习训练方法技巧,同时及时了解孩子的训练情况;另外家长也可以录制小视频,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训练情况,以便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议。
三、展望
由帮扶小组制定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指导计划,听力康复服务人员承担听障儿童家长的康复指导工作,以此关注到每个家庭,较为精细地了解服务对象的困难和需求,具有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家长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在养育听障儿童方面也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家长、听障儿童有问题、有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让家长对孩子的康复更有信心,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更高,促使家庭康复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精准家庭康复服务效果更加显著,从而真正发挥机构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莉,杨凡云,宋蕾,钟迪,陈晓婷,王红.远程听觉口语法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策略与应用效果探索[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1,19(06):452.
[2]胡向阳.听障儿童全面康复[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37.
[3]胡向阳.听障儿童全面康复[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3-354.
[4]胡向阳.听障儿童全面康复[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33
[5]胡向阳.听障儿童全面康复[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33
[6]马艳芳,申敏,尹鸿宇,梁巍.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8,16(03):179.
[7]李郁明,梁勇.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效果评价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2,10(04):276.
[8]龙墨,梁巍,周丽君,刀维洁,刘里里,张羽佳,韩睿.0-6岁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规范[M].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2020.2-3
[9]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9
[10]祝雪珂,梁巍.远程听觉口语法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策略与应用效果探索[J].中国听力语言康復科学杂志,2021,19(0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