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3-02-07 12:43廖青华常文平刘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一流电气工程课程体系

廖青华 常文平 刘毅

河南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0 引言

2019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目的在于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1]。河南工学院是在原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虽然本科办学历史不长,但长期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双万计划”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

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底蕴深厚,其前身是始建于1975年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成长于2001年开始招生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和2005年开始招生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2017年开始本科招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电气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已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2021年该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河南,辐射全国,面向电力行业生产企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较扎实的电气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发电厂和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电气设备制造、维护检修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基础技术逐步应用于电气工程领域,现代电力系统涉及电气、自动化、通信、计算机等领域前沿知识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因此,将传统电气人才培养与自动化、通信、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新兴技术发展正在推动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按照当前本科教育学分限定原则,在不增加课时、学分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将以上涉及的多学科知识科学合理地融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将行业高新技术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以提高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广泛调研兄弟院校、相关企业、校外专家和毕业生,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行业发展方向。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国家质量标准、社会需求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要求,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和论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7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合计95学分、集中实践环节25学分、创新教育8学分,体现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特点[2]。

1.3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不同课程所处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的重要支撑,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包含四个课程平台,分别是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创新教育,每个平台开设的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了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劳动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在通识教育必修课中增加了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创业基础、工程项目管理,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公共艺术类、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人文经典与人生修养、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五个类别,要求每位学生取得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不少于6。

在学科基础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增设体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新技术类课程,例如电气工程前沿技术专题、智能电网技术、输配电线路设计、直流输电技术、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等课程,推进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复合型电气人才。设置了四年不断线的创新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分别是大一的创新理论基础、大二的学科基础创新、大三的专业创新、大四的综合创新,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

1.4 提升实践教学内涵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由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0.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减少课内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综合实验课程,例如电路实验、电力系统综合实验等独立实验课程。采取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搭建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增设专业实训课程,例如通过变电站仿真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变电站VR仿真实训系统,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设备结构认知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训练学生的设备安装、调试能力;倒闸操作实训,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训练学生填写操作票以及倒闸操作;巡视实训,使学生熟悉日常及特殊气象条件下电气设备的巡视重点;异常及事故处理实训,训练学生遇到异常及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高电压试验实训,使学生掌握变电站常见试验设备的使用方法。

1.5 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秉承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河南泰隆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郑州问鼎电力设计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双聘”,支持和引导教师到企业挂职,聘请符合条件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论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建设实习基地,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2.1 改变教育教学理念

地方高校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以“理论与实践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创新与育人并重”为教育理念,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2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打破常规,大胆革新课程体系,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项目式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3 强化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立足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新工科建设,以一流专业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模式要呈现出先进性和互动性,从而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和创新性;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创新实践项目,从而增强课程的挑战度。

2.4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4.1 健全制度

学校和二级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落实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责任层层落实,确保日常教学任务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成立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监督机构,充分发挥督导组的作用,采用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的方式进行督导;注重学生的监督作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专业建设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保障[3],学校应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来吸引优秀人才,以高层次人才带领专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培训、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学术研究型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合理配置,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3 结束语

在“双万”计划的背景下,河南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按照学校发展定位,结合专业实际,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协同育人模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一流电气工程课程体系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民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节能探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